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

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分析

摘要:在信息化时代,不同文化圈、地区与民族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并在相互渗透。这其中,西风东渐无疑处于主导地位,西方主流节日在当下迅速地融入我国的民众生活。对此国内的反映不一,有坚决抵触,有热心拥护,有巧为利用,更多的表现为在国人特有文化心理导向下的本土化。理性对待西方节日的本土化,建构与引导新形势下的国民节日文化心理,弘扬与传承我国传统节日中宝贵的文化精神,在当下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仪式;西方节日本土化;文化心理

一、节日的文化心理构成及其主要表现形式-仪式

节日作为人类文化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其文化心理构成既包含社会心理学层面的群体凝聚力、社会心理氛围、社会促进及社会抑制等,也包括作为社会学或文化学层面内在生活周期中反复出现的集中展现、承袭某种文化内涵的特殊的精神、理念、记忆与符号。

节日的文化心理存在于个人心理过程中,同时又与普遍存在于一个民族的语言、风俗、神话、艺术、法律等文化现象中的共有现象同质。群体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较为复杂而又相对稳定的态度体验,共同体味、分享集体神圣感、集体欢乐、集体激情、集体悲伤、集体追思等。这种社会情感、情绪可以通过节日的形式深刻地影响着社会情感、情绪的变化与发展。上升到民族情感层面,就集中的体现为民族意识的反映,一个民族对自身归属的一种认同。

著名作家肖复兴指出,任何一种节日都会有自己历史形成的传统仪式,这种融化在节日里的仪式,渐渐形成了对世界与人生的一种祈求和寄托。缺少节日的仪式感,便缺少了对节日的尊重与敬畏。节日需要仪式化,更需要意义的本土化,让民众在仪式的氛围中感受节日的意义。这种意义的传导需要特定的符号化仪式和参与的体验。

二、中西方节日的差异及西方节日本土化中的国人文化心理

1. 起源的差异性。中国的节日主要围绕农业耕作,节日多以节气时令命名,侧重世俗性,而西方节日则反映出畜牧业喜好迁移的生活特征,节日与宗教人物和事件相关。组织的差异性。中国节日注重家庭的团聚,往往以“家” 为单位成为节日的中心;西方人多以包含多个家庭的整个社区为活动范围。文化心理的差异性。中国节日通过节庆活动企盼丰收、享受家族团圆,而西方节日则更偏向释放个人情绪、张扬个体人格。

中西具体节日比较:春节与圣诞节,两者均为年末庆祝新年的节日,但圣诞节宗教色彩浓厚,其为耶稣的诞生日,而春节则是纯粹的从农业社会时令上的新年演变而来。情人节:西方情人节与七夕节的主题均为爱情。七夕纪念天各一方鹊桥相会的牛郎织女,情人节纪念为捍卫他人爱情的权利而殉难的修士圣瓦伦丁。情人节充满了宗教般神圣色彩,而中国的七夕节则具有神话般的浪漫氛围,有着各自的特色和文化蕴含。清明节与复活节:均在春季,两者都有着对生命的尊重,对灵魂不朽的追求。复活节是基督的复活的日子,是对信仰的喜乐和复活的欢呼;而清明则通过祭奠提供了对族人的追忆与心理慰藉。

2. 西方节日本土化的内涵分析:中西方文化的交战,对于西方节日的排斥,有历史进程中的必然,也有看到当前西风炽烈,本土节日传统流失、淡漠,而对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坚守。西方节日进入中国的客观性,又表明了中西方文化在碰撞中的融合。这个进程不简单为西方节日的进入,传统节日的退却。实际上,西方节日在中国经历了一个全新的本土化过程,其目前的流行与繁荣,更多地体现为对西方节日原有宗教色彩的剥离,而更多地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喜庆、富足、和睦、亲情等为主题的物质需求和情感诉求取而代之,其内涵仍然以原有的文化心理为主,整体而言仍然是种新型的“洋为中用”,换言之,借西方节日的形式,仍然是在过中国人的节日。当然,西方节日中蕴含的如个性张扬、个性解放的价值观等也已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总体仍未跳脱出固有的文化心理范围,也反映了传统文化心理的稳定性。

三、节日世相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之道

节日的文化心理的稳定具有相对性,在中西方文化激烈交汇的当前,仍然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当传统节日蕴含的千百年来固定下来的民族文化内涵及文化心理日渐稀薄,节日的危机并不简单为西方文化的强势侵入,而更多的是我们自身文化心理的迁徙,文化精神的缺失。具体表现为:

商业的狂欢。在对商业利润疯狂追逐的驱使下,商家对西方节日的大肆炒作,周边产品的倾销,其实目的只是制造商业机会,导引消费行为,创造消费习惯。

信仰的缺失。失去神圣性及宗教情感的西方节日在中国更多的被关注的是物质层面的享受。而同样失去原有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更多的表现为饮食、娱乐,家庭聚会。

仪式的丧失。近年同时出现的另一现象是地方为拉动地方经济而大兴土木建设、创制的“类节日”及仪式。追求经济利益的根本目的往往导致仪式的空壳化,对文化的感知及国人文化心理的尊重未显现出足够的诚意,更不用提及培育和熏陶。

解决之道:

1.兼收并蓄的包容之心。地球村时代,不同的文化之间无论差异性如何之明显,其相互影响、渗透及融合的历史趋势不可避免。而中华文明的历史,也是多民族多文化不断融合互相汲取而形成的,其本来即具有一定的普适性与包容性。实现和平崛起中的中国,其未来的文化源泉一定有传承、吸收、创造。节日这一特殊的文化形式,也将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更新国人的文化心理,同时将民族性的文化心理进一步固化在节日中。

2.重新构建传统节日礼仪。正视仪式中的文化心理及仪式本身的重要性,打造适应新的时期特点的节日礼仪,以庄严的形式、肃穆的内容、深刻的意义、艺术的韵味、引发共鸣慰藉的情感,让国人特别是年轻人与传统文化中的民族魂灵层面的文化心理形成呼应,重塑物质社会丢失的信仰,体味生产、生命、生活本质的美好和文化心理认同,感知节日中的价值意义,获得一种整体性的相对稳定的幸福感。

节日的文化心理是一个国家健全的国民心理的反映,最终体现为价值观的输出。对节日中长久以来形成的民族文化心理及其求新、融合需求的尊重,是塑造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下节日充斥商业驱动,作秀泛滥,物质挑战精神的世相问题面前,我们面临的重大的历史考验和任务就是:对传统的继承与发扬,将传统节日过出新意,渲染铺陈传统文化富有魅力的层面,统一节日中情感与理性、内容与形式、传统与现代、中国与西方的不同特性,形成新的独特的文化心理性格与民族自尊,水到渠成地输出具时代性的核心价值观,以节日之名交由后代传承。

参考文献: [2]黄辉.中国传统节日的文化价值及现实意义[J].沙洲职业工学院学报,2008

(6)43.

[3]冯小娟、杨足. 西风东渐—从喜庆节日的变化谈西方文化队中国现代民俗的影响[J]高等教育,2006

(1)上旬.

[4]申荷永.中国文化心理学心要:[M].北京 人民出版社,2001.中国

作者简介:赵娅婷(1977--),女,籍贯:陕西,职务:教师,职称:讲师,单位:西安外事学院,研究方向:英语教学,文化交流。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妈妈我想对你说
妈妈,我想对你说
校园的春天
校园的石子路
说说我的心里话
我眼中的校园
妈妈,我想对你说
我爱你
美丽的校园
春天的校园
小树,我想对你说
校园的一个角落
向爸爸妈妈说说心里话
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1)
老师,我想对您说
浅谈钢筋工程的施工要点及质量控制
工程技术人员的十大忠告
人防电站施工图总结
房地产开发创新研究
简谈如何设计建筑节水型住宅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
办公楼毕业设计说明
智能建筑市场要注重经济性
某城市规划与建设的思考
迅速提高看图识图能力
住宅设计中存在问题刍议
建筑工程常用术语解释
如何快速看懂结构施工图
小城镇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分析与解决措施探讨
浅谈价值工程在建设工程项目中的应用
《棉鞋里的阳光》美文欣赏 爷爷和奶奶
《月亮的心愿》整体阅读感知
《月亮的心愿》重点字词梳理
《月亮的心愿》老师语录
《棉鞋里的阳光》同步练笔
《月亮的心愿》重点问题探究
《棉鞋里的阳光》美文欣赏 阳光
《月亮的心愿》教学难点
《月亮的心愿》教学重点
《棉鞋里的阳光》考点练兵
《月亮的心愿》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棉鞋里的阳光》趣闻故事 “寿比南山”的由来
《月亮的心愿》重点字词的意思
《月亮的心愿》重难点分析
《棉鞋里的阳光》写作练习 我的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