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论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4

论析大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戍因;对策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高校心理行为异常的大学生比率又有增多趋势。这种现象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本文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从人生发展的心理学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并对大学生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形成机制作简要分析,提出了排除心理障碍的几条对策。

一、对大学生心理障碍的认识和评价应遵循人生发展的心理学观点

人类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是在人类社会文化的背景下,通过身体的发育、认知的学习和经验的获得这一过程逐步完成的。由于每个人的自身条件、所处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及经历和感受的不同,因此每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形成的人格特征也都有一定的差异。

奥地利学者埃里克森对人生的心理发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他指出每个人在生长过程中,都普遍体验着生物的、生理的、社会的事件,心理的发展顺序是按一定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他认为人的一生应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发展任务和目标。其中第五阶段青年期yz-is岁)发展内容是获得自我同一的角色还是混乱不堪的角色;第六阶段成人前期(青壮年)发展内容为亲近或孤立。埃里克森认为同一性是青年期心理发展的主要任务。处在这一阶段的个体,由于生理上的成熟,自我意识的觉醒、社会角色的变化促使他们自我意识快速增强,开始独立地观察、分析和评价自我和他人,并能客观地对待自我、正确地评价自我,表现出寻求独立的工作、学习、活动和锻炼的机会,使自己从父母的爱护中分化出来,建立伙伴间的亲密关系。在与伙伴的活动中体验生活、体会角色、进行交流、培养独立的思维方式,逐步形成和确立人生观、价值观和人生目标。特别是同龄人的言谈举止、生活习惯、行为方式和多元化的价值观,相互之间产生深刻的影响,促使青年确立独立的价值观和独立的人格,解决了自我意识中“我是谁?”,“我干什么?”,“我有什么?”,“我怎样选择?”,等问题。获得了角色的自我同一性。如果完不成这一点,就会在儿童和青年、自我和社会、亲人和他人等各种角色的混乱中得不到整合,分化不出完整的自我意识,从而形成混乱不堪的自我角色。成人前期(青壮年)心理发展内容为亲近或孤立。青年进人社会或升学,面临适应新环境,结识新朋友,进而选择配偶、这是个体以独立的自我与他人建立新的意义的亲近。这种亲近表现在从父母爱护的分化转变为对父母的关爱,与自己的恋人或朋友建立的亲密关系融洽于对父母、对他人、对事业的爱。否则,无法建立这种关系。就陷人孤立的境地。

由于上述原因,他们的内心很容易产生矛盾和不安、焦虑和恐慌,影响情绪,进而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的症状。而正是这些症状才促使他们进行自我内在的心理磨练,引起深刻的领悟,恢复和建立起更大的勇气、自信和自尊,心理上得到更进一步的成熟和发展,完成从“旧我”走向“新我”的超越。有人曾这样形容:“青春,本就是一场破茧化蝶的过程,成长,就是充满了蜕变中的甜蜜与苦涩,而这所有的滋味,都必须亲自挣扎着走过,梦,就从这里开始……”。

因此,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高是人生处于这一阶段的必然现象。当然,心理障碍的发生率并不是大学生心理发展和心理健康水平的标志,它只是提醒我们要注重大学生在这一发展过程中所处的状态,指导我们应在哪些方面加强引导和防范。

二、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和形成机制

人的心理发展是在主客观相互作用下发展起来的,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原因也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因此研究心理障碍也必须从主客观两个因素查找原因,寻求解决的方法和途径。

主观方面是指大学生个体自身的特点:一是先天因素,主要指先天和遗传所具有的生理心理特点。包括神经系统的反应,身体各器官发育程度及特点;二是后天发展中受客观方面诸因素的影响作用下所形成的各种能力、个性特征(即自我内在的心理现象中诸因素的发展与整合)。

客观方面主要指成长过程中个体所处的特定的客观环境和文化背景,主要包括从出生开始所处的家庭环境,经济条件、社会地位、父母的性格、行为方式和对子女的教育方式以及个体成长发育的经历(环境变迁、学校教育、生活事件)等等。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人都面对两个世界,一个是主观的内在的心理世界,另一个是客观外在的现实世界。人类的心理就是在对这两个世界的认知、反映、不断的反馈、创新中发展起来的。就个体而言,就是让自己的主观世界(自我机能)从客观世界现实中发展出来,同时又符合客观现实的规律与要求,心理的成熟与发展才得以实现。这两个世界的连接是通过心理活动来完成和实现的。而人的心理活动是世界上最奇妙、最复杂的现象,尽管如此,我们还是能够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内在的规律和发展机制的。

心理活动是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对具体事物所做出的反映及反映过程。它是一个动态的、连续的、多维的变化过程。它由感知、认知、情感、意向、自我、行为等六个基本要素构成,并通过这六个维度的共同作用而实现。以上心理活动六个要素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它们随个体的成长和学习也在循序地发展、完善与整合,个体心理素质也体现在这六个要素的结构特点和功能水平上。每个人的心理历程都是在这六个要素的作用下完成的。如果把这六个要素看成是心理活动的六个维度,这六个维度是维持人的心理健康六个支点,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引起其它因素相应变化造成心理活动的失常。这是经常发生并常见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亚健康状态。

大学生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形成机制是:内外环境的压力和刺激超过了个体所能承受的极限,使个体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失效、心理活动异常进而产生心身状态的异常症状,影响正常的学习和工作。"

心理障碍形成的外界因素很多,个体内在的心理因素的差异也各不相同,因此症状各种各样。有的症状相同原因却不同;有的是同一个方面出现问题而表现的症状却有很大的差异。以下从大学生心理障碍者的心理特征与弱点探讨心理障碍的形成机制。

1.认知结构出现偏差:表现为自我认知与环境认知因缺乏经验而不够理智和客观,认知结构不完善,遭遇事件及社会评价时不能正确归因。自我认知缺乏正确性,产生自卑自傲,嫉妒自私、孤僻、羞怯、敌对等心理,严重影响和干扰人际交往,同时也阻碍心理调节系统的正常发展。

2.自我意识发展不完善:过分或盲目的自轻与自重使自我意识不能健康发展。自我意识是心理结构中的最高层次。自我意识不完善者成就动机不切实际,自我效能感差,意志品德容易出问题,在困难和压力面前,抗挫折能力弱。

3.情感不够成熟稳定:自我控制力差,表现在不能控制即时的情绪和欲望,容易对一些事物产生痴迷;不能避开危险与恐惧,这种缺点在处理冲突事件中表现尤为明显,情绪失控走极端造成不应有的后果。情绪调节能力差,表现在不会处理负性情绪,易产生焦虑与恐惧。

4.行为方式不够科学合理:过度的应激与对应方式是对生活事件的过度反应,不利于心理创伤的恢复,产生一系列症状,对学习、工作、家庭等失去兴趣,造成性格改变、内疚感、睡眠紊乱、记忆衰退、情绪沮丧、焦虑、矛盾、退缩,甚至出现心理危机,导致自杀事件的发生。

5.适应能力差:心理成长和承受力跟不上自己角色的变化和所承担的责任。表现为日常动作能力减低,不能有效处理日常事务和解决问题,做事提不起精神,缺乏专注能力,对自己的工作学习表示不满意,因优虑产生失眠,长久不能人唾。精神经常处于紧张状态,容易发脾气、发怒害怕。部分人可以转化成身体的症状:如身体感觉不适,状态欠佳,头痛、背痛。

6、人格尚未健全:有些学生人格发展明显不足。有的表现为心理幼稚,心理体验不符合年龄,不懂事,心理活动处于低下状态,缺乏深刻的学习目的和人生内容,没有成人感,没有是非感受和判断力。还有的消极、敏感、情绪不稳、强迫、对负性刺激过于敏感。

7.智能弱点:大学生的智能弱点主要指在某些专业水平方面,如学习困难,难于适应专业要求;有些大学生难于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及思维方式,产生厌倦恐惧心理;有的学生所学专业不是自己智能发展的长项。有时出现两极思维,看待事物非好即坏。

8.性意识的觉醒与困扰:大学生正处于青春妙龄,生理已经发育成熟,对性的渴望和对异性的追求已经开始。对这类事情如何处理,遵循什么样的原则和分寸是很重要的。有的人不能正确处理出现问题,如因恋爱误了学业、伤害了身体。有的发生性变态,近年高校学生中常有此类病例发生。

三、大学生心理障碍排除的对策

1.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必要支持性条件。心理健康教育培养的是健康的心理素质,提炼的是优秀的心理品质,是心灵的“养育”,需育人环境中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因此,除了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及开展心理咨询外,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重要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种教学过程中都包括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教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人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把人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学生的精神财富,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观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思想品德课更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

2.通过不同形式对大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大学生对抗挫折、磨难方面普遍存在着缺陷。应根据大学生成长的需要,通过不同形式对他们进行挫折教育。首先,要教育大学生认识生活的酸甜苦辣都是营养,成功与失败都是财富。其次,要接纳大学生倾诉、宣泄挫折,帮助消除压抑,使其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第三,帮助他们正确看待挫折。例如对于交友、恋爱的挫折,对于考试失利,对于考研落榜,对于就业的悲观失望等要泰然应对,不要因挫折而否定自己的能力。第四,要创设情境,让他们感受挫折,领略生活的艰辛和社会的复杂。通过转移、升华、补偿等方法,帮助大学生理智地走出挫折的阴影,从而锻炼培养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

3.对大学生进行有效的人际关系教育。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消除抑郁、焦虑、孤独等消极情绪的重要手段。我们现在正处于一个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使大学生看不J惯世风又无力改变,于是有的大学生走向自我封闭的孤独境地。这种不良的人格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大学生的正常交往。实际上,大学生年龄相近,志趣相仿,朝夕相处,容易达到心理上的沟通,这对于克服心理障碍,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是极为有利的。因此,第一,大学生要改变社会观念,不要把必要交往看作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习,而应看作是扩展视野、增强心理健康的必要手段;第二,要扩大社交范围,只要对学业、思想有所启发,都要乐观接触,形成立体的良好的人际关系;第三,要多渠道交往,利用业缘圈、地缘圈、趣缘圈以及郊游、联欢、寒暑假、社会调查等加强交往实践;第四,要注意交往对象的筛选,注意与良师、益友、学者、专家、事业有成的人交往。在人际交往中学会换位思考,克制忍让,宽容待人。

4.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对大学生施行适应性教育。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是在社会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造更多的社会实践机会,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增长见识,调适心理,把自己融人到社会中,培养协作意识,从而帮助学生树立健康向上的心态。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吸收大学生主动参与各项工作和活动。如负责组织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邀请相关专家来校讲座,组织心理教育宣传,进行心理问卷调查。使大学生在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并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5.创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是高校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是一种潜在的教育力量,它能使大学生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优化校园文化环境包括三层涵义:一是指校园文化环境。通过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用高品位的精神作品感化大学生,创造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的精神环境,使精神文明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二是校园公德环境。包括文明礼貌、爱护公物、维护公共秩序和公共卫生、同学间的相互合作、相互尊重、正常交往等。三是校园物质环境。主要指校园文明设施和教学生活条件,这是校园精神建设的硬件部分。校园的布局、绿化美化、建筑风格、各种装饰宣传物等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文明素质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大学生在适应社会、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科学合理地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引导大学生顺应环境、适应发展、构建正确有益的应对方式,改善自己不良的行为方式、不合理、不健康的心理定势,提高心理素质,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课题。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小房间
月亮和太阳
摘樱桃
打羽毛球
我的妈妈
我开心我运动
因祸得福
美丽的春天
谁耍赖
一个有趣的小实验
用磁铁找零件
绒线花树
海边
篮球比赛
西瓜皮
大学生村官工作总结
2012年八年级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社区2012年残疾人协会工作总结
2012年生猪屠宰工作总结
大学2011党建工作总结
大学学生保健协会2012年工作总结
一年级下册语文教学工作总结
五年级语文教师教学工作总结
大一学年团支部工作总结
小学2012年第一学期教育教学工作总结
学校美术教育工作总结
初二班主任工作总结
2012年信息技术教学工作总结
维修电工技师工作总结
乡中心幼儿园工作总结
关于中学心理教育课程建设的若干思考
纪检监察工作要全面贯彻并长期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几种波导中电磁波传播的一般讨论
论青少年心理训练
谈学校教育与心理保健
关于确立“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导地位的若干新思考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我国的民族政策
物理摆测重力加速度g值的实验研究
“三个代表”的价值特征
量子相空间中分布函数及其运用
对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几点认识
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历史地位的若干问题
中学生创新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中学生狭隘心理简析
引力场对氢原子光谱的影响之研究
《草船借箭》教案
《杨氏之子》教案
《刷子李》教案
《晏子使楚》
《给予是快乐的》听课感受
《彩色的非洲》教案
《威尼斯的小艇》教案
《梦想的力量》教案
《小桥流水人家》教案
《秦兵马俑》教学设计一
《与象共舞》教案
《金钱的魔力》教案
《桂花雨》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案
《金色的鱼钩》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