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析音乐教学的美育活动

浅析音乐教学的美育活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浅析音乐教学的美育活动

"

论文关键词:音乐教学 美育活动 培养

论文摘要: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育人教育,也是艺术教育、美的教育。切实提高音乐教育质量,必须遵循美育的规律,坚持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欣赏与活动的结合、语言描述与想象的结合、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的结合,从而使学生真正感受音乐形态美、动作美、内涵美、创造美,使我们的音乐教育由“美”向“善”达“真”,实现其神圣使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首先是培养人。”这说明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全面发展。因此,切实提高音乐教育的质量成了我们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作为情感艺术的音乐教育,必须遵循美育自育的规律,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对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基本要素的感受能力,并通过多种感觉的协调活动来帮助学生感受音乐美,使他们在声情并茂中张扬自身的个性,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活动中去。因此,在教学活动中,应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有机结合起来,坚持听觉与视觉、欣赏与活动、描绘与想象、知识技能与发挥表现的完美结合,感受音乐的多种美。

一、听觉与视觉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形态美 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音乐效果(包括音高、音准、节奏、节拍)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过程。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同时还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也就必然会有感知的误区和盲点。因此,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

二、欣赏与活动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动作美

音乐教育家柯伦达认为:“音乐教育首先要通过音乐与身体的结合的节奏运动唤起人们的音乐本能,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敏捷的思维能力,进而获得体验和表现音乐的能力。”这就是提示了音乐具有其运动特征。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游唱占了30%的比重,可见音乐中渗透体育知识、体育技巧和体育活动其次,舞蹈与音乐本是一对孪生姐妹。在小学的音乐教学中,虽然舞蹈参与的成分少了,但是在唱歌时加入一些身体律动,更能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舞动是展示和表现音乐的有效手段。音乐的显著特征如速度、节奏、力度等本身就具有活跃的动作性,音乐特征的发展变化和不同的风格光靠欣赏或者讲解,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无法在记忆中烙下烙印。当学生听到进行曲能自然地、雄赳赳气昂昂地踏起正步,听到圆舞曲则能尽情舒展双臂,畅漾于欢乐的舞海,当夜深人静听到摇篮曲则能伸出小手轻柔地在空气中抚摸的时候,他们的身体也就会成为一种乐器,情感也有所抚慰。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产。”这就是说,情有所感,心有所动。当欣赏与活动得到完美的结合,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有声有色,情景交融,音乐的动作美就得到了最佳的体现。

三、语言描绘与想象的结合,感受音乐的内涵美

音乐最主要的审美特征是情感表现,其心理过程是感知——想象——体验——理解。欣赏是一种感知,是经过听觉实现的审美活动。当我们深情地唱起《我爱你,中国》,眼前就仿佛看到了巍峨的青松、无边的森林、南海的渔火、北国的飞雪……思维沉浸于丰富的意境中,涌动起无限的梦幻,让我不得不赞叹祖国广袤无垠、内敛深邃、永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和精神之韵。

但想象不是幻觉,它是以感知作为基础的思维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想象离不开老师的语言描绘。教师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拨动学生的心灵琴弦,以饱满的精神倾注到音乐中并进入到表达的最佳状态,并通过语言神态来感染学生,而学生的感想又通过言语传递给老师,教师的语言描绘是提示音乐崇高思想和深厚感情的最佳工具,而学生的言语则是他们内心情感最真实的表达。师生之间这种知识、心理、情感互相交流相互传递,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

但是音乐课毕竟不是语言文字课,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语言艺术就显得格外重要。首先,要有鲜明的文学色彩,要求普通话标准流利,字正腔圆,如同音乐一样有旋律、有节奏、有力度、有速度,抑扬顿挫、感情充沛、变化有致、紧松有度;其次,梦准确精炼地表达作品的创作意境,诠释其思想感情;再次,要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把音乐形象鲜活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进入到音乐的神奇瑰丽之中从而受到艺术的熏陶。优美的语言表达是一种艺术美的享受和启迪,这种语言是与音乐美的完美和谐统一,才真正是音乐内涵美的魅力所在。

四、知识技能与表现发挥相结合,感受音乐的创造美

现代音乐教育的目的已经从单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播转向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为特点的全面素质发展,因此,尽量给学生一个自由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长,自我发挥,自由地想象,自由地表现,自由地创造,这是我们期盼的音乐教学模式。

学习的目的是应用,而学习音乐则是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愿望,所以,架设与提供让学生展示表现的平台是音乐教授得法的重要标志。英国教育家皮斯博说:“如果想使儿童能够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富有想象力,你就应当采取能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我们教师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和引路人,细心营造一个“敢想、敢说、敢做”的氛围,帮助他们排忧解难,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心灵去观察世界,“一千个人的头脑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艺术效果,绝不能横加指责,讽刺挖苦,因为你熄灭的很可能是一个未来天才音乐家的灵光。

当音乐的知识技能成为自我表现的基础,当学生的思维进入自由发挥的王国,其闪现的正是音乐的创造美的光斑。音乐与心灵融为一体,学习与创造融为一体,这正是我们追求的音乐教学的最大成功。

音乐是艺术,艺术教育最本质的、最独特的是审美。音乐是美的,只有在以美育人的前提下,才能实现向“善”达“真”的教育目标。在音乐教育中,只要努力引导学生真正地感受音乐的形态美、内涵美、创造美,从而提高他们鉴赏音乐的能力,那么音乐教育一定能丰富多彩,日趋完美,我们也就无愧于创新时代赋予我们的高尚使命。

参考文献: [2]中小学音乐教育,2002﹒

[3]中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大纲﹒

[4]音乐周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感人的泪水**
我们的“狒狒”老师
幽默大王
我为他喝彩
我的同学缘
他真行
我有一个奇怪的老妹
名声大震六(5)班
我的好伙伴
假文盲
15元钱
纯白色的生活
记忆中的老外婆
老师眼中的我
我的老爸
履行迟延的理论问题
完善我国破产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
关于我国田径裁判员外语能力的培养探析
中原城市群各市竞争力发展状况研究(1)论文
有德行公司的不可信性
西部大开发中新城市建设发展策略探讨(1)论文
谈如何上好化学实验课
重庆中小企业香港创业板上市研究(1)论文
浅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方式的几点思考
浅谈西部地区如何加快经济发展(1)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探究
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创新体系的制度创新研究(1)论文
河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研究(1)论文
浅议患者的权利
谈提高双语教学成效以力口强大学生专业外语能力的培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学案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学案设计
感悟父子真情,学会品析人物──《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