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高等院校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高等院校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对策

"

[论文关键词]高等院校 就业导向 核心竞争力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人才市场竞争对大学生能力的要求,高校应通过学科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育研究能力来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本文围绕就业为导向提升大学生竞争力这一项紧迫任务,对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作为培养人才的高等教育,提高大学生就业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在校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上,实现大学生的知识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相匹配,减少结构性失衡,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为国家培养有科技知识与技能,具有创新精神的劳动者。高等教育虽然进人了大众化阶段,但是高等教育的质量决不能降为大众化水平。我们知道高等教育的质量高低在大学生知识与能力形成以及发展核心竞争力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在大学生培养系统中,不论是观念的变化、体制的变化,知识结构的变化,还是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教学科研的变化都会对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从而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为此,我们提出以下四点作为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市场竞争力的对策。

一、强化高校学科建设培育大学生竞争能力

二、提高人才培养质且提升大学生在人才市场的竞争实力

人才培养是高校在大学生形成和发展核心竞争力过程中必须加以重视的环节,围绕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高等院校一方面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根据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发展趋势,大学要大力推进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本科规模适度扩大的基础上,迅速发展研究生教育。要改善学生在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以及经济、管理、法学等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结构。增加学生根据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特点选择后续研究方向的机会。另一方面,提高应用型本科和高等职业教育中教学和训练基地建设水平,全面加强学生的素质和能力培养。大学应该加大对各种教学项目的直接投人,改善专业基础教学实验的条件,提高大学生教学和实践训练水平,建立创新氛围,使素质教育和以创新为核心的各类实践活动能够在大学内活跃起来。

三、强化基础研究培养大学生科学研究能力

随着大学的不断发展和完善,大学的科学研究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当今世界各国的科技创新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高等学校集中了大批学术造诣很深的专家、教授和科研人员,还有大量在校研究生和本专科生,拥有先进的仪器设备,是开展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同时,开展科学研究也是增强大学生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首先,鼓励教师和科技人员树立超前意识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要敢于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大胆提出创新的项目。提供学术论坛,促使不同领域的科技人员相互结识,交流知识和学术思想,交换研究方法和技术,熟悉了解彼此的学科语言和问题,促进合作,强化整体性意识,激发新的学术思想,并将其融人大学生竞争力培养过程之中。其次,热心发现创新观念、思路与科研项目,遇到大学生中有新思想、新发现苗头的项目,要想办法支持、培植、帮助其实现创新计划。第三,对具有创新性的研究项目,既要希望成功,也要允许失败,要为大学生创新性研究创造宽松的环境。"

四、高等院校在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大学生核心竞争力培养模式的思考

i.正确定位,创新培养目标

高校是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还是培养手持文凭的待业者,是当今高校堕待解决的问题。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需要高校的准确定位。当下,高校能在专业设置上真正根据市场需求着意创新的不多,更多的是“跟风走”。许多学校纷纷更名、改变学校原来的办学方向与传统特色,结果并不理想,由此造成的供需错位直接导致“成交难”。毕业生在为找不到合适的工作焦急,用人单位也在为没有合适的人才而着急。要解决大学人才培养中的“供需错位”问题,应把专业前景的评估与预测作为重点,自觉地按照市场需要设置专业、培养人才。

众所周知,社会需求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动力所在。分析我国人才结构,整体上存在着不合理结构,这种不合理的结构形象比喻为“橄榄球”形,缺少既具有现代科技知识,又具有较高的操作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围绕就业导向、提升大学生创新力、竞争力,应用型高校围绕:培养大规模、高水平、高质量、实用型的技术人才;培养有就业竞争力、高就业水平的技术人才;培养既有技术实用能力,又有应用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三方面创新自身的培养目标。

2.调整培养机制,创新教学组织形式

我国的高等教育,更多的是四年制本科教育体系,针对目前大学学制改革的要求,我们应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不同的教育需求,开展不同内容教育,设置不同学制。要进行基础课程教育的改革,着重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教育,增加实践教学环节所占的比例,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从而不断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为此,学校每学年至少应举行一次专业评估会,对不适应需要的课程设置进行调整;对空缺的专业及时补充;对一些所谓的冷门专业,在经过准确的市场调查后改造、开发,完全可以变成就业中的热门,从而保证大学教育与人才需求的高度吻合。还可以对同一专业的学生,到了大三,根据不同的应用前景再选修不同的新课程,错位发展,使同专业的学生在就业市场上不至于都是竞争对手,而是进行了适应市场需求的良性分流。

学校应逐步推行“就业实习”制度,将学生学习中的实践环节与实习结合起来,使其时间延长为b-10个月。学生从大三开始就提前进人有招聘意向的企业,双方提前熟悉,有效克服招聘会上匆匆一面难以定夺的弊端。在许多高校,学生进了校门后才发现自己选择的专业不是就业热门,但二次选择专业,手续繁杂,管理难度很大。在中国科大、上海交大、安徽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校鼓励学生加修热门专业课程,并颁发单科结业证书,以此增加学生就业的“筹码”,事实证明在应聘中效果很好。

为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率,“培养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十分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上海电力学院高教研究室陈嘉鹏教授认为,很多学校在设法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时都遇到了不少困难:其一,实习基地的建设有一定困难。扩招后,实习的学生大量增加,现有的实习基地不能很好满足学生实习的需要;其二,指导教师力量不够,其本身缺乏实践经验。其三,由于实习经费的限制,学生实习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要求。因此,高校应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人力、物力和经费投人,把实践性教学落到实处。

3.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模式

高校要革新教育理念,针对不同的培养对象和教育需求,围绕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提高他们的创新创业能力和持续发展能力,应从以下几方面实施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综合竞争力。

第一,基础教学精品化。基础知识的传授,应在有限的时间内给学生描述出或者说在脑海里构建出基本知识的框架,然后,给学生一定的自学的时间,让其在基础知识的架构上不断充实,使其丰满。培养大学生自学能力、综合能力和对知识的加工能力。

第二,建立教学民主观。教学民主就是在教学上,教师和学生要处于平等地位,教学方式的改革重点是改变说教式、填鸭式教学,把课堂当作师生双方相互学习的过程。在课堂上,教师要为学生营造充满民主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畅所欲言。加强教学的引导性和互动性。在专业课讲授之前先给学生一些典型的案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预习,这样的互动教学生动、深刻,学以致用。

第三,加大“通识”教育的比例。当前大学生的知识的广度不够,不同学科、体系,从知识上来说总是相互联系的,拓宽知识面,无非是从不同学科中极取不同的方法,形成交叉或多向性的思维方式,相互借鉴,只有广博,才能精专。尤其要处理好人文科学与专业知识间的关系,目前学生感到难以满足的是人文科学中的社会知识、文化知识、历史知识、心理知识、美学知识等,作为一名大学生,今后的工作对象是人,因此完善的知识结构、广博的知识积累对提高大学生的竞争力至关重要。同时,还要注重对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如自学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等。"

4.优化教师队伍结构,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和学术创新的浓厚氛围

培养学生的核心竞争能力的关键是“创新型”教师队伍的建设,作为教师首先要更新观念,要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具备获取和加工创新信息的能力、科学研究的能力和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能遵循创造教育的规律,充分发挥教学个性,从自己实际出发,寻求最佳教学途径,积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创新产生兴趣和激情。作为高校教师是科技进步的带头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科学精神的倡导者,在教育创新中承担着重要的使命,在竟争性人才培养中占据主导地位。教师索没有对科学有极大的热情、独到的见解和创新的思想,敢不敢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否具有严谨治学、认真执教、乐于奉献、尽责尽职的精神品格,有没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对工作高度的责任感,直接关系到育人的质量。因此,必须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知识水平、学术水平、文化素养等整体素质,造就一支政治素质过硬、勇于创新实践、学术科研能力强的高水平教师队伍。

一方面,要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完善教师队伍的选拔培训与考核聘任制度,引入竞争机制,形成优胜劣汰、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在注重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教学研究的同时,加强重点学科建设,高起点地选拔优秀学术骨干,把培养学术带头人与提高队伍的整体素质结合起来,改善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加大科研奖励基金和拔尖人才培养基金的投入,资助中青年学术骨干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活动,建立教师学术休假“灰领”制度,为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科技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

另一方面,鼓励有创新经验的学术带头人到教学第一线,把教育创新成果运用于教学科研,建立人格平等、关系融洽、民主和谐、教学相长的教育氛围,用知识智慧启迪学生,用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渊博学识征服学生,用淡泊明志、求真务实的精神影响学生,用献身科学、敢为天下先的创新行为带动学生,通过其身教言传,努力造就一大批具有竞争能力的科技后备力量、知识技能型的劳动者。

5.围绕提升就业竟争力培养“灰领”人才

目前,“灰领”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它指的是既掌握较高的现代科学知识又具有较高操作技能的复合型职业技能人才,是一个有独立的智能结构、职业特征的人才类型。“灰领”兼有“白钾’和“蓝领”的一些特征,最有可能成为大学生就业的主渠道。“灰领”已成为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的学历层次、丰富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复合型新兴技能人才。如:我国较为稀缺的广告创意、会展策划、服装设计、软件开发工程师、装饰设计师等25个大类的岗位从业人员,都被冠以“灰领”称号,他们将是体现我国未来发展特征的先导型职业人才。为适应城市发展和产业定位的要求,许多地方急需一大批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灰领”职业技能人才。因此,应用型的本科院校培养“灰领”应该成为人才培养首选目标。

造就“灰领”,这必将引申出对教育的思考及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它要求大学生在读书期间就走进车间,站到生产第一线,在实际操作中运用从书本上学到的各种知识。华东师范大学信息学院院长、教授朱自强认为,大学教育应该呈螺旋型,它应该具备一个可延续的发展,所培养的应该是有较强理论基础,有爆发力的人才。如今建立在知识经济基础上的高科技工业,需要的工人是一个有着高科技知识和高技能相结合的人才。“灰领”概念在向中国本科教育提出挑战,这对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本身就提出了一个更高的要求。过去,大学培养的本科生可能就是干部,就是管理人才;而今,大学文凭仅仅是一个进入高科技产业的入场券。大学应更多培养技术工人、技术员、班组长、工段长。此外,高校应积极开展“订单式”培养,推进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双书证”教育培训工作,促进人才培养与就业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

总之,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人力资源配置方式的逐步市场化,大学生就业难凸现出来的今天,大学教育只有围绕创新能力培养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大学生才能在人才市场的竟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妈妈生病了
荡秋千
乒乓球大战
我家的菊花
庆祝游园
老鼠为什么是坏的
妈妈生病了
我的自行车
菊花
妈妈生病了
妈妈生病了
快快长大
妈妈生病,我做小当家
我是书本
《坐井观天》后传
从解放到迷茫——中国流行歌曲20年(1)
民族音乐学研究对象的历史回顾与思考(1)
浅析对当代城市社区音乐舞蹈文化的思考
开放的演播空间
论梦与音乐创作的关系及其心理转换(1)
音乐情感在音乐作品中的表现探析
漫谈女中音的艺术魅力
探析信息技术对中学音乐教学的影响
浅谈在小学音乐课中有效地开展音乐综合实践活动
浅谈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教学资源
亚洲的音乐史料及其历史研究状况(1)
试析古曲和民间乐器改编的中国钢琴作品中的意境表现
中国另类音乐现状(1)
试论高效活泼的音乐课堂教学形态初探
从媒体关于现代音乐之争论所引发的思考(1)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之三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四
《葡萄沟》第一课时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难忘的泼水节》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北京亮起来了》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之二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二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二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七
《邮票齿孔的故事》
《画风》
《葡萄沟》第二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