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

试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

"

论文关键词:就业指导模式 就业指导 高职院校

论文摘要:作为指导学生获得就业能力和生存能力的就业指导工作,不能仅局限于为毕业生的实效就业提供必要的帮助,更要为毕业生提供可持续发展的终身就业能力。本文在系统分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基础上,构建了以“四个结合,五个协同”为特点的新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并提出了其运用过程。

高职毕业生作为我国劳动力资源中的一个优秀群体,其合理、及时而充分的就业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建设都有着重要的意义。相对国家传统教育体系下的本专科大学生而言,高职毕业生因其更注重实际操作能力而广受用人单位青睐。然而,在我国经济飞速发展、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日趋增长的大好形势下,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却出现了“滞销”的不利局面。造成这一现象的一个很重要原因在于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不能适应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要求。因此,只有针对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系统原因,用系统的思想构建起符合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机制的新型就业指导模式,才能达到科学、规范、高效的开展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目的。

一、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原因分析

(一)毕业生自身方面

1.择业期望值高。高职毕业生经过几年的学习和锻炼,已具有较强的进取精神,充满着对美好理想的憧憬。但又容易自以为满腹经纶,自命不凡,高人一等,从而使就业期望值偏高导致理想与现实脱节的自负心理,表现在择业中,他们往往过高估价自己,由此导致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

2.缺乏务实的心理准备。高职院校注重职业技能教育,培养的是既懂理论,又会操作的复合型人才。高职教育专业涉及到社会的各行各业,尤其是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基层岗位。但是,部分毕业生对职业教育和专业学习认识不够,缺乏脚踏实地的工作态度和艰苦创业、去第一线做具体工作的心理准备。这又在无形中加大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压力。

3.综合素质欠佳。高职院校由于受主客观原因的影响,不能完全按照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去培养人才,加之高职院校学生人学时文化成绩较低,人后又不重视文化基础课的学习,导致其文化素质欠佳,进而影响其综合素质的提高。而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人才质量的高低,成为影响高职毕业生就业的又一大因素。

(二)学校教育方面

1.学校专业设笠、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社会需求存在着结构性矛盾。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能否适销对路,人才市场是检验的标准。然而,近几年,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人才培养目标和定位与社会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如部分高职院校未以社会需求导向来设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存在着培养目标定得过高、过宽和过窄的现象;课程体系未从根本上打破原来的结构,“三段式”仍占主要地位,理论知识、职业技能、创新能力、职业素质、人文知识等各部分的比例、结构不尽合理。

(三)社会相关主体方面

1.政府就业政策问题。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规定,对于高职毕业生就业工作应起着基础性的保证作用。就现阶段而言,政府对高职毕业生就业仍然沿用普通高等院校的政策规定。然而,非公有制企业出于节约人力管理成本的需要,在招聘毕业生时一般不迁学生户口、档案,只要求与毕业生签订一份劳动合同。这使得高职毕业生到非公制企业就业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进而导致高职毕业生不愿到非公有制企业就业。

2.用人单位问题.目前,一些用人单位在选择毕业生时出现一些不良倾向。如有的单位与学生签约后又随意毁约;有的则打着招聘毕业生的招牌,作些企业宣传;有的单位依然存在“人才高消费”的错误观念,盲目追求高学历人才等。这些不良倾向给毕业生的正常就业带来了障碍。

3.就家庭而言,父母价值观与毕业生就业行为有着密切关系。有些父母依然存在望子成龙的思想,对自己子女的就业寄于过高期望等。这些价值观都或多或少的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到其对就业单位的选择。

二、模式的构建及其运用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明显看出,解决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这一问题是一项集学生、学校和社会相关主体多方配合的系统工程,单纯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并不能真正彻底地解决整个问题。高职院校只有正视这些成因,才能科学、规范、高效地开展就业指导工作。而以“四个结合点、五个协同”为特点的动态的系统化的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正是基于此构建的。需要指出的是,在这个模式中,“四个结合”是基础,“五个协同”是保障。具体而言,该模式的构建及运用过程如下:

(一)四个相结合

1.学校的培养模式、专业设置与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高职院校必须经过广泛调查研究,在对就业形势及各专业人才需求趋势做出科学预测的基础上,确定自己的专业设置和培养模式。当前高职院校在调整专业时,应坚持“少、宽、渗、优”的方针。“少”就是减少甚至停止招收社会需求小、缺乏自身优势的专业,大力发展社会需求量大的特色专业; “宽”就是拓宽专业的口径;“渗”就是将就业市场知识渗透到专业教学中;“优”就是优化教学内容,加大教学改革力度。对于培养模式,各高职院校要按照市场导向、能力本位、学练结合、产学结合的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特征,根据自身办学实力和社会需求,合理确定自身的培养模式。

2.学生的成才模式与就业市场要求相结合。当前企业在招聘人才时,希望所招收的高职毕业生是个通才,即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还应具有很好的综合素质。同时,其还应具有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和持续学习的能力。这种就业市场的要求对高职学生的成才模式提出的全新的要求。为适应就业市场的要求,高职学生应在坚持自主性与自觉性相统一的原则下,树立科学的成才行为与机遇观,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3.教学过程中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高职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更要掌握一定的操作技能,达到一定的水平,并取得一定的技术经验。为此,高职教学过程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要以“学”来指导“做”,即要使学生用所学的专业概念、原理、工艺流程等来专业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践;第二,要以“做”来促“学”,即要通过指导学生“做”,让学生了解学习内容的应用条件和应用环境,增进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发现职业对学习提出的要求,从而促进学生的学习;第三,加强“学”与“做”考核,大力推行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并举,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

4.学生的实训、实习内容与就业目标相结合。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课程实训,认识实习、毕业实习等。时下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提倡的“先就业,再择业,后创业”理念,其实并不符合用人单位的意愿。因为用人单位需要的是稳定的可靠的人才。将学生的实训、实习内容与就业工作相结合,既是学校争取主动之举,又可满足用人单位考察和选拔到所需人才的愿望。需要指出的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是加强校内实训中心建设和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校内实训中心的建设需体现环境逼真、技术含量高、能向社会开放、适用的特征。

(二)五个协同

1.引导社会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积极引导用人单位转变用人观念十分必要。这是高职院校延伸业指导工作领域的一种尝试。当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可通过主动到企业巡回演讲、与企业负责人座谈等各种途径,向用人单位传递“文凭不等水平,身份不等于资格,经验不等于能力”的用人观念,帮助企业树立正确的用人观。

2.推动政府完善就业政策体系。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在政府政策下运行的。就我国而言,保障毕业生就业权益的政策法规还未成体系,毕业生择业过程中的一些合法权益时常得不到保护。因此,作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有必要收集毕业生择业中遇到的各种障碍,定期向政府就业指导管理部门反映,促使政府完善政策法规体系,以切实保障高职毕业生的合法权益,推动毕业生实现顺利就业。

3.树立自身科学的就业指导观。从就业指导的目标来看,就业指导所要达到的目标是使毕业生能够充分合理地就业,标准是毕业生选择职业既符合个人特征也符合社会需要,体现人与职业合理匹配。高职院校就业指导部门必须树立科学的就业指导观。具体实践过程中要求做到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始终坚持渗透性原则,做到教育和学科教学中渗透就业教育;第二,要通过结构优化、在职培训等手段提高就业指导教师素质;第三,就业指导对象要由应届毕业生转为所有高职学生;第四,就业指导形式要由集中突击教育为主转为全程辅导为主;第五,就业的组织体系要由单一管理转变为立体的多级管理模式;第六,就业指导工作目标要由实现毕业生能够就业向实现毕业生能够充分就业发展。第七,就业指导内容要由只注重择业知识、技巧灌输的策略性层面向培养学生创造性、忠诚度、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职业道德意识等战略性方向转变。

5.营造关心、理解和支持的择业家庭环境。家庭环境一般包括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结构等。家庭是高职毕业生择业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途径。同时,家庭环境影响着毕业生的择业行为和职业价值取向。可见,营造良好的择业家庭环境对于提高毕业生就业成功率和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职院校应利用各种有效途径,为毕业生营造关心、理解和支持的择业家庭环境。其中,建立与家长定期沟通机制不妨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因为通过经常性的沟通,可引导家长摒弃落后的管教观念,少当或不当“保姆”,尊重子女择业的独立性,确实消除影响毕业生择业的一些不良家庭环境因素。

三、结束语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的建立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功能。构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是高职学生成才的需要,也是保证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需要。本文分析了造成高职毕业生就业困难的多方面的原因,在基础上构建了以“四个结合,五个协同”为特点的动态的高职就业指导模式,提出了该模式的运用过程。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母亲的爱
家乡的变化
改写《寻隐者不遇》
缩写《小英雄雨来》
老鼠开会
龟兔赛跑(续)
续写《穷人》
我最崇拜的人——清洁工
我的教室
我想成立基金会
《最后一头战象》的江滩回忆
感悟生命
一次采茶活动
我们的教室别有洞天
茶水变墨水
美国、日本高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比较
浅析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浅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试析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就业指导模式的构建
浅谈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模式探讨
试论如何开展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浅议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与推动
基于构建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组织运作机理的思考
浅论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试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高校就业指导工作
浅论新形势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建设
关于对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浅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构建
浅析高职就业指导体系的构建和“四动”法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