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

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2

修昔底德的人性说及其历史观

【 内容 提要】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人性一词有较为广泛的涵义,包括天生的、 自然 而来的个体的人、群体的人以及人类所共有的品性、能力、生理特征等等。修氏特别关注的是与重大 历史 事件有关的人类所共有的本性,即人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的欲望、好斗性以及人的情绪等等。欲望、好斗性和情绪等人类非理性的本性是永恒不变的,然而它们又通过具体变化着的人的行为表现出来,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结合或冲突,从而形成为人类的活动。修氏以人性说为基础建构自己的历史观。他揭示了客观历史自身存在的理性:历史以 社会 经济 发展 和人类联系不断加强的方式表现其发展的理路。人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因。历史的本质就是人性。历史理性与自然理性无关,与道德理性背离。修氏的历史观反映了希罗多德之后古希腊史学观念的重大变化。对古希腊史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 影响 。

【摘 要 题】历史 理论

【关 键 词】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人性说/古希腊/历史观

【正 文】

古希腊史学家修昔底德(约前460—前400)撰写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以下省称《伯战史》)是一部在西方史学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修氏主要叙述了公元前5世纪下半叶雅典与伯罗奔尼撒同盟之间发生的、对希腊城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的一场战争,同时也表达了深刻的史学思想。在修氏的史学思想中,人性说占有重要的地位。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修氏视人性为历史的基本动因,并以人性说为基础建构自己的历史观。他的历史观对西方史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的 问题 ,作一些讨论。

据《伯战史》记载,希波战争结束后,雅典不断对外扩张,与斯巴达领导的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矛盾十分尖锐。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前夕,斯巴达曾召开公民大会,邀请受到雅典侵害的城邦参加,讨论是否对雅典宣战。此时,因处理他事而留居斯巴达的雅典代表也参加了会议。他们在会上为雅典的扩张行为作了辩护。他们说:雅典的行为“没有违反人性”,“因为弱者应当臣服于强者,是一条早已存在的法则”[4] (Ⅰ.

7

6)。在雅典使者看来,弱者应当臣服于强者,也就是强者应当统治弱者,这是一条符合人性的早已存在的法则,所以,雅典人的扩张行为是完全合理的。在《伯战史》著名的米洛斯对话中,雅典人对人性有更为深入的阐述。雅典大举入侵米洛斯,面对强大的雅典军队,米洛斯人承认自己是弱者,企图说服雅典人放弃入侵行动。他们说:作为被侵略者,正义在自己一边,神将保佑持有正义的人。雅典人则答道:

我们的主张和行为在任何方面与人们对神的信仰或人们的习惯并行不悖。我们对神灵的信仰,对人的认识,使我们相信,来源于神性和人性的必然法则就是在可能的范围内扩张统治。这个法则并不是我们首创的,也不是我们首先将它付诸行动的。我们发现它早就存在,并且将使它永远存在[4] (Ⅴ. 10

5)。

上文提到,雅典使者指出强者统治弱者是一条一直存在的、符合人性的法则,这里雅典人又明确指出,这是一条来源于神的本性和人的本性的必然法则[5] (P1

7

3)。这一法则是必然的、永远存在的,其来源的基础—神性和人的本性也是不可能变化的。这种人性不变的观点,是修氏特别强调的。

人性一方面表现为强者对弱者的统治,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弱者臣服强者时,却力图摆脱强者的统治。后者就城邦而言,是争取独立和自由的斗争,这一斗争贯穿《伯战史》全书。上引米洛斯人为摆脱亡国命运而提出的理由,尽管是那样苍白无力,却流露出对独立和自由的深深渴望。曾经臣服于雅典的米提列涅人最终走上反叛的道路。在处理米提列涅人的问题上,雅典政治家克里昂和狄奥多图斯有不同的意见。前者主张杀死所有的米提列涅人,后者则主张采取宽大政策。然而他们却有一点共识,即那些被剥夺自由的国家总是一有机会就反叛,这是出于人的本性[4] (Ⅲ. 46; Ⅵ.

20)。受雅典控制的塔索斯邦摆脱了对雅典的依附地位。修氏对此评论说:“在雅典的许多属国中,也发生了类似的事件。因为这些城邦一旦建立稳健的政府,享有行动的自由,他们就追求绝对的自由,不会理睬雅典人向他们提出的有关 法律 和秩序的空洞说教。”[4] (Ⅷ.

6

4)而弱小的城邦获得自由和独立后,又会顺从人性追求统治其他弱者的权力。正如雅典人对米洛斯人所说的:“你们和其他人如果有了我们现有的实力,也会做我们现在所做的事。”[4] (Ⅴ. 10

5)弱者与强者的斗争,还反映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对此,修氏特别关注的是城邦内部的党派斗争。他详细地叙述了科西拉城邦民主派与寡头派的斗争,指出党派首领打着为民众谋利益的旗号,实际上谋求的是自己的利益。他们力图推翻现行制度,以取得统治者的地位。这种争夺权力的党派斗争,并非仅发生在科西拉,而是希腊世界的一种普遍现象。修氏认为,城邦之间和城邦内部的斗争,都深刻地表现了人性好斗的特点。他引雅典政治家克里昂的话说:“人性总是轻视那些对他们好的人而佩服那些不让步的人。”[4] (Ⅲ.

3

9)(注:英译文参见斯密司本和华尔纳本。)

在《伯战史》中,人性还表现为对财富和荣誉的追求。修氏指出:雅典的扩张与掠夺财富是密切联系的。雅典不断地搜刮盟邦的财富,盟邦所缴纳的金钱是雅典财政的重要来源[4] (Ⅰ. 96,

9

9)。他叙述希腊早期历史,指出有的城邦获得大量财富后强大起来,然后把弱小城邦变为附庸[4] (Ⅰ.

8)。城邦内部斗争也反映出人对财富的贪求。修氏描绘了科西拉革命期间债务人杀死债权人,掠夺其财富的情况[4] (Ⅲ. 81,

8

4)。对权力、财富的贪欲与追求荣誉往往是联系在一起的[6] (P1

9

3)。他认为,斯巴达决定对雅典宣战与捍卫帝国的荣誉不无关系。雅典政治家亚西比德极力主张远征西西里。修氏分析其动机说:他想获得将军的职位,并希望通过征战的胜利使自己获得财富和荣誉[4] (Ⅵ.

1

5)。

西方学者一般认为,人性中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的欲望以及好斗性是修氏特别关注的。这些并非某些城邦或个人的本性,而有普遍的意义,是人类共有的本性[7] (P45—

4

8)。还有不少西方学者注意从心 理学 角度讨论修氏的人性说。R·D·卢金比尔的观点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修氏所谓人性表现为人类心理因素的集合,是“内在于人的自然动力的集合。它推动着历史的进程”。人性有激发、冲动的一面(the motivational, impulsive side),即其书中之σργη(拉丁音译orge),包括了欲望和情绪(激情、恐惧、希望等)。情绪产生冲动,促使人们去实现自己的欲望。此类行为多有不理智和冒险的特点。人性还有知觉、评估的一面(perceptual, evaluative side),即γνω—η(拉丁音译gnome)。Gnome对欲望作出判断和评估,指导人们放弃欲望或正确地行动以实现欲望。他认为:修氏人性说表现为一种“心理学的程序”、一种“冒险与避免冒险的行为体系”,可纳入行为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action)[8] (P26,

5

3)。我们认为,修氏从人性入手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具有心理分析的倾向,但他的人性说并非一种“心理学程序”。人的欲望或受情绪支配或受Gnome指导,然而欲望与欲望、情绪与情绪之间也发生冲突。它们之间的联系并没有形成 规律 。在修氏看来,Gnome正确引导人的欲望的作用是有限的,所以他对历史事件的分析立足于欲望和情绪等方面。天生的、自然生成的追求权力、财富和荣誉的欲望、好斗性以及人的情绪是人类共有的本性,是非理性的。这点,正如P·A·斯塔特所指出的:修氏的人性说是以非理性的人性为基础的[11] (P

4

7)。人的非理性的本性是不变的,然而它又通过具体的变化着的人的行为表现出来。欲望、好斗性和情绪,或结合,或冲突,在不同的人身上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从而形成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本质上是人性的表现,其最终的动因也就是人性。人的活动与其本性并不是处在两个分离的世界。在理解修氏人性说时,这点是应特别注意到的。

修氏在《伯战史》第一卷谈到撰史目的,对于理解他对人性与历史的认识有重要意义。他说: 这段话包含了三点意思:其一,因为人性总是人性,人性是不变的,所以人们能够清楚地了解过去发生的事和将来发生的类似事件。其二,既然根据人性能理解过去的事和将来的事,那么这些事不仅与人性有关,是人类的活动,而且能通过人性联系起来。其三,从人性入手叙述历史,可使读者鉴往知来。此为其撰史目的,也是其书能垂诸永远的原因。这三点意思表明修氏是以人性说为认识历史的基础。这种思想在他叙史中有充分的反映。 修氏叙史,着力于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解释历史事件之所以然。他分析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的原因,描写了雅典支持科西拉与斯巴达的盟友科林斯争夺对爱彼丹努斯的控制权(即所谓爱彼丹努斯事件),雅典为加强对波提狄亚的控制与科林斯发生冲突(即所谓波提狄亚事件),以及雅典侵害其他斯巴达盟邦的事实等等。希腊人一般认为,雅典与斯巴达的战争不可避免。修氏则认为,这些事件只是战争的表面原因。斯巴达最终决定对雅典宣战,其原因不是为了帮助盟友,而是“雅典势力的增长引起了斯巴达的恐惧”[4] (Ⅰ.

2

3)。他将诸多城邦的矛盾归结为雅典与斯巴达的矛盾。而此两者的矛盾表现的则是人性中的权力欲望和被沦为弱者的恐惧。实际上其他国家卷入冲突的原因,在修氏看来,也可以从人性中寻求解释。爱彼丹努斯事件最初由内部的党派斗争引发,波提狄亚城邦欲摆脱雅典的控制而与科林斯交好,科林斯与雅典的矛盾在于争夺海上 交通 的控制权等等。在希腊世界产生重要影响的科林斯革命是修氏特别关注的,他用大量的笔墨描写了革命期间发生的种种暴行,并且一针见血地指出:“所有这些罪恶产生的原因是贪欲和野心引起的统治欲,以及党派斗争的暴行表现出的激情。”[4] (Ⅲ.

8

2)科西拉革命的原因是党派的欲望、激情的冲突。西西里战役是伯罗奔尼撒战争期间的一次重要战役。修氏说,从来没有哪一场战役有如此之多的国家和部族聚集在一个国家(雅典或斯巴达)之下。他分析这些国家支持雅典或斯巴达的原因:“不是因为友谊的原则或种族的联系,而是因为每个国家自己的利益和需要而团结起来的。”[4] (Ⅶ.

5

7)据修氏的描写,此所谓的“利益和需要”不外乎是人性的表现,是对权力、荣誉和财富的追求,对获得自由的渴望或丧失自由的恐惧等等。修氏亲见自己的祖国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走向惨败的结局,深感悲痛。他不无愤怒地指出:伯里克利之后领导者多关注自身的利益,忙于党派之争,从而导致一系列错误政策的出现。雅典领导者对权力的争夺,是雅典战败的重要原因。总之,修氏叙述重大历史事件,善于从错综复杂的历史现象中抓住核心 问题 ,并着力从人性入手分析事件的原因。不过,《伯战史》中多处提到命运(Tyche)的作用。在修氏看来,命运只不过是人事中无法用人性解释的一种偶然现象[15] (P16-

1

8)。用伯里克利的话说:“当事件的发生出乎我们意料之外时,我们常归于命运。”[4] (Ⅰ. 1

40)修氏谈到杰出 政治 家如伯里克利等人具有杰出的政治才能,能正确指导人们的行为[16] (P

6

9)。但他意识到,这样的杰出人物在历史上是太少了[17] (P

8

9),他们的出现不过是历史长河中短暂的插曲,历史主流的原因最终要从人性中寻找。那么,联系古与今,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修氏指出:是人性,是人的欲望、好斗性和情绪。他说:早在部落时代,占有肥沃土地的人因拥有较多财富而扩大权势,从而引发“纷争,导致公社瓦解”[4] (Ⅰ.

2)。米利都帝国清除海盗,是为了获取更多的财富和维护自身的安全[19] (P1

5

3)。僭主们追求的是“个人的安逸和家族势力的扩大”[4] (Ⅰ.

1

7)。斯巴达早就干涉他邦事务,要把自己的政体形式强加给它们,等等。不仅具体历史事件的原因而且古往今来的历史变化都可以从人性中寻求解释。而且由于“人性总是人性”,人性是不变的,将来发生的事同样也可以从人性中得到解释。所以他断言:读他的书可以“理解过去的事和将来发生的类似的事”;他的书是一部鉴往知来“垂诸永远”的著作。修氏对人性与历史的认识,深刻地揭示了存在于客观历史中的理性,即历史的理性:历史表现为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本质上是人性的反映。历史的本质就是人性。历史有其自身发展的理路,表现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联系的不断加强。人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因。修氏对历史理性的认识之深刻,是希罗多德所无法比拟的。实际上,修氏的历史理性说,还蕴含了十分深刻的矛盾:人的行为出自自私的本性,然而人类社会的联系却不断加强;人类历史表现出人欲横流和种种恶行,然而历史却朝着进步的方向发展;人出自非理性的本性相互争斗,然而其行为却促使了历史的进步。换言之,历史的发展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当然,这些矛盾是修氏本人没有也不可能意识到的。然而,可以认为,这些近代西方思想家苦苦思索的历史哲学问题,已经萌芽在修氏的历史理性说中了。 在修氏思想中,历史理性与伦理道德是背离的。古希腊的伦理道德包括正义观念、 法律 观念等等。古希腊人一般认为,正义源自于神。赫西俄德说:“宙斯制定了人类的法律。人与野兽不同,他们应该拥有正义。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智者时代。”[13] (P

5

5)古希腊正义的基本涵义是公道与和谐,表示建构个人公平地获取应得利益的社会秩序的原则。法律或法规也体现了正义的原则[24] (P

3

7)[25] (P1

50)。在《伯战史》中,这种神所赋予的正义不仅与人性对立,而且在人性面前成为不屑一顾的东西。米洛斯人以为自己是被侵略者,拥有正义。雅典人则明确指出:“正义的基础是双方实力的均衡。”[4] (Ⅴ.

8

9)这就是说,正义是以双方的力量均衡和相互制约为基础的[26] (P64—

6

6)。如果失去均衡和制约,无需提及正义。修氏叙史屡屡提及正义,那只是表达人性的一种托词。例如,斯巴达高喊正义的口号,要把其盟友从雅典的统治下解放出来。然而其亲密的盟友科林斯人则说:自希波战争结束以来,斯巴达人不仅剥夺那些已被雅典奴役的城邦的自由,而且也剥夺了同盟者的自由。对于正义,狄奥多图斯有一句十分精辟的话:谈人性时而顾及正义,“那只是简单头脑的产物”[4] (Ⅲ.

4

5)。既然正义在人性面前不屑一顾,那么表现正义原则的法律也必然如此。《伯战史》叙述科西拉革命说:“现在,人性超越于法律之上,甚至习惯于不顾法律而去犯错误。它乐于显示出其激情是不可控制的。它比正义更强大,敌视一切胜过它的东西。”[4] (Ⅲ.

8

4)(注:英译文参见斯密司本和华尔纳本,此段文字是否修氏所写,学术界有不少争议。参见A. W. Gomme, A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ucydides, Vol. 3, p373, Oxford, 1970。不过,此段文字中反映的人性之贪欲、激情以及人性与正义、法律的对立等思想,无疑与修氏的思想是一致的。参见Thucydides, Ⅱ. 53; Ⅲ. 82—83. M. F. Williams, Ethics in Thucydides, the Ancient Simplicity, pp43—44, Lanham, New York, Oxford, 1998。)

修氏对其他道德观念的认识,比较集中地表现在评述希腊世界普遍发生的革命上。他概括革命期间发生的种种反映人性的行为,贪婪、鲁莽、暴虐、背信弃义、自吹自擂、结党营私等等。他接着说:“古代的淳朴之风,原是高尚品质的标志,那时却被人耻笑,逐渐消失了。”[4] (P

8

3)M·F·威廉姆斯认为:这种淳朴之风是与上述行为对立的道德品质,即节制、深思熟虑、谨慎、谦虚、虔诚、爱国精神等等[27] (P17—

4

3)。这一见解是可取的。修氏所描写的杰出政治家伯里克利、赫摩克拉特斯、阿基达马斯等人身上,都以不同形式表现出这些优良品质。修氏断然否定神对人事的影响,其书中反映的伦理道德无疑是人所制定的,或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的行为准则,可谓之道德理性。在修氏看来,道德理性与历史理性是背离的。尽管某些历史事件的原因可归结为道德的作用(如伯里克利的执政),然而伦理道德对历史自身发展的理路并没有重要的影响,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因是人性。《伯战史》有关人性与伦理道德的认识,深刻地反映了修氏所生活的时代古希腊思想界关于“自然”与“人为”的重大争论。

总之,修氏以人性说为基础建构自己的历史观,表现了对历史理性、自然理性和道德理性及其关系的深刻认识。历史理性与自然理性无关,与道德理性相背离。历史以社会经济发展和人类联系不断加强的方式显示自身发展的理路。人性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因。修氏视不变的人性为历史的本质,反映了希罗多德之后古希腊史学观念的重大变化,对古希腊史学观念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参考 文献 】

[0]免费论文网 http://www.100paper.com

[1]汪子嵩,等. 希腊哲学史: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3]W. K. C. Guthrie. A Hi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 2 [M]. Cambridge, 1965.

[4]Thucydides. The Pelopponnesiqn War [M]. Translated by R. Crawley. New York, 1934.

[5]A. W. Gomme, A. Anderews and K. J. Dover. A Historical Commentary on Thucydides, Vol. 5[M]. Oxford, 1970.

[6]C. Orwin. The Humanity of Thucydides[M]. Princeton, 1994.

[7]M. REInhold. Studies in Classical History and Society [M]. Oxford, 2002.

[8]R. D. Luginbill. Thucydides on War and Natioanl Charaeter[M]. Westview Press, 1999.

[9]H. G. Liddell and R. Scott. A Greek-English Lexicon [Z]. With a revised supplement. Oxford, 1996.

[10]W. M. Ellis. Alcibiades[M]. London and New York, 1989. [12]W. Jaeger, Paideia. The Ideals of Greek Culture Vol. 1[M]. Translated by G. Highet. Oxford, 1947.

[13]W. K. C. Guthrie. A Hi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Vol. 3[M]. Cambridge, 1969. [15]G. F. Abbott. Thucydides, A study in Historical Reality[M]. London, 1925.

[16]D. Boueher. Political Theories of International Retlations, from Thucydides to the Present [M]. New York, 1998. [18]G. Crane. Thucydides and the Ancient Simplicity: The Limits of Political Realism[M]. University of Califorinia Press, 1998. [20][英]R·G·柯林武德. 历史的观念[M]. 何兆武,等译. 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 出版社,1986. [22]陈修斋. 欧州哲学史上的经验主义和理性主义[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24][英]G·H·萨拜因. 政治学说史:上册[M]. 盛葵阳,崔妙因译. 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5]J.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M]. New York, 1971.

[26][美]T·H·欧文. 欧文. 古典思想[M]. 覃方明译. 沈阳:辽宁 教育 出版社,1998.

[27]M. F. Williams. Ethics in Thucydides, the Ancient Simplicity[M]. Lanham, New York, Oxford, 1998.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心目中的探险家
冒险不等于探险
藏宝洞探险
太空探险记
戏曲大舞台
深沟探险
探险杜家谷
我爱吕剧
漫话探险
竹林探险
激流探险
第一次古墓探险
探险的真谛
黑洞探险记
一次有趣的探险
通报的格式、写法
通知的格式、写法
自然基金申请书的写作指导
面试村官的自我介绍
入党志愿书填写说明
呈请性公文的请示及范例
履历写作格式
文秘写作人员在写作选题上应做到“四求”
如何起草汇报材料
提纲的写作及范文
会议预备通知格式与范文
履历表的写作与送发
公报的结构
公函的格式、写法
学校工作表现证明
中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对内资的需求效应
提防美国的国债泡沫论文
第六章创造型人才:新经济的基石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3]
国债助美国崛起论文
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论文
第二章美国:新经济的发祥地
国债发行与个人金融产品发售情况实证研究论文
国债期货推出前后市场利率定价机制探讨论文
美国经济:国债膨胀下的黑色生态论文
国债资金配置研究论文
近代中国城市化特征
美国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借鉴
新经济:新科技革命与全球化的结合[2]
论农村社会分化进程和变迁趋向分析
《绿色蝈蝈》主旨和结构
关于天空景象的谚语
《绿色蝈蝈》的探究教学
《看云识天气》教学设计3
揭开月球的神秘面纱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1
《绿色蝈蝈》教学设计
将“生动”进行到底──《看云识天气》的语言修辞艺术
《绿色蝈蝈》阅读技巧
为什么云有各种不同的颜色
《绿色蝈蝈》课题研究
《绿色蝈蝈》比喻修辞品析
为什么有的人会看云识天气
中国准备先登月球后登火星
把学习的乐趣交给学生──《绿色蝈蝈》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