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西方声乐音乐一瞥—从格列高利圣咏到清唱剧(1)
摘 要:格列高利圣咏是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的起点,是西方音乐发展的真正开始。几个世纪以来,清唱剧创作虽然在内容上仍主要以宗教为题材,但在形式、技法以及表现方式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在20世纪取得了质的突破。
关键词:格列高利圣咏 奥尔加农 经文歌 清唱剧
从一定意义上说,格列高利圣咏是西方专业音乐创作的起点,是西方音乐发展的真正开始。作为中世纪基督教音乐的最初形式,格列高利圣咏从6世纪诞生之日起(Gregorian Chant),它的发展就与整个西方音乐文化发展的进程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13世纪中后期,孔杜克图斯逐渐销声匿迹,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更新的流行样式——经文歌。经文歌是在风格和写作上属于第斯康特样式的所谓“克劳苏拉”(clausula)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的主要特点是在格列高利圣咏声部(定旋律声部)上方加上一个或几个用非拉丁文歌词(主要是法文)演唱的声部。三声部是13世纪经文歌的最典型形式。它的歌词内容较孔杜克图斯更加世俗化,甚至有谈情说爱、逗乐嬉笑的内容,其音乐表现手法更加多样和灵活,从而逐渐取代孔杜克图斯,成为当时最重要的复调声乐体裁形式。
共2页: 1 论文出处(作者):到了古典主义音乐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大师海顿对清唱剧创作也倾注了巨大的热情,做出了突出贡献,共创作了数部清唱剧,大多以圣经故事为内容,如《托比亚的归来》、《临终七言》、《创世记》、《四季》等;其中以英国诗人弥尔顿的《失乐园》中的诗篇为内容的《创世记》是这一体裁的杰作;这部作品通过上帝创世及亚当、夏娃的故事生动描绘了上帝创世过程,同时也着重抒发了作曲家个人对上帝、对人生的主观感受。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到古典主义作曲家比以前更加世俗化的宗教情结。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清唱剧体裁的创作也产生出很多大手笔的作品。如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创作的《圣保罗》、《以利亚》;匈牙利作曲家李斯特的《圣伊丽莎白轶事》、《耶稣基督》;法国作曲家柏辽兹的《基督的童年》等。这几部作品均以圣经故事题材主要内容,带有19世纪浪漫主义作曲家所特有的风格表达,并具有强烈的个人主义色彩。
时至今日,清唱剧一直是音乐会上经常上演的一种大型声乐体裁形式,很多现代作曲家也常常用这种体裁形式来表现重大的历史题材或现实内容(如我国作曲家黄自早在上世纪30年代创作的《长恨歌》)。但是,特别值得我们注意的是,20世纪西方作曲家的清唱剧创作很多都融入了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和思维,如彭德雷茨基的《圣路加受难曲》中,乐队与合唱都使用了音块、滑音等,整个乐队与合唱都发出撕裂的叫喊声、耳语声、笑声和不断重复的吟唱声等等。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几个世纪以来,清唱剧创作虽然在内容上仍主要以宗教为题材,但在形式、技法以及表现方式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尤其在20世纪取得了质的突破,这对人们长久以来形成的对宗教内容的传统性理解、欣赏习惯和接受方式提出了挑战。
共2页: 2
论文出处(作者):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下围棋
- 年老的奶奶
- 没什么好写的的日记
- 在困难面前
- 水给人们的一封信
- 三只银铃
- 65分
- 妈妈最伟大
- 现代最真的“真理”
- 要讲文明
- 哥们
- 妈妈,对不起
- 小鸟请医生
- 我是一只小蚂蚁
- 世界末日
- 民国时期乡村权力结构的演变
- 土地股份合作制的经济学分析
- 论城中村的社区保障及城市化意义
- 农业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特征及创新选择
- 中国近代农村土地交易中的契约、习惯与国家法(4)
- 中国农村地权的困境
- 关于我国乡村直接选举的若干思考
- 深入研究村落公共权力
- 论近代中国农村手工业的兴衰问题
- “半封建农村”向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嬗变
- 建立现代农村制度
- 村委会组织法修订中的四大争论问题
-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家园
- 农村税改、政府管制和财税体制改革
- 近代华北农村的农家生产条件·农耕结合·村落共同体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课后题解
- 我们班的守门员
- 《泉水》教学实录
- 听《泉水》有感
- 《泉水》教学案例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词义辨析
- 《泉水》第二课时教学实例与评析
- 《泉水》教学实录
- 关于《泉水》的课后反思
- 教学《泉水》有感
-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词语理解、搭配与例句
- “自主背诵”也需巧引导──《泉水》教学有感
- 巧借省略号,挖掘学习资源──《泉水》教学片段及反思
- 《泉水》教学实录及反思
- 《泉水》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