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

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03

技艺摹仿自然—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摹仿思想述评

【摘要】《诗学》是西方文学史上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提炼出来的“摹仿说”对后人的启示作用是巨大的,对后来的西方文学及其评论有着重要的 影响 。文章就其中的摹仿思想作了一定的探讨和评述。

【关键词】诗学;摹仿;西方文学

《诗学》作为西方现存最早的一篇高质量完整的论诗和关于如何写诗及进行诗评的专著,其作者亚里士多德(Aristotles,公元前384年~前322年)是大规模、跨学科的 研究 工程的设计者,是古希腊 哲学 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把知识或 科学 分为三类,分别是 理论 或思辩科学、实践科学和制作科学。诗就属于制作科学,制作科学的任务是制造,其目的就体现在制作活动以外的产品上。《诗学》集中反映了一种新的比较成熟的诗学思想精华,具备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宝贵的使用价值,后人提炼出了“摹仿说”,其对整个西方文学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就《诗学》中有关“摹仿”的思想做简要的 分析 和论述。

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技艺摹仿 自然 。”因为他认为自然不是一种盲目的力量,相反,自然仿佛是有目的的。它有既定的 发展 方向并且受内在法则的制约,自然是一种仿佛了解自己的希望和生产目的的运做方式。在《物 理学 》中,技艺就和自然一样,是一种生产力量,两者有着引人注目的相似之处:它们的工作对象都是具体的材料,产品都具有一定的形态,目的都是为了生产出材料和形态的结合物。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技艺必须采用在自然中已经被证明有效的生产程序和 方法 ,“技艺模仿自然”就是这种意义上的摹仿。可以看到,技艺和自然存在于一个互补的机制中,技艺得益于自然的启示,自然得益于自然的辅佐。技艺可以挖掘自然的潜力,填补自然的不足,纠正自然的缺陷,实现自然的愿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技艺是对于自然的一种有益的“增补”。古希腊人一般不注重区别技艺和 艺术 ,在他们看来,所有的包含技术制作活动的都是“技艺”,而技艺的特点却是按照规则或可行的方式从事某项生产或推动某种活动的进行,显然,这一点也适用于对艺术进行诠释。所以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包括诗歌、绘画以及部分的 音乐 都是“摹仿的艺术”。正是这些“摹仿的艺术”构成了后世不断讨论的“美的艺术”。

从“技艺摹仿自然”的观念出发到“摹仿的艺术”,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对摹仿的论述是十分精辟的,他不仅把摹仿看作艺术的本质而且把摹仿看作是是艺术的起源之一。在《诗学》第一章中,亚里士多德就把一切艺术的本质方面看作摹仿,“史诗的编制,悲剧、喜剧、狄苏朗勃斯的编写以及绝大部分供阿洛斯和竖琴演奏的音乐,这一切总的来说都是摹仿。”接下来他为一种“仅以语言摹仿,所用的是无音乐伴奏的话语或格律文”的艺术确立了名称,也就是诗。但他否定了以是否使用格律文来区别诗人的做法,“然而除了格律以外,荷马和恩培多克勒的作品并无其相似之处。因此,称前者是诗人是合适的,至于后者,倒不如称他为自然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把“摹仿”作为一个区别诗和自然科学论著的特征,在当时还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观点。“摹仿”在这里就起着明显的鉴别作用,某种程度上就是诗的标签,成为一种区别性的特征。亚里士多德正是在摹仿中发现了艺术的本质特征,摹仿不仅是它们的手段而且也是它们的目的。这样摹仿在某种程度上就成为诗或者艺术的代名词。同时亚里士多德也注意到不同艺术门类间的区别性特征,也就是摹仿的鉴别特征。“它们的差别有三点,即摹仿中采用不同的媒介,取用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而不是相同的方式。”根据这三个方面对不同艺术形式进行的区分是深刻而清晰的,同样对后世影响也极为深远。他在这里所提出的艺术和媒介的重要关联直接启发了莱辛对诗和画的差异的研究,两者最大的分别就在于媒介不同而分属于时间艺术和空间艺术的分别。艺术和媒介有重要的关联,艺术不仅是在心里所孕育的情趣意象,还必须借物理的媒介传达出去,成为具体的作品,每种艺术的特质多少要受到它的媒介的特殊限定。这一点亚里士多德是早已认识到的。就摹仿对象而言,由前期《物理学》中泛指包括人在内的广义的自然,到后期《诗学》集中到行动中的人。“既然摹仿者表现的是行动中的人,而这些人必然不是好人,便是卑俗低劣者,他们描述的人物就要么比我们好,要么比我们差,要么就等同于我们这样的人。”由自然转向人生,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这使其文艺理论中灌注着鲜明的人本主义精神,那么艺术模仿人生就如同技艺模仿自然一样,对于人生是一种完满、增补或矫形。在戏剧具体摹仿对象上也做了区分,“喜剧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差的人,悲剧则倾向于表现比今天的人好的人。”《诗学》第三章谈到摹仿所采用的不同方式,他把戏剧中的叙述口吻分为表演式摹仿和扮演式摹仿。“既可凭叙述或进入角色,此乃荷马的做法,或以本人的口吻讲述,不改变身份——也可通过扮演,表现行动和活动中的每一个人物。”这些论述都有助于加深对艺术本质的认识。

在第四章里,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探讨了诗艺产生的原因,也就是诗的起源。“作为一个整体,诗艺的产生似乎有两个原因,都与人的天性有关。首先,从孩提时候起人就有摹仿的本能。人和动物的一个区别就在于人最善摹仿,并通过模仿获得了最初的知识。其次,每个人都能从摹仿的成果中获得快感。”在这里亚里士多德将模仿的本能同人类求知的本性结合起来说明 艺术 的起源是极为深刻的。虽然在我们今天看来摹仿并不足以解释艺术的起源,但摹仿行为毕竟是人类心智能力和行为手段之一。这同柏拉图凭借非理性的“迷狂”、“灵感”来说明诗的起源和创作有本质上的区别,亚里士多德将作为摹仿活动的艺术同说明艺术的认识作用紧密地结合了起来。正是由于将艺术的起源、创见、作用都与认识、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将艺术纳入人类认识活动的领域,而且是理性的领域,排除了对艺术的起源做种种非理性的神秘主义的解释,这是其摹仿说的鲜明特征之一。此外他还提到“人对于摹仿是作品总是感到快感。”这里“总是感到快感”,有双重的意义,一是指从事摹仿活动的主体,还指模仿作品对于观众的 影响 。可以看到亚里士多德不仅注意到了文艺产生的心理效果,而且也注意到了观众的接受。对于艺术作品所产生的快感持一种肯定的态度。

古希腊 哲学 史上的摹仿思想是源远流长的,亚里士多德正是在 总结 前人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摹仿思想从而多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正如美学史家W.塔塔维兹的精彩总结:“亚里士多德的《诗学》结束了古希腊的摹仿思想以及这个术语演变但是复杂 历史 。”让我们回想一下,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摹仿以为着表现内在‘性格’,其主要领域是 音乐 。根据德谟克里特的看法,摹仿意味着以 自然 的天工为榜样,而且这适用于所有艺术,不仅指摹仿艺术。无论如何,正是从柏拉图开始,摹仿开始意味着在诗歌、绘画和雕塑中对外部事物的摹仿。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在一个演员去摹仿的意义上理解摹仿的;德谟克里特是在一个学生模仿先生的意义上去理解摹仿的。只有柏拉图是在一个临摹者摹仿一个原型的意义上理解摹仿的。柏拉图对这个字的理解在亚里士多德身上留下了印记,这一点可以在他所说的摹仿使我们愉悦是因为我们认出了它的原型这句话中看到。不过,整个说来,亚里士多德仍然忠实于摹仿就是表现和再现性格这个古老意义。他在和音乐相同的意义上引证史诗和悲剧,诗歌和剧场艺术作为摹仿的例子。他对摹仿的理解不同于 现代 思想家,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对现实的再现;另一方面,摹仿又是现实的自由表现。在谈论摹仿时,柏拉图考虑的是第一方面的意义,毕达哥拉斯派考虑的是第二方面的意义,而亚里士多德同时想到两方面的意义。”

《诗学》这部伟大的文艺 理论 著作充分展示了亚里士多德的“摹仿说”思想,并奠定了西方文学理论、文艺理论的基础,对后世的西方文学、艺术的 发展 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指导作用。

【 参考 文献 】

[1]亚里士多德.诗学[M].商务印书馆,1996.[3]朱光潜.诗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4]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上卷)[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5]柏拉图.文艺对话集[M].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6]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M].商务印书馆,198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许愿,我幸福
《我的理想》演讲稿
难忘的别离
再见了,母校
分离之际
读《鲁滨孙漂流记》有感
墙缝里的小草
书籍·理想·人生
让希望栖息在灵魂里
我的理想
我与书的故事
学习语文
学会生存
保护自己
学会生存
英语四级作弊检讨书
大学逃课的检讨书
学生检讨书的范文
大学生旷课检讨书
违反校纪校规检讨书
课堂吵闹检讨书
抄作业检讨书
学校打架检讨书
给老公的检讨书
班级团支书检讨书
给老婆的检讨书
寝室卫生不合格检讨书
母亲节给母亲和孩子的检讨书
英语三级考试的检讨书
老师的检讨书
十二五规划实施需要新的经济学理论
浅论新经济时代的理财理念探析
新经济时代投资体制的选择
浅谈新经济时代我国特大城市发展与空间组织
新迁移经济学对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适用性分析
新制度经济学的市场观
中国经济学逻辑休系的新探索
试谈争取新经济时代的生存权—世纪之交汽车产业发展探索
新经济时代下信息产业的发展
演化经济学:会计准则制定研究的新思路
浅谈新经济时代的留才策略
浅论新经济时代呼唤智力资本积累
论新制度经济学下的我国国企产权改革
浅析新经济时代的网络营销策略
新经济时代优秀企业家的素质组合
《沙漠中的绿洲》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之一
1《我给江主席献花》
《小儿垂钓》教学设计之一
《沙漠中的绿洲》教学设计之二
《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四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之二
《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黄河的主人》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五
《祁黄羊》教学设计之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之三
《云雀的心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之一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之二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