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探与时俱进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思路

浅探与时俱进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思路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18

浅探与时俱进的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新思路

"

论文关健词;大与小 知与行 理性与情感 开放与网络教育

论文摘要:通过对传统教育模式及教育理念滞后于新时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分析,探究适应当代大学生特点的高校思想道德教育新方法、新思路,从而论证大与小的教育统一、知与行的教育统一、理性与情感的教育统一、主攻与开放的教育统一,是适应全面教育培养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新方法。

近年来,大学生道德修养日益引起公众关注,而作为高校育人重要内容的道德教育,似乎面临一种无力与尴尬的困境.究其原因,根本问题出在学校道德教育模式的历史惯性及教育理念的某种滞后与时代道德精神存在着脱节,与大学生思维方式存在着脱节。本文着力从四个方面人手,探索适应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新思路,以期抛砖引玉。

一、从“小节”着手,探究大与小的教育统一

传统的道德素质教育,关注更多的是高尚的品质、崇高的理想,目标定位忽略了人的个体性差异。这对于从小学就开始接受道德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十年如一日的面孔早已不新鲜了,甚至于出现了“道德无用”的论调。其实,他们排斥的并非道德本身,而是其表现形式,我们的道德教育必须与时代接轨,突出德育内容的现实意义。如果过分强调“理想”和“超越”,用传统的道德标准教育要求当代大学生,就会脱离实际,不仅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反而会流于形式,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与其如此,何不放低姿态,“大题小作”,从“小节”着手,结合时代精神要求,从小事凡事做起,多渗透一些知识经济时代所需的具体的道德素质?比如:诚信教育、坦率教育、敬业教育,比如公平竞争、团队协作、以义求利等这些与时代精神要求一致的公共道德审美标准下的教育。

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翁铁慧说,着眼于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性,应该从实际出发,从前瞻性的工作思路、时代性的教育内容、导向性的育人机制、创新性的实践载体等方面人手展开,开拓新思路,探索新途径,不断提高素质教育水平,实现大与小的教育融合。

二、求真务实,探究知与行的教育统一

高校道德教育是一个向大学生施加精神影响,提高思想觉悟,从而自觉改变其行为的过程,是受动性与能动性的统一。而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则是“师教生学”的单方主体模式,对学生道德评价最终落实在知道与不知道的标准上,而不是要解决做与不做的问题,出现了道德上的“高分低能”现象。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把摆放在教育“圣堂”中的道德请出来,使其回归生活,让学生在亲近自然、融人社会和认识自我的体验中获得道德的发展。教育者要围绕育人这个根本,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具有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从而成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和自我发展的主体。

道德教育当前最迫切的是要实现两个转变:一是由灌输式教育向渗透式教育转变。即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的各个方面,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而是要学生自己去感受、去判断,从而受到启发,并产生自觉实践道德的一种愿望。二是由单一主体向双主体转变。即把学生从被动接受的客体位置推到主动实践道德的主体位置上来,由认知到践行。

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以及和谐的教育氛围,是大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基本和前提。教育者要把教育变成一种民主的生活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大学生生动活泼、自由地发展,并在教育中渗透民主思想、民主精神,培养民主参与能力,造就一代富于主体性的新人。另外,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是以活动为中介的,学生在活动中形成着主体性,在活动中表现出主体性。所以,教育者要有计划地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载体教育活动,使学生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走向社会,为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提供机会,创造条件。"

三、感情投入,探究理性与情感的教育统一

思想道德教育的对象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是道德生活与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当对具体的教育对象的实际有透彻的了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道德不仅是知识,还是情感、意志和行动,所以单靠讲授与听讲是不能完成道德教育的全部任务的。道德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撞击的过程,是一种情感双向交流过程。目前,我国高校道德教育还存在着受教育者与教育者之间缺乏真诚交流,两者之间很难形成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上的共鸣。变说教式教育为情感式教育,成为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趋势。

教育者要努力在情感上打动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够通过学生的内部需要产生积极的动力,使学生把认识运用于实践,指导自己的行动,使道德规范内化成学生自己的品质。

第一,加强积极情感的体验。积极的情感体验是道德规范的外在要求转化为内在需要的基本条件,而实践是情感的源泉。教育者要高度尊重教学过程中大学生的直接体验,教师应放下长者的架子,多与大学生交流,关心、理解、尊重他们,通过举办各式各样的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创造性地创设情境,使之对其产生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情感体验和熏陶,从而产生积极情感,树立主人翁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第二,培养高级情感.高级情感包括道德感、理智感和美感。这些高级情感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良好行为和个性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教育者可通过树立形象生动的榜样、各种课外活动、创设思考探索的情境等,提高学生的是非观、意志力和鉴赏力,逐步培养学生独立、完整的主体人格。

第三,德育与“心育”相交融。个体的意识倾向会影响个体道德判断与行为的发展,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也制约着道德行为的表现。许多道德问题往往是与心理问题尤其是个性及其发展的阶段性联系在一起的。教育者在教育工作中,把德育与“心育”紧密结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设心理信箱,开设“心育”网站,使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

四、全员教育、开放教育、网络教育相统一

首先,要把道德教育和学校管理结合起来,让道德教育内容和方式渗透到学校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形成全面育人的大环境和小环境。比如教师队伍的管理建设、大学生品德纪律及生活管理、教学环节的管理、校园环境的整治和校园文化建设等,都和学生的道德素质养成有着密切的关系。

其次是拓宽道德教育渠道,实现学校、家庭、社会道德教育一体化,形成教育的合力,提高德育的整体效能。教育者尤其是要以身作则,营造浓郁的道德教育氛围,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学其理,仿其行”。

第三,要做好网络道德教育这篇文章。信息时代高校道德教育不抓住并利用互联网这个大阵地,就等于丧失了一半的教育对象。这是新形势,也是新特点。事实上,大学生们已经先于我们的德育工作者进人了网络天地,而网络道德教育还处于讨论、起步阶段,高校可以充分抓住这个“空当”,建立校园网,塑造校园文化,抢占道德教育阵地。

探索道德教育新思路。目的是使大学生从被动接受道德教育走向发现道德,在发现中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教育之为教育,在于开启心智,教化人心,塑造性格,陶冶情操,培养人生向上的价值。上述四点从不同的侧面阐述了道德教育的方式方法,强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整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与技能,发挥情感与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与接受性学习相比,这种道德教育具有更强的问题性、实践性、参与性与开放性,为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开辟了新的思路。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春天
大英雄贝贝熊
阳小——我温暖的家
我喜欢的IQ书
我的教室
雪趣
发生在森林中的有趣故事
面包的自述
我的家乡成都
祖国之歌
假如我是教师
我爱家乡的香蕉
我们的老师
假如我是一位老师
游泳,我学会了
零关税条件下广西对越南水果出口贸易发展分析(1)论文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影响因素分析(1)论文
加工贸易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前景分析(1)论文
中美经贸摩擦的主要特征(1)论文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实施现状及应对措施(1)论文
如何提高我国银行业在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力(1)论文
战略性贸易政策在我国的适用条件分析(1)论文
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现状及对策论(1)论文
东北亚经贸合作的主要特点和应注意的问题(1)论文
美国国际能源战略与中美能源合作(1)论文
确立我国外贸出口和谐发展的竞争力优势导向战略(1)论文
美国对外资银行监管制度框架的演进(1)论文
美国对华贸易歧视政策分析及对策研究(1)论文
贸易条件恶化下人民币的升值效应(1)论文
发展中国家外贸结构的非均衡机理研究(1)论文
《一株紫丁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