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议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的启示

浅议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的启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29

浅议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的启示

"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 交际教学法 交际能力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研究的是说话人如何用话语来实施某种行为,即言语就是行为,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为交际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并对交际教学法的实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重视语言的功能,认为不同的语言可用于不同的言语情景,去实现不同的目的,从而展现语言的各种功能,它是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之一交际教学法(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app}ach )强调语言要为学生的交际需要服务,教学的目的是通过语言来学习交际,获得交际能力,它强调的是语言的意义和运用,而不是语言的形式.

1 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是英国哲学家John Austin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来的,主要探索“以言行事”这一问题.他首先根据话语的功能,把话语区分为表述句(constative)和施为句(perfonnative)两大类.表述句是用来陈述事实、描写状态的,可以验证其真伪;而施为句的说出实际上就是在实施某种行为,无所谓真伪.但Austin很 快就发现这两类话语有着共同的本质,表述性话语其实也是一种行为,于是他放弃了二分法而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即言内行为(locutionaryact)、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act )和言后行为(per-locutionary act).言内行为就是说话本身所构成的行为,指说出合乎言语习惯的有意义的话语;言外行为就是通过讲其句话所构成的行为,指在特定的语境中赋予有意义的话语一种“言语行为力量( illocutionary force ) ";言后行为就是言外行为对听话人所产生的结果.Austin认为,人们在说话时一般都同时实施了这三种行为.如:

(1)I promise to~to dinner.

在说出这句话时,实施的既是言内行为(发出了声音,使用某些词汇和某种语法结构),又是一个言外行为(作出了允诺),同时又是一个言后行为(听话人感到高兴). Austin的研究重点在言外行为上,并把言外行为分为五大类型:裁决型( verdic-lives)、行使型( exercitives )、承诺型( commissives )、行为型( behavitives)和阐述型( expositives) .

Austin的学生John Searle(美国语言学家)深受Austin的影响,他接受了Austin的一些基本观点,但在很多方面修正和发展了Austin的理论,使其系统化、严密化.Searle认为说话是一种受规则,制约的实施行为方式,言语行为是言语交际基本的或最小的单位,“实施言语行为有两种规则: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oles)和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rules).调节性规则是交际对象(audience)的活动(如交际礼仪),这种规则在实施言语行为时不是非要不可的;构成性规则本身就构成某种活动或行为,违反了这种规则,某种活动或行为就不存在”Austin提出言外行为时,没有把一句话的言外行为和这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而Searle在研究话语时指出,话语命题内容(propositional content)不同于言外行为(illocutionary force),一句话的命题内容包含所谈及的人或物和对这个人或物所作的动作.Searle举了这样几个例子来说明命题内容与言外行为之间的区别:

(2) Will John leave the room?

(3) John will leave the room

(4) John, leave the room

( 5 ) Would that John left the room

(6) If John will leave the~.I will leave also.

Searle认为这5句话具有相同的命题内容,它们都谈及了John这个人及John' s leaving the room这一动作,但在不同的场合,这5句话分别实施了5种不同的言外行为:句(2)是一种“询问”,句(3)是对未来的一种预测,句(4)是一个请求或命令,句(5)表达说话人的一种愿望,句(6)则是一种假设.Searle发现Austin对言外行为的分类有很多不足之处,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分类规则.因此,Searle对言外行为作了重新的分类:阐述类(repre-senta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 )、承诺类(commas-sives)、表达类(expressives)和宣告类(declarations) .此外,Searle还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indirectspeech act theory),这是他对言语行为理论最大的贡献.

间接言语行为是指通过实施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实施另一种言语行为.换句话说,交际者在实施间接言语行为时往往不直接说出自己要表达的意思,而是凭借另外一种言语行为来间接地表达其真实意图.例如:

( 7 ) Could you do it for me?

这个句子要表达的意思不能只按照字面意义和句子形式去理解,说话人“询问”听话人是否具有做某事的能力,实际上想要表达的是“请求”的言语行为.

2交际教学法

交际教学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的应用语言学家意识到了传统的语法翻译式教学方法的不足,认为语言教学应强调语言的功效作用及交际作用,因而提出外语教学中应注重交际能力的培养,而不应该只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1971年D. Hymes提出了社会语言学,认为影响交际能力有4个社会文化因素:语法的正确性、可行性、得体性和可接受性,同时,一个学习语言的人不但应该有识别句子是否合乎语法规则的能力和造出合乎语法规则的句子的能力,还必须懂得如何恰当地使用语言,即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语言,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使用不同的语言.1976年,英国语言学家D . A . Wilkins出版了《意念大纲(Notional Syllabuses,H. G. Widdow-son出版了《交际法语言教学(Teaching Language asCommunication),提出了心理语言学的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的发展以及Austin和Searle的言语行为理论,打破了形式主义的语言观,使人们开始从社会和心理等多方面去理解语言.交际教学法正是以此为基础而兴起的.

交际教学法教授用以表达和理解各种功能的语言,如询问、描述、表达好恶等,它以意念大纲或其他按交际功能编排的大纲为基础,强调运用各种交际活动进行教学,认为语言与交际密不可分.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交际法强调语义而不注重语法形式,看重语篇结构而不重视单一的词语句式,并认为语言技能可以在交际活动中掌握并得到巩固.因而,交际既是语言教学的目的,同时又是教学手段."

3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的启示

3.1言语行为理论是交际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言语行为理论的问世,对外语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理论和方法,为交际教学法提供了理论基础.言语行为理论从语言的社会功能出发,研究语言的运用,其中心是“以言行事”,注重语言的实际功效.在教学语言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语言有二重性,即静态性和动态性.语言的静态性是指组成某种语言的各种元素,如语音、词汇、句法、语义等,这些元素使语言具有规律性和稳定性;语言的动态性是指它的可变性,即相同的话语在不同的情景中会产生不同的效果.言语行为理论能够对语言的动态性作出很好的解释.如:

(8) I'm hungry.

这句话在不同的情况下有不同的解释,可以用来实施不同的言语行为:

a.说话人可能用此话来解释他之所以吃得那么快的原因;

b.说话人可能希望听话人给他钱来买些吃的东西;

c.假如说话人是小孩;他可能以此话表示他希望父母准许他吃刚买回的巧克力;

d.刚下班的丈夫可能想询问妻子“饭做好了吗?”.

言语行为理论为交际教学法确定了明确的目标,即通过语言来学习交际和获得交际能力,不仅包括语法结构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以往的外语教学过分注重语言知识的传授,教学内容主要是语法规则和句式结构,即注重教授语言的静态性,教学方法主要采用语法翻译 法或听说法.这样,语言学习者自己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培养和锻炼.而言语行为理论以语言效能为标准去探究语言,引导人们去研究外语学习者如何运用语言进行交际,如何才能更有效地进行交际,强调的是语言的动态性.

交际教学法的推出,正是受言语行为理论注重语言功能思想的启发.Littlewood对语言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作出如下规定:①学习者必须尽量高水平地掌握语言知识;②学习者必须能区分其所掌握的语言知识这种形式和这种形式要实现的交际功能;③学习者必须培养在具体环境下运用语言有效传递信息的技能和技巧;④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形式的社会意义.交际教学法对交际能力的上述要求与言语行为三分说中“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其中①与“言内行为”所包含的意义是一致的,即要实现某一言语行为,必须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②是“言内行为”与“言外行为”的有机结合,即某句话语在特定语境中产生的意义;③不仅强调“言外行为”,也强调“言后行为”,即如何使话语对听话人产生影响;④则强调“言后行为”在更广的范围(社会范围)内产生的语言效果.

3.2言语行为理论对交际教学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语言形式与功能的不一致性.传统语法根据句子的形式分为三大类型:陈述句、祈使句和疑问句,但从句子的使用方面看,这些分类无法反映句子所能表达的各种各样的功能.例如:

( 9 ) Would you pass the salt?

这个疑问句表达的功能不仅仅是“询问(ques-tion)".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说话人不同的意图,它还可以表示“请求(request)” ,“要求(demand ) " ,“恳求(plea)”或“命令(command)".又如:

(10 ) It' s going to rain .

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说话人的意图,这个陈述句的功能可以是“陈述(statement ) " , "警告(warning)",“宣称(declaration )",“假设(hypothesis)”,“描述(de-scription)"、“报告(report)、“允诺(promise)”等.

在实施交际教学法的过程中,尤其要注意语言形式与功能的这种不对称性,相同的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有不同的效果,如上面提到的例(9)和(10);同样,相同的功能可以用多种形式来表达.假如你觉得冷,想要听话人把窗关上,你可以用不同的语言形式来表达:

(11)Please close the window.

(12) Would you close the window?

(13) It's cold in here.

另外,在教学语言的过程中,还应注意文化因素的影响Austin}4}指出,言语行为的实现受到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如在穆斯林文化中,丈夫只要对妻子说三遍“I hereby divorce you",就可以完成了离婚的程序;而在英国文化中,无论丈夫对妻子说多少遍“I hereby divorce you ",他也不能达到离婚的目的.又如你在公共汽车上给一位西方老太太让座,并说“You are old",这样会令她非常生气,因为西方人崇尚年青.语言教学中的文化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因为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准则,就不可能真正学到语言,不了解所用的语言所包含的文化,成功交际就缺乏基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爱妈妈
我的新同学
同桌的你
爷爷笑了
妹妹的舌头
我的野蛮姐姐
调皮的表弟安安
我的弟弟
馋嘴的弟弟
我家的玩具
我们班的“波波”
爸爸喝醉了
哥哥的生日
锻练身体
我的同桌
公司治理下的内部审计模式探析
审计独立性的精神诱惑嵌入和审计组织的掠夺性战略考虑
对我国环境审计的几点思考
银行如何有效开展非现场审计
内部审计外包的可行性研究
风险导向审计模式下实质性测试项目筛选的探讨
论可靠审计证据的取得
我国独立审计的局限性及改进措施
浅谈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审计判断的局限性与质量保障
对我国新审计准则有效执行的若干思考
关于我国注册会计师开展环境审计的思考
高校干部离任审计
全面推行出资人经济责任审计应把握的几个问题
加强内部审计 促进会计信息化
《望庐山瀑布》案例分析
一首诵来一首唱──《古诗两首》教学思考
《古诗两首》教学后记
《雷雨》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打破常规改革教法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古诗两首》教学实录与评析
怎样上好《望庐山瀑布》
雷雨
《望庐山瀑布》教后记
《古诗两首》教后感
教孩子们写“论文”
 霍懋征《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评析
《雷雨》近义词反义词
《望庐山瀑布》教学实录
《望庐山瀑布》教学案例及反思
如何掌握低段古诗教学的火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