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试论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8

试论高职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

"

论文摘要:创新能力是高职学生应该具备的重要能力之一,加强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也是高职院校新的历史任务。阐述了创新的三个基本要素,即:知识、思维、实践;提出了注重研究过程、培养发散思维、设疑置问的教学方法和要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论文关键词:创新能力;发散思维;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授知识,产生新思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造就大批适应我国经济建设需要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是高职院校新的历史任务。

一、创新的三个基本要素

创新是指人们在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全部领域中进行的创造性活动。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激情;创新就要淘汰旧观念、旧技术、旧体制,培育新观念、新技术、新体制;创新的本质就是不做复制者。创新能力就是运用人类已有的知识进行创造、改造或组合开发的能力。是人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创新有三个基本要素,即:知识、思维和实践。

(一)知识。创新需要知识,知识是创新的基础。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是以知识为基础和第一生产要素,以高新技术产业与信息产业为支柱的经济,是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发展经济。首先要传授学生必须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适应社会和工作的需要;其次,要实现课程综合化,提倡通才教育。创新常常出现于多学科的交融、不同思维方式的相互撞击之中,现代科学发展已进入到不仅在自然科学之间,而且还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综合的新时期,因此要加强基础课程,加强文、理融合的课程,设置综合课程;最后要提倡知识积累。高职学生不仅要学习课本知识,还要学习课本外的知识。知识的积累是一个坚持不懈的过程,高职学生要坚持不断学习、善于学习和终身学习。

(二)思维。创新就要思维,思维是创新的核心。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通俗地说,思维就是“想一想”,思维方式就是“怎么想”。

思维有很多方式,如理论思维、直观思维、逻辑思维、形象思维、联想思维、倾向思维、逆向思维、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等。其中,发散思维被普遍认为是创新思维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知识、经验的全部信息,从不同角度、沿不同的方向、进行各种不同层次的思考,多触角全方位的寻求与探索新的多样性的方法及结论的开放式思维,是检测学生创造力的标志之一,是创新思维中的主要思维方式。发散思维有三个维度,即流畅度(指发散的量)、变通度(指发散的灵活性)和独创度(指发散的新奇成分),而这些特性正是创新思维的重要内容。

(三)实践。创新是改造世界的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实践第一的观点是辩证唯物法的基本观点。认识的来源是实践,认识的标准是实践,认识的动力是实践,认识的目的也是实践。[1]同时要认识到,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实践也是不断发展的。新事物、新问题层出不穷,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研究新事物、新问题,不断作出新的概括,不断地创新。实践也是评价创新能力和检验创新成果的唯一标准。

高职学生大部分年轻好学,容易接受新事物;有上进心,具有创新的潜能。只要我们采取适当的方式方法去教育他们,他们的创新能力是可以大幅度提高的。相反,如果不进行创新教育,学生的创新潜能很可能萎缩以至消失掉。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如何,直接关系着应用技术领域创新水平。因此,高职学校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作为整个教育改革的核心。

二、影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

影响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因素比较多,既有社会文化、外部环境、教育水平等外部因素,也有个人素质能力参差不齐等内部因素。但总结起来,影响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和直接因素有以下几方面:

(一)传统文化的负面效应。长期以来,儒家学说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一直居于主导地位。儒家思想的精华是“中庸之道”。“中”是适合,“庸”是按照适宜的方式做事。中国文化就是以中庸精神为核心的礼乐文化。“中庸”的思维方式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倡导循规蹈矩,安分守己,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有适合创新意识生存的文化传统;儒家思想在对待自然科学上,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主张“天人合一”,缺乏改造自然、控制自然的意识。

(二)缺乏适合高职教育的整体教材建设体系与平台。近年来,在中央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推动下通过以评促建、建设精品课程,高职教育界逐步接受了新的教学理念,高职系列专门教材相继出版, 如教育部高职高专规划教材、21世纪高职各专业系列教材等;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一定的实践课程, 试图突破本科课程模式,走出具有高职教育特色的教材建设道路。但是,迄今为止,这些教材的内容安排在一定程度上讲没有本质的区别。

(三)教育方法单

一、落后。首先是重共性,轻个性。传统教育模式是一门课、一个教师、一本教材、一样难度、一个进度,无法顾及学生的个性化要求,思想个性化的创新精神被思维标准化所替代。思维标准化使学生习惯于“一题一解”、“一问一答”的思维惯性,缺乏“一题多解”、“一问多答”的思维变化,是思维缺乏灵活性和独创性的表现;思维标准化的另一后果是思维惰性,它使得学生不愿也不善于对学习内容作深入、进一步的思考,教师考的就学,不考的就不学,这种功利性的教学不但养就学生思维惰性,也奴化学生人格。其次是重传授,轻探索。我们往往只注重教会学生知识,只注重学生的学习结果,而轻视学生的学习和探索过程。在当前教育模式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仍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学习为了考试,考试为了升级”,“上课做笔记,考试背笔记,考过扔笔记”。[2]学生缺乏必要的探索,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导致学生对所学知识缺乏综合联想能力,不能融会贯通,造成学不致用,学而无用的结果。 "

三、高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一)改革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第一是要注重研究过程,培养科学思维。注重研究过程,就是学习研究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学生学会观察,发现别人未发现的东西;需要学生有丰富的想象力和观察能力;需要学生经过发散、提炼、概括,从而得出自己的见解。因此,这一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能力训练的过程。例如,在高职《外贸实务》的课程中,有商务谈判一节,商务谈判过程分为申明价值(Laiming value)、创造价值(Creating value)和克服障碍(Overcoming barriers to agreement)三个步骤。早期通用汽车曾经启用了一个叫罗培兹的采购部经理,他上任半年,就帮通用汽车增加了净利润20亿美金。他是如何做到的呢?学生根据双赢、平等、合法、时效性和最低目标这五个原则,提出了各种谈判方案,大家讨论了各种方案的可操作性。讨论后再与罗培兹的谈判方案作比较,充分肯定学生的设计的谈判方案,使学生既有成功的喜悦,又学习了谈判的过程和方法,激励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第二是要打破思维定势,培养发散思维。思维定势往往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按照一定的习惯方法和思路去分析事物的现象及其原因。发散思维则是辐射思维、多向思维、立体思维。也有人叫他“魔球思维”。其思维形式是以某一问题为核心,把思维向四周大胆地、无拘无束地放射,像智慧发生核裂变一样产生巨大的思维能量。“把梳子卖给和尚”就是营销学、管理学上的经典案例。第一个营销员空手而归,理由是“和尚说没头发不需要梳子”,这是凡人的单向思维。而第二个营销员虽然销了十来把,却并不比他强多少,因为他的意识和思维仍然停留在单向思维的巢臼中,目光只盯着梳子的物理功用。第三个营销员销了百十把,因为他把目光从和尚转向了香客,是一种多向思维。最高明的要数第四个了,他对擅长书法的方丈建议:“我有一批梳子,您的书法超群,可刻上‘积善梳’三字,然后作为赠品”。方丈听罢大喜,立刻买下1000把梳子。更令人振奋的是,“积善梳”一出,一传十,十传百,朝拜者更多,香火更旺。就这样,第四个营销员不但一次卖出1000把梳子,而且获得长期订货的优异成果,实现了营销工作的最优化和最大化。

第三是设疑教学,激活思维。“学起于思,思起于疑”,疑问是思维的契机。通过设疑,可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励学生进行广泛的多方面的独立思考。设疑教学,就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所授教学内容,有目的、适时地生疑(提出问题),和学生一起质疑(分析问题),释疑(解决问题),进而再生疑、再质疑、再释疑……直到完成或实现教学计划和目标。设疑式教学法体现了现代化教育理念,贯穿了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增加了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尤其是鼓励学生去发现、去创新,体现了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要求。设疑教学的任务是要生疑,以疑促思,以思促学。只有那种问到授课内容重点和难点处、问到学生领悟授课内容必须启蒙点、问到学生处于“愤”、“悱”情境时,才能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因此,教师要有很强的驾驭所授知识的能力,能将问题问在关键处,问到点子上,问出实效来。设疑教学的核心是鼓励学生参与课堂教学,鼓励学生去质疑、去释疑,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思维,学会分析,学会归纳总结,逐步从“教师提问,学生解答”到“学生提问,教师解答”,最后到“学生提问,学生解答”,即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在求知过程中自我释疑解惑的能力。

(二)创设情境教育,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中引入、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教学内容,促进其知识和能力协调发展的一种教学方法。高职《外贸实务》课程的模拟情境教学,就是通过设定的外贸人物角色,根据教材内容设计出一个案例情景,把学生分为几个组融入到实际操作中,使所学到的理论和实践相统一,实现静态教学变为动态教学,更形象化、具体化。在模拟情景教学中,教师只作为一个旁观者,注重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思维,融会贯通所学知识,活化课堂所教知识,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堂上所传递的信息,引导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情景设置,让学生亲身参与造就与现实相似的情景中,让学生进入角色,设身处地体验现实贸易的实现,这一过程一方面使学生了解如何办理各种业务的出口和环节,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了解各种单据的填写,怎样才算上是合法的有效单据。情境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使他们在特定的客观情境中获得丰富而强烈的感受、体验乃至情感,激发其思考与探究的冲动和激情,发展其创新能力。

(三)加强实践教学。实践教学是培养高职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重要特征之一。高职院校必须突出重实践的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将创造发明、科技创作、科学研究和工程实践与高职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紧密结合起来。实践活动包括:实验操作训练、社会调查、实习、课堂教学中案例教学的运用、专题讨论、参与课题研究、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创业活动等。要以竞赛带动实践教学,通过参加专业竞赛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思维能力。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使学生在实践性教学环节中动手动脑,解决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内在的科研创新能力。

四、构建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

合理的评价和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制度保障。

(一)评价机制。教学评价是教育教学质量检查与监督的重要手段,是学校运行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教学评价改革对推行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一些学生创新环节进行分析,对学生的一些创新活动给予学分上的认定,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就会对学生产生普遍的导向作用,使提升创新能力成为每个学生必须重视的问题,而不是只为少数学生设立的点缀性活动。

(二)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对师资队伍及骨干力量以利益激励,让他们的创新成果得到社会承认和相应回报。同时,要建立专项奖励基金,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成效特别突出的教师实行专项奖励,并对教师指导学生进行的创新活动提供资金便利。另一方面,通过奖学金、创新基金、奖励学分、创新学分、素质拓展等多种措施激励学生开展创新活动,并为学生的创新活动提供经费支持和导师进行专业辅导。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修眉
下雨天
神奇的小蚂蚁
学电子琴
鱼儿牵动我的心
学打乒乓球
我的家园
《老人与海》感
一颗钉子
聪明的母鸡
楼顶看夜景
春天的清晨
仙人掌的启示
好学的鼠先生
浅议代建制建设项目政府审计的应对措施
我国内部审计与西方内部审计的差距
论国外虚拟团队现状及发展趋势(1)论文
法律视角下的政府审计质量控制
谈新时期高中体育教学改革的思考
论团队建设的若干理论问题研究(1)论文
论从实践观点看组织中的学习(1)论文
农村审计组织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银行营业网点非现场风险审计初探
农村审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研究
论企业效率来源与组织形式(1)论文
组织变革理论研究与评述(1)论文
论供电企业绩效管理系统的构建(1)论文
教师如何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克服习得性无力感
论建设学习型企业(1)论文
《天净沙·秋思》简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杂谈
《观沧海》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教学案例
《天净沙·秋思》简案
《观沧海》简案
《观沧海》教学设计
三步读诗法──观蔡艳老师《观沧海》教学课后有感
似水流年,乡情如歌──《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观沧海》教学设计
《观沧海》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简案
《天净沙·秋思》简案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评点
《天净沙·秋思》简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