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从中西方文化视角看人格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从中西方文化视角看人格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1-22

从中西方文化视角看人格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从中西方文化视角看人格精神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摘要] 中国古代美学很早就注意到审美创作主体的人格对其作品艺术境界和审美价值的影响,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强调理想人格的培育,西方的艺术家们也将作品与自我人格等同起来,艺术的创造成为人格的张扬。尤为重要的是中西方的文化传统都主张从个人修养向社会道德的推进,来实现艺术人格趋于完善。

[关键词] 艺术人格 中国 西方 艺术创作

美是和谐,这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而艺术的至美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灵与肉等矛盾双方的和谐与平衡。尽管中西方对人的认识方式、哲学观念、思维定势和科学发展水平的不同,但是在艺术创作过程所呈现出来的艺术人格及精神状态上却存在着极高的一致性。

“人格”一词是一个十分广泛而又复杂的概念,被引入许多学科,如伦理学、心理学、法学、社会学、生物学、美学、宗教学等等,由于各门学科研究的对象、领域、角度不同,因此关于人格的定义也就不同。把人格现象和概念引入美学范畴,从艺术创作、艺术欣赏、艺术积累等方面来考虑人格因素,严格说来是从西格蒙•弗洛伊德开始的。弗洛伊德凭借其丰富的医学知识和病理观察,运用精神分析的方法,对创作动机、艺术效果和艺术欣赏进行了人格分析研究,首次把人格的组织结构系统纳了艺术实践中,为人们创造、欣赏和研究艺术开拓了一个全新的视野。在本文中,人格的概念被限定在审美心理学的范畴,主要是指艺术家在艺术创作过程中对客观材料加工和改造时所表现出来的心理机制、个性心理特征和精神风貌,是艺术家的自然人格和社会人格通过艺术规范所呈现出来的某种艺术性格、气质与能力,[1]这显然和伦理学的“人格”概念有所不同,我们把现实生活中的人格和艺术领域的人格区分开来并不是否认实际生活中的人格,而是在此前提下,提倡超越现实的精神生活。我们既应该享受尘世的务实生活,同时更应用于至高无上的务虚的精神,这是文明的标志。

中国古代美学很早就注意到审美创作主体的人格对其作品艺术境界和审美价值的影响,中国素有“字如其人”、“心正则字正”之说,强调诗品与人品的统一,强调理想人格的培育,于是,艺术作品也就成为理想人格的体现载体。理想人格作为一种内在尺度,指引着审美创作活动,规范、调节着创作主体对现实人生的基本态度,并通过艺术作品物化为一种审美境界,熔铸为真善美相统一的艺术人格。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美学是以人格为中心的美学。自先秦以来,以儒道思想观念为代表的美学家和作家、艺术家,无不注重艺术人格与审美价值的关系,无不力图在审美创作中实现艺术人格的建构与提升。潘天寿更是把人类创造的艺术视为人的品德之精华,是人格精神的集中体现。他认为:“画格,即人格之投影。故传云:士先器识而后文艺。”[2]因此,他还将艺术比喻为“人类精神之食粮”和“营养品”,认为艺术的功能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因此他说:“人生须有艺术。然有人生而后有艺术,故最艺术之艺术,亦为人生。”[3]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不单阐述了个人修养的问题,同时也解析了关于个人修养和社会道德的关系问题,儒道释三家对个人修养的专注,特别是儒家对社会意识和责任感的强调,使中国文化具有了完善艺术人格的传统。老子对于 “道”的思考,庄子对于自然生活的渴望,是艺术家人格修养的起点。尽管老子和庄子的人生观是消极的,但在与儒家入世的人生观的对比中,终于为中国文化精神确立了一个超凡脱俗的可能的崇高境界。道家的个人主义,同儒家对社会关系的强调,互抗互补,使个人修养向社会道德的推进成为可能。从社会意义的层面上说,这个推进的过程,是从精神领域向现实领域重返的过程,从个人意义上说,是精神境界进一步提升的过程,也就是艺术人格进一步完善的过程。

在这里,西方的情况也有着不谋而合之处。“从文艺复兴到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西方美术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文化本体,这是一个现象的本体,它揭示的是艺术人格在美术史上的演进历程。”[4]“艺术的发展,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升华过程,艺术史是创造活动和精神升华的发展史。”[5]

文艺复兴的目的在于复兴被中世纪的宗教生活所淹没了的古希腊文化,是要恢复人的正常精神生活,也就是要遵从人的自然属性,尊重人格的精神生活。所以这个时期的个人主义在意大利盛极一时,艺术家们将作品与自我人格等同起来,艺术的创造成为人格的张扬。米开朗基罗认为自己的作品充满了个性,作品就是他自己的人格化身,因此它没有必要在作品上签名。另一方面,文艺复兴时期个人主义的人格表现范围空前扩展,艺术家们不再满足于在一两个狭窄的领域里表现自己,于是博学广识和多才多艺就成为这个时期个人主义人格的另一个标志。接着,法国大革命和席卷全欧的浪漫主义运动,将以张扬人格为中心的个人主义再次推向了高峰。随后,19世纪的艺术家表现出一种与传统以人像为中心大不相同的兴趣,即热衷于对自然的描绘,把热情倾注于远离工业文明和都市的自然风景或乡村田园上,如英国的特纳、康斯太勃尔、巴比松画派的现实主义和枫丹白露森林里的印象主义。他们扭转了人文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方向,他们将自己的注意力从艺术对人的关注,转向了对人之外的自然的关注。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印象主义是西方美术史的一个转折,也是一个曲折。而后印象主义的出现,是对这个曲折的矫正,梵高和高更重新将艺术拉回到了精神生活领域,但是印象派的魅力是无论如何都不能抹煞的。梵高的魅力在于它开创了现代艺术的表现主义的先河,不少美术史学家认为,现代主义的出现以对艺术形式的关注为标志,现代艺术旨在创造和使用纯形式的艺术语言。但是,现代主义还有另外一个更重要的标志那就是个性化的形式语言。这说明了文艺复兴以来西方个人主义文化传统的空前高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现代主义不是与艺术传统一刀两断,而是对传统艺术精神的发扬。在艺术的内在精神方面,现代艺术与文艺复兴的传统之间有明显的承续性。

自柏拉图以来的西方传统文化,逐渐形成了一种“自我中心”的传统,但是由于对“心”的强调,则演变为二十世纪现代艺术中个人主义的空前扩张。而作为一种反驳,后现代主义强调艺术的社会功能,使二十世纪末的艺术介入了现实社会政治当中。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和西方都是从个人修养向社会道德的推进,只不过儒家走的是提倡正统道德观念的道路,而西方后现代走的是对现实道德进行反讽和干预的道路,这一推进过程的结束,就是艺术人格的实现。西方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抽象表现主义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家思想和禅宗哲学,更是体现了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个人修养过程出现了哲学的对应,尽管在表面看来,这是历史的偶然。然而,这一过程在实际上永不可能结束,因为在精神世界和现实世界之间,存在着一个空间无限的领域,所以,艺术人格的实现也永无止境。正因为如此,艺术家才永远拥有了趋向人格完wWw.LWlm.com善的可能性,艺术作品的创作也就拥有了广阔的天地。

因此,“无论艺术家采用传统的语言,前卫的语言,还是其他艺术语言,只要人格精神得到了充分张扬,作品的艺术价值就应该得到承认,这就是说,决定艺术价值的关键,在于艺术人格的完善。”[6]“立文先立品”,这是古代美学艺术人格论对我们的基本启示。

基金项目

注释

[1]《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人格条目就写作“人格(个性)”,意为用以支撑个人心理面貌、心理“格局”,个人所具有的心理结构、特点和心理能置,表达特征的总和,在内容上包含人的性格、气质、能力等,其中主要的是人的性格。笔者根据心理学和美学对人格概念的定义,消化整理得出艺术人格的概念。

[2]《潘天寿美术文集》,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3年,第155页。

[3]《潘天寿谈艺录》,杭州: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1985年,第55页。

[4][5][6]引自段炼:《世纪末的艺术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与中国当代美术的文化比较》,文艺出版社,1998年,第14页、第7页、第3页。

作者简介

张园园,女,汉族,江苏徐州人,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硕士,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会员,现在江苏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工作,讲师,研究方向:绘画。

娄莉,女,汉族,安徽阜阳人,现为金陵科技学院副教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哭哭闹闹的弟弟
星星在闪耀
【美言妙语系列】那一缕阳光般的师爱
别宠坏了孩子
冲向100分
野蛮小弟
耐心
有趣的“彩色游戏”
快乐的“六一”
难忘的一天
第一次下棋
快乐的三口之家
神奇的表
妈妈我想对你说
我国房价疯涨的原因及抑制措施
常州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市民问题研究
武胜县沿口古镇概念性规划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哲学基础
论我国存款准备金率的调控
2010年寿光市房地产市场形势研究
基于因子分析的河北钢铁集团竞争力分析
浅谈美国股指期货市场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借鉴与启示
金融安全视角下的中国期货市场发展思考
城市历史脉络的控制性保护策略
哲学在人的创新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基于海洋环境保护及污染规避的日本虾进口贸易
山西老年人才开发的几点思考积极老龄化
“房地产热”中利益主体的理性选择分析
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探讨
动态美的课文与动态美的课堂──《草原》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开国大典》习题精选
抓反复语句,品味爱国深情——《难忘的一课》案例分析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之一
张弛相济,创设课堂节奏美──谈《草原》教学设计
《窃读记》教学设计之三
重在优化阅读教学过程——《难忘的一课》教学设想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小苗与大树的对话》教学设计之二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草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