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

试论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9

试论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

"

论文关键词:高等教育转型 个体道德建设 道德文明教育

论文摘要:我国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以及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要求催生了高等教育的转型和与之俱来的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的新课题。转型期的高等教育应秉承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传统,注重人文精神,注重道德教育和转化,强化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主要途径包括:强化道德教育和内化,抓好基础道德文明教育;鼓励道德教育和修养,完善个体道德建设机制;坚持一元道德教育,高唱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主旋律。

自20世纪中后期开始,中国社会开始了由传统型社会向现代型社会的快速转型,社会的各种现象无不带有转型期的特点,社会成员也无不这样或那样地、或多或少地受到转型的影响和制约。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新的机遇:一是由需求拉动而催生的高等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型尚未完成;教育的观念转变尚未完成,大众化教育目标实现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教育对象整体道德水平参差不齐和个体道德建设弱化的问题仍然是一个理论探讨和实践摸索的课题。二是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逐步为知识经济取代,对高等教育的质和量的需求仍将加大。高等教育必须摆脱传统的发展模式,实现自身的转型,成为紧密联系国民经济发展的知识和人力资本要素生产的基础产业;经济社会发展内涵的完善,人自身发展所必然产生的人的现代化对高等教育的定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等教育的技能教育重于素质教育的陈见将会改变,经济全球化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高校的管理能力及在国际竞争中应有大国地位,培养的人才应面向国内国际市场,能够应对国际竞争环境。因而。转型期的高等教育需站在时代高度,对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进行重新审视。

1.道德与“道”、“德”的起源及“大学”功能中的道德教育与转化

“道德”是一个双声连绵词。春秋战国前未见其合在一起使用过,其中“道”指人区别于禽兽、人之所以为人所应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德”指人在内在的主观方面所具有的品格、情操和境界。春秋战国后,“道”与“德”逐渐连用。“道”意指人人所应遵循的最高行为准则,而“德”则指人们在认识和实践了“道”之后所导致的主观收获和体验,合而言之则是道德原则和道德品质的总和。

古人所讲的道德还包含着伦理的意思。两者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因为作为最高行为准则的“道”要内化为人的内在主观的品格、情操和境界的“德”,则必须借助于日常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符合“伦理”的长期实践逐步形成,“伦理”是从“道”到“德”必须经历的中间环节。所以,现代有时仍将“道德”与“伦理”并用。

由此可知,道德是一个所指甚广、形态多样而又错综复杂的社会范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古代道德在陈独秀的《敬告青年》声中失去了它的一统天下,现代中国道德建设在新文化运动的大旗下开始了她“扬弃”的漫漫长路。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新民主主义的道德、共产主义的道德建设都产生了应有的社会影响。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中国现代道德建设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的道德体系,《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有里程碑意义。然而,在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和深化中,经济、科技、社会发展引发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层出不穷,由此引发一系列富有很强时代特征的道德问题。道德建设滞后的问题已不只是“万元户”阶层,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也早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难题之一。在道德建设必须遵循辩证的扬弃即批判旧的传统道德中落后于时代精神和要求的糟粕,而继承其中民主性、人民性的精华。但意识形态中保守的道德建设意识和道德观点仍妨碍着我们对传统道德的继承。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过程中西方文化中的价值观念、道德观念大量涌入,对科技的渴求使我们未曾在意就下意识地接受了西方的某些价值观念、道德观念.这也妨碍了我们对糟粕的批判。"

而我国教育,特别是大学意义上的高等教育,自始至今,从其理论和实践上都强调了其应有的道德教育与转化功能,可谓孜孜以求,锲而不舍。中国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明确的教育理论和思想,从《大学》到《学记》,对教育的政治和道德教育,对教育目的、教育制度的阐述,应该可以看作是最初的“大学之道”,虽然当时还没有现在意义上的大学。只是相对于十五岁以前的识字和洒扫,是指大学问,文人之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是我们古代高等教育的纲,其要旨是“明明德”,是“修身”,这也正是我们古代教育注重人文,注重道德教育和转化的传统和特色所在。古代高等教育的八条目进一步论述了作为个体的人如何才能做到明明德:“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近代的高等教育更是将对个体的道德教育摆到了与研究学问同等重要的位置。蔡元培先生说,教育是健全人格的事业,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指出:“所有学校都必须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提高教育质量。”大学要育人,而非制器。因而,传承中国道德建设的传统,“既要成人,也要成才;先成人,后成才”已成为现代社会对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的强烈要求。

2.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现状

从整个社会来看,在转型期由于社会经济、政治的变革,价值观念在内容和形式上发生了变化。从内容上说,国人在义和利、个人和社会等方面的价值观念,从过去轻利重义向既重义又重利的观念转变;从过去轻个人重社会,向既重个人叉重社会的观念转变。这是一种社会进步,但无法回避的现实是,拜金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亦如影随形般到来。在形式上说,这种变化就是价值观念多样化的表现。而在价值观念多样化的基础上,人们价值观念的演变又具有一定的指向性,这种指向在职业观念上的体现就是,人们越来越倾向于自我实现和经济利益并重。这有利于增强个人的自主选择能力,为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供了前提。但同时对自我实现的过度追求,使得个人主义、个人利益在某些时期和某个阶层则表现为对集体利益、国家利益的损害。个体道德意识的淡化。对经济利益的片面、极端追求蜕化出经济利益至上、道德无用的“良心多少钱一斤”的怪胎。

由于社会环境、教育导向、道德教育方式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生出现了道德迷茫,价值观念有所变化,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有所动摇;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出现的社会丑恶现象对高校道德教育产生了负面影响,学生中也曾出现请客送礼、抄袭作弊、黄赌毒等不良现象;人世进一步促进了对外开放,置联网技术在校园普及,西方腐朽思想文化也同时向高校渗透,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以上因素又影响着高等教育的德育工作,因而高等教育中大学生个体德育建设表现出这样的特点:

第一,德育要求泛化的社会氛围。在社会选人用人上,特别是应届毕业生的选用上对学生道德修养的要求和考核很宽泛,大而化之,其在人才测评中的权重很小。

第二,德育手段弱化的学校教育。高校德育的地位始终没有变化,一直在强化,但德育手段、方式方法却是几十年一贯制,往往是印在文件上、写在墙报上、讲在口头上,却没有具体落实到行动上,这不是一种偶然现象。

第三,德育意识淡化的个体道德建设要求。调查表明,大学生中价值取向上的实用主义、道德修养上的道德虚无、精神生活上的庸俗趣味、生活方式上的贪图享乐、铺张浪费现象呈上升趋势,大学生违法犯罪率上升,重大刑事案件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现状让人揪心。大学生的德育意识与时代的现实要求之间的差距有加大的趋势,而基础道德文明水平更是令人堪忧。"

3.应对高等教育发展新形势要求的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切实改进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是摆在全党面前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抓好教育和青少年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中指出:“提高公民道德素质,教育是基础。”高等教育以育人为根本任务,担负着培养高层次合格人才的历史使命。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转型期的高等教育不仅要注重培养大学生个体的科学素养、创新能力,而且更要注重大学生个体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加强个体道德建设,具体说来,要切实做好三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强化道德教育和内化,抓住基础道德文明教育这一切人点和突破口。强化道德教育和内化,着眼点在内化。高等教育道德建设的主体是学生,个体道德建设应成为高等教育道德建设的具体载体。我们要重视个体的主体地位,而不是简单地、漫不经心地将其当成说教的对象。不能只注重对他们进行观念的演说、规范的解释、行为的控制。施加口号式的令人可望不可及的教育条款,而要重视整个德育过程中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研究和把握道德教育对象个体的内在要求,深刻认识道德教育的内化目的,满足个体的情感交流需求。将道德建设的个体视作高尚道德精神、美好品质的接力者和放大站,经由他们内化和弘扬伟大的道德精神和美好品质。

基础道德文明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切入点和基点,是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的突破口。基础道德文明对大学生而言是一特定概念,是指大学生的校园公德和文明礼仪等意识和行为的集中体现,其内容涉及大学生的语言、行为、仪表、环境、秩序等。大学生的基础道德文明状况是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的具体体现。基础道德文明的建设不仅要让个体明了建设和修养的目标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做好引导工作,提高个体的主体意识和修养的自觉性,将条规内化为个体的要求,变他律为自律,变“要我做”为“我要做”,提高个体的基础道德文明水准。

第二,鼓励道德教育和修养,完善个体道德建设机制。师德是作为高等教育对象个体的大学生道德建设的榜样和路标。教师若不能修身正己,焉能教人?教师尤其是德育工作教师、党团总支书记、辅导员首先要锻炼师德,推己及人,服务育人,“辅导”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高等教育管理部门要鼓励高校对教师进行师德教育,鼓励教师进行师德修养;要建立师德评价机制,并把师德养成纳入制度,大力宣传和表彰师德修养典型,形成唯德是尚、见贤思齐的崇德氛围;要加大道德教育的力度,提升道德修养对高校学生综合评价的影响程度;要应对高等教育转型期的特点,创新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德育工作的新机制,使道德建设工作走出传统模式,跳出高校圈子,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有明显成效;要切实改变“三好学生”等于“高分学生”,“奖学金”等于“奖分金”的现象;要重新审视“兰好学生”的评定标准和评比办法,让道德修养水平在学校的各项评比、评优、选拔、选送中占有足够分值,强化道德修养对个体评价的影响力。

第三,坚持一元道德教育,高唱道德建设主旋律。要根据高等教育全球化趋势下高校道德建设的新情况、新问题,坚持价值导向上的~元化,坚持对大学生个体的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的教育和内化,让他们明确是非、善恶、美丑,最大限度地抑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滋长;要坚持不懈地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应当的教育,要把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观念和道德要求不断地“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使他们懂得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可以做的、必须提倡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必须坚决反对的;要把严肃的道德价值的选择权,认真负责地掌握在教育者手中,而不是不负责任地交给并无恰当选择能力的受教育者——大学生个体。放弃了这个权利,就是放弃了教育者的职业良心,有违“大学之道”和职业道德,就是否定伦理学在培养人的道德素养、提高人的自我完善能力、改变社会风气方面的重要作用。坚持这个权利则是高等教育转型期大学生个体道德建设所应有的理论前瞻和实践要求。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到中学操场
拍照
今天我下厨
做工艺品
我的班主任
轮胎没气了
杀鳝鱼
学钩花
校园壁画
特殊的美
假如我有一朵七色花
游湛江
一件令人痛心的事
雷雨
玩蚂蚁
透明质酸钠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观察
化学溶核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临床分析
试析职业化视角下高校辅导员的自主与自为
试析网络民主意识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肝移植术后乙型肝炎病毒再感染的预防与诊治
肝脏移植术后胆道并发症的防治
低机械指数实时超声造影对增强CT漏诊肝细胞癌的诊断价值
浅析市场需求视角下大学外语多维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重症急性胰腺炎并发韦尼克脑病的临床分析
CT三维重建对后踝骨折手术处理的指导意义
腺病毒介导凋亡素基因对人胆管癌细胞凋亡的研究
浅析高校开展民族体育教育的现实意义
胰体肿瘤的逆行性胰体尾切除术
肝脏撞击伤后气腹压力对肝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非骨水泥型髋关节置换术中照相及其临床意义
《吆喝》过渡自然,衔接紧密
《吆喝》写作特点
百姓故事:会170多种吆喝声的京城叫卖大王臧鸿
《吆喝》重点句子分析
《吆喝》词义辨析
《吆喝》内容丰富,充满生活情趣
最是那声声吆喝的风情
《吆喝》同步练习
《吆喝》结构分析
《吆喝》课文背景知识
《吆喝》疑难解析
老北京的吆喝
《吆喝》写作特色
老北京的小胡同
《吆喝》习题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