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浅析哥特亚文化的发展

摘要:本文从歌特的起源出发,阐述了哥特亚文化内容和形式的演变,并就哥特亚文化对主流文化的冲击,探讨它在文化 艺术 上的表现手法及其对设计领域的影响。

关键词:哥特文化 亚文化 设计 表现手法

关于“哥特(Gothic)”这个词的出处,最早来源于欧洲早期的一个叫作西哥特的部族,这个部族缺少艺术品位著称,于是“哥特”成了“野蛮”的同义语。

中世纪时,一种以尖顶大教堂为显著特色的建筑风格大行其道,即所谓的“哥特式”建筑。这种伟大的艺术形式,被意大利艺术家瓦萨里贬称为“哥特艺术”,也就是说,这是一种由北方蛮族哥特人创造出来的艺术风格,与古典罗马文化均衡与和谐的观念大相径庭。而在欧洲的许多地方,哥特艺术一直延续到16世纪才结束。在这400年的漫长历程中,哥特艺术 发展 并演变成了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哥特文化产生至今,它以一种黑暗美学的表现形式迅速发展和成长,成为各个艺术领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带着中世纪古典的美影响着 现代 设计的发展。

一、哥特文化的起源

哥特(Goth),最早来源于日尔曼人的一支。公元五世纪,哥特人在高卢南部、西班牙和意大利建立王国,他们的入侵加剧了西罗马帝国的灭亡,直到公元八世纪,哥特民族才完全灭亡。哥特文化时期,建筑、绘画、雕塑都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文艺复兴运动开始后,逐渐转为沉寂。自此,哥特艺术长期受到鄙视,直到19世纪浪漫主义运动才得以正名。

此后,16世纪的意大利艺术家瓦萨里把介于欧洲古代与文艺复兴之间的所有艺术都贬称为“哥特人的创作”,“哥特式”之名在艺术史上沿用至今。其实,哥特式艺术与哥特人并无任何联系,它是“罗马式”艺术的更高发展,是中世纪天主教神学观念在艺术上的一种反映。

歌特文化最为坚实地扎根于带有日尔曼民族色彩的国家里,得到了最为持久地保持。不过,歌特式并不直接地受制于任何民族,而属于那个时期的超民族现象,是晚期中世纪的特征,是在包罗整个欧洲人文主义的宗教与教会统一体意识的光芒下,民族区别融化后的现象。

二、哥特文化形式的演变和发展

1.哥特式建筑

哥特式建筑是11世纪下半叶起源于法国,13-15世纪流行于欧洲的一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天主教堂,也影响到世俗建筑。哥特式建筑技术高超精致,又带有艺术性,在建筑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最负著名的哥特式建筑有俄罗斯圣母大教堂、意大利米兰大教堂、德国科隆大教堂、法国巴黎圣母院等。

沃林格尔谈到“歌特式这个词因而与歌特式教堂的影像无法分开,形式意志所拥簇着的能量达到它们的顶点,那是歌特式建筑的璀璨顶点。在这里,我们可以说。歌特式形式意志耗竭了自身,驱使自身走向死亡”。歌特式灵魂追求一个超越实际性与感官性的世界,以其对生命本身感知的混乱而陶醉沉迷,由此体味到永恒的闪现,这种歌特式的对纯精神性表现的偏好正是歌特文化最突出的标志。

哥特式建筑的特点是在设计中利用尖肋拱顶、飞扶壁、修长的束柱,营造出轻盈修长的飞天感,是一种凝固了的垂直方向的向上的运动。整个建筑以直升线条、雄伟的外观和教堂内空闲空间,再结合镶着彩色玻璃的长窗,使教堂内产生一种浓厚的宗教气氛,并表达了人们向往天国的内心理想。这种以高、直、尖和具有强烈向上动势为特征的造型风格是教会的弃绝尘寰的宗教思想的体现,也是城市显示其强大向上蓬勃生机的精神反映。

哥特式风格一直深刻的影响着现代建筑,新哥特式是田同风光建筑流派的又一个分支,它用过去哥特式建筑的元素和构图手法将其应用在不同类别的建筑上,这种在非哥特式整体构成上表现哥特风格的手法,是新哥特风格的一个重要特征,如英国的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匈牙利的国会大厦。建筑天才高迪将东方伊斯兰风格、新哥特主义以及现代主义、 自然 主义等诸多元素“高迪化”后,统一在了他的建筑中。他的建筑作品被西班牙列为国家级文物,被认为是20世纪世界最有原创精神、最重要的建筑,是现代建筑艺术的代表。

2.哥特风格的视觉艺术

中世纪时期,哥特风格的视觉艺术主要表现在雕刻玻璃镶嵌画、插图画、壁画和镶板画,多为教堂的装饰物和宗教故事的经卷等。由于典型的哥特式建筑采用了石头骨架结构和宽大的窗子,玻璃镶嵌画取代壁画成为主要绘画形式,并获得高度繁荣。插图画在哥特式绘画的发展中居于主导地位,它的特征之一是边缘画图案的发展,常充满各种人物和动、植物的奇异组合,具有幽默、幻想和浪漫色彩,题材包括神话、幻想、宗教故事和日常生活场景等。

哥特式因素于13世纪开始渗入意大利绘画,并与新拜占庭风格相结合。这一时期,意大利绘画进发出极大的创造力,成为文艺复兴美术的发端,并对西方美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意大利哥特式代表画家有牡乔和马丁尼、乔托等,这些画家也经常被归入文艺复兴画家之列。他们吸取拜占庭的艺术原则,并结合哥特式因素,创造出新的绘画空间,经过他们的努力,最终揭开了文艺复兴的序幕。

在其后的画家中,如意大利的浪漫派画家契里柯偏爱黑暗、凄凉的景致,静物的戏剧化,幽闭恐怖的气氛和神奇的象征-l眭的喻意主导了他的创作思想。这些作品和观念引人至深而又让人不安,剥日后的超现实主义画家有银深的影响。超现实主义画派画家也被称为神秘(魔幻)现实主义,有马格利特、达利、米罗、马宋、恩斯特等。画家在创作中把梦境般的象征性物体,在令人惊异的、暖昧的结构中重新组合起来,以具象的方式去描绘物象,以摆脱头脑中惯常的意识,迫使观众接受那种非理性的,逻辑上无法解释的“现实”。哥特式艺术是夸张的、不对称的、奇特的、轻盈的、复杂的和多装饰的,黑暗的元素为其一大特征。

3.哥特 音乐

哥特音乐,其实指的是中世纪的音乐。这种音乐风格让人想起中世纪宏伟而辉煌的哥特式建筑,而现在所说的哥特音乐际上是指哥特摇滚,是在20世纪80年代才产生的,是后朋克运动的一个分支。歌特音乐在英国开始,形成于地下,表现了摇滚最黑暗和阴沉的一面。哥特乐队也以戏剧化的服装和它的追随者(称为G0ths)而闻名。

一般来说哥特音乐有如下特点:阴暗,颓废,冰冷,有恐怖的气氛,让人感到压抑和绝望,表现对死亡和黑色的向往,而又富有艺术气质。音色既含有精细的美感、又营造一种不协调觉:在哥特音乐中存在着复古的倾向,包括使用中世纪乐器,借鉴古典音乐,使用歌剧唱腔,歌词和取材都借鉴近代的哥特风格文学,等等。这既增强了哥特艺术的华丽美感,也进一步加深了其颓废空虚的程度。

歌特音乐很快就催生出另一种更为阴暗的、更具宗教文化渊源的音乐Dark Wave(黑潮)。黑潮承继了 工业 噪音运动和后工业噪音音乐元素,并收了欧洲中世纪黑暗文化,再引入 电子 乐器对歌特中原有的古典音乐元素作进一步延伸,达至一个或气势磅礴、或思古幽情的庞大音乐氛围。黑潮以其几近完美的刚柔并济手法,遗世而立的古典情怀和深不见底的黑暗文化吸引大批地下乐迷蜂拥而至,成为新一代与主流文化分庭抗礼的亚文化。 4.哥特文学

在《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中,对哥特式小说的描述为:“这一批评术语涵盖了大量的反常性作品,这些作品表现了 自然 力和超自然力的聚合与冲突。这类小说在十八世纪的最后几年进入繁荣期,它的影饷的余波,它的耸人听闻的手法的重要方面,从勃朗特到狄更斯时期直至当代的 英语 文学,可以连续地被感受到。“令人快乐的惊恐”在 历史 废坷;和历史背景中孕育着。”

充斥诡异、神秘及怪诞色彩的历险故事,故事发生的地界往往是幽暗、孤寂的古堡废墟,十分热衷于描写人心的黑暗、空虚面,性妄想、恐怖、神秘……这些题材都在哥特文学作品中被广泛地运用。从18世纪末以来的一些文学作品因为具有共同的基调与文体而被归类于“哥特小说”。

华尔普的《奥特朗托城堡》、安,拉得克里夫的《奥多芙的神秘》、路易斯的《憎侣》,当然还有玛丽,雪莱的《 科学 怪人》等,包括《诺桑觉寺》、《弗兰肯斯坦》、《简爱》、《呼啸山庄》、《米德尔马契》以及狄金森的诗歌等作品都可称为哥特文学的典范。哥特小说中比较典型的角色是吸血鬼,例如布来恩·斯托克的《德古拉伯爵》,当代畅销书作家安妮,莱斯的《夜访吸血鬼》和布莱特的《勾魂时分》等作品也是斯托克式吸血鬼的延续。吸血鬼题材的大受欢迎也为其后席卷了全球的吸血鬼电影提供了丰富的脚本。

5.哥特电影

第一部有影响的哥特电影是德国导演茂瑙的电影《吸血鬼诺斯费拉杜》,自此,吸血鬼正式出现在了大银幕上。而主人公正是斯托克笔下的德古拉伯爵,其巨大影响力很快波及到了大洋彼岸的好莱坞,好莱坞对有票房号召力的题材来者不拒,1931年,美国导演勃朗宁便再次将斯托克的原著著《德古拉伯爵》搬上了大银幕,《吸血狂魔》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声哥特电影,上映后取得了巨大成功。

1959年,法国导演乔治斯·弗郎吉的《无颜之眼》成为第一部没有吸血鬼形象的经典哥特电影。这部采用了黑白影像的电影,有着诗意的氛围,赋予了哥特电影全新的气质,丰富了哥特电影的表现手法。

20世纪90年代,哥特电影迎来了 发展 的黄金时期。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哥特电影,《剪刀手爱德华》的意义深远。影片中没有吸血鬼,没有巫术,也没有宗教背景,但同样编织出了一个黑色的、讲述孤独、死亡和痛苦的精彩的哥特画卷,给哥特题材注入了全新的生命力,拓展了哥特电影的题移‘范围。i992年《惊情四百年》以好莱坞的方法彻底重构了德库拉伯爵的故事,影片大气恢弘。特技眼花缭乱,很快席卷7全球的电影市场。而名为《乌鸦》的电影对哥特文化淋漓尽致的诠释为它赢得了“哥特教科书”的美誉。 时至今日,史诗性的哥特电影浪潮已经过去,但哥特电影的题材却越来越广泛。

三、哥特文化的发展及对设计的影响

歌特文化以一种黑暗美学的表现形式迅速发展和成长,成为各个 艺术 领域的一部分。其对设计的影响最早出现在建筑上,发展至今,歌特艺术已在服装设计,工艺品、插画、字体设计、摄影等设计领域进行着新的诠释。

哥特风格服装有着特有的哥特元素,在中世纪法国的服饰中,服饰的整体轮廓,袖子,鞋子的造型,帽子的款式,都呈现出锐角三角形的哥特元素。在八十年代,哥特服饰时尚为染黑的长发、苍白的皮肤、紧身黑衣、尖皮靴和大量银饰(多用早期欧洲和埃及宗教性的设计)。到了近 现代 ,哥特服装风格再次盛行。一些大牌的服装品牌设计师也开始关注哥特时尚,比如:Kenzo、Anna Sui等。被冠以哥特式的时装常常是不对称的,也使用类似纹章的印花图案。当下的所谓哥特式时装更多地带有商业色彩,和时尚气息。

歌特式的工艺品,大多以阴暗,腐朽的美丽为主题,来表现生命边缘的美,多有金属骷髅头、腐败的玫瑰等哥特元素。其虽然以阴暗和腐朽为主题。但并不缺乏美感,反而比直白的美丽更显的真实而有力度。当下的很多玩具也取材于歌特文化,如来源于电影《鬼娃新娘》《僵尸新娘》角色的玩偶,纽约艺术家Voltaire设计的邪恶之熊Deady更是多次出现在潮流玩具中。

歌特风格的插画,主要以超自然现象和巨大的废墟、坟场、骷髅、异类、死亡等等与之类似的场景现象为表现对象,从而揭示深刻的主题。主题多表现生命、战争、生活压力、社会腐败等。代表插画师有美国的eraldBrom,他以个性独特的人物造型。残酷邪恶的画面直指社会暗面。柴本是日本最华丽的歌特插画家之一,其作品充斥着深深的绝望及无奈,给人一种难以抗拒的魅惑。而当今歌特风格的插画师还涉足于3D和玩具制作领域。

歌特字体,出现于文艺复兴时期,属于中世纪文字,是一种华丽优雅的字体。它有粗旷的外形和精致的边缘修饰,复古却又不失现代设计感,字体饱满丰富,给人一种贵族高雅的审美感觉。现代多被用在精装书籍里。

源于中世纪的歌特式家具,装饰精巧多变,由起支撑作用的柱腿和贴面的薄板组成,演变成了豪华家具,在各个地区产生了多种多样的样式。哥特式的卧具可在床柱上撑纱帐,这种华盖意味着把一种建筑形式用在了家具艺术中。

四、结 语

随着现代艺术设计的多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师已经不满足现有的设计理念和模式,他们需要一种更直接,更生动的表现形式来创作自己的设计作品。而歌特式正是这一种表现形式,它给设计师以更丰富更人性的创作灵感和空间。歌特式的设计风格将会更好更深刻的表现设计师的设计理念和创新设计,也会给大众提供一种更触动人心灵的设计作品。让人在平静中体会丰富的精神世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改写《七步诗》
假文盲
《渔夫》续写
《七步诗》改写
无私,像雨中的伞
龟兔第二次赛跑
续写《一包胖大海》
机不可失——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小抄写员》缩写
《穷人》续编
看图《雨夜买药》
《魔法手指》续写
一束菊花寄深情
“爱”的传递
扩写《东施效颦》
2011年优秀党员先进事迹材料
县工商局行政指导茶品牌创建先进事迹
村新农村建设先进事迹材料
消化科主任事迹材料
优秀十佳班主任事迹材料
县人大代表先进事迹材料
十佳优秀中学生事迹材料
试验室主任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优秀青年项目经理事迹材料
试车场项目部党支部先进集体事迹材料
十佳创业青年先进事迹申报材料
学校青年突击队事迹材料
电工技师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工程师先进事迹材料
“十佳班主任”个人事迹材料
中国证券市场中的审计问题:实证研究综述
新审计准则中有关审计执法时限的规定
“天人合一”的生态美学内涵探讨
美国政府审计准则─电算化系统审计
会计审计标准国际化的发展环境和趋势
审计实务中如何遵循独立审计准则
试论公司治理结构中的审计约束
国际审计准则研究与制定的动态
《世说新语》中魏晋人的审美实践
决定及改善独立审计质量的市场机制
论民族性与后殖民的反思的策略
美国对台湾经济援助的影响与作用
试论风险基础审计在我国审计实践中的应用
“三曹”文学审美观中的生命意识比较 .
减灾防灾研究
传神文笔足千秋──析《林黛玉进贾府》
《林黛玉进贾府》在《红楼梦》结构上的意义
林黛玉为什么多愁善感?
鲁迅简评《红楼梦》
从通灵宝玉看红楼梦中的一笔多用
从《林黛玉进贾府》看凤姐
谈谈《红楼梦》第三回的人物出场描写
在对比中学习《林黛玉进贾府》
谈《林黛玉进贾府》的衬托艺术
一问一答见性情《林黛玉进贾府》
红楼梦断──比较薛宝钗和林黛玉
《林黛玉进贾府》中环境描写的作用
评《林黛玉进贾府》中的王熙凤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浓妆淡抹各相宜──王熙凤、林黛玉肖像描写比较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