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论精神产品责任

论精神产品责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23

论精神产品责任

论精神产品责任 论精神产品责任 论精神产品责任 内容提要:本文阐述了构建精神产品责任制度的必要性、现实基础和法理根据,并分析了精神产品责任与言论自由保护之间的冲突与协调,以及精神产品责任的适用范围并通过个案分析探讨实际操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以及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准则。

关键词:精神产品责任、现实基础、法理分析、言论自由、适用规则

一、引言

据报道,因帮农民打官司,襄樊市第二中学教师王升与法律结了缘。2002年元月,退休后的王升买了一本律考教材准备参加3月份的全国统一司法考试,却发现这本由法学教授主编,正规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竟然错误百出,严重误导了全国的考生。2002年11月8日,王升将此书主编、中国物价出版社、北京怀柔红螺印刷厂以及襄樊市育英考试书店作为被告,向襄樊市樊城区法院起诉,该院已予以立案。就本案而言,原告是否适格、本案是否公益诉讼及诉讼的结果如何,我们在本文并不关心之,其也不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本案引发的是对于我国产品责任法律制度的思考。按照现行的产品责任法律制度,其产品的范围限于“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承担产品责任的前提是产品存在缺陷并因此造成人身、缺陷产品以外的其他财产损害。这里的“缺陷”依法是指产品存在危及人身、他人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产品有保障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是指不符合该标准。因此,依据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书本身是一种经过加工、制作并用于销售的产品,应属《产品质量法》中产品的范围,因此毫无疑问,若书的本身存在某种缺陷或危险造成了人身或其他的财产损害,比如制作书的原料中含有有毒有害的某种化学物质,人们在看书时在翻阅时给其健康造成了一定的中毒或其它损害,在这种情形下受害人可依据产品质量法要求制造者或销售者承担损害赔偿责任。然而毕竟根据书本身的特性,其本身存在缺陷并因此造成人身或财产损害的可能性极小。就本文所引之案例来看,其所造成的损害并非是书的本身,而是由书中的文字、内容所表达的一种知识、思想、技术等存在缺陷、错误、瑕疵等所致,在此我们统称之为精神产品存在缺陷所引发的损害和责任。由此可见,本案依据《产品质量法》寻求救济,追究制造者或销售者的责任显然于法无据。就目前我国的法律法规的规定来看,对于书籍行政机关可以通过事前审查(在此我们不讨论事前审查是否合理及是否构成对言论自由的不当限制。)或必要的抽查或检查对书的内容进行一定的控制,对于那些淫秽、迷信及宣扬暴力等内容的书籍,可以依法令制造者或销售者承担行政责任或刑事责任。但是如前案例所述,考生使用复习参考用书所受到的损害,并非是书本身的缺陷所致,而是书中的内容瑕疵所致,对此该书的读者或使用者受到损害如何寻求救济及得到一种什么样的救济,书的编撰者、生产者及销售者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以及承担责任的条件是什么,法律都没有相关的规定。这也是本文引用本案并进行研究的意义和目的之所在,即试图通过此貌不惊人的个案分析,引发我们对于建立精神产品责任制度的必要性的考虑,以回应不断发展的社会对于法律制度调整不断产生的新的社会关系的需要。

二、构建精神产品责任制度的必要性及法理分析

鉴于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日新月异以及社会分工及知识积累,并由于个人精力及时间的限制,人的知识的来源绝大部分来自间接经验和知识,而非直接的个人经验和摸索。因此,现代社会人们对于书本知识的依赖越来越强,而由于书本在编撰、制作、印刷过程中出现的知识性、科学性的错误导致的损害事件亦随之增多,纠纷的解决在现代的法治社会更多的主要的是应依靠法律这种社会调整器。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相对稳定的法律制度的不足与缺陷也与日凸现,法律制度的发展和完善应当且必须与时俱进,精神产品责任制度的建立不仅有其现实的社会基础以及法理基础,而且也是社会的需要。

1、必要性

就目前社会现实来看,精神产品致人损害的事例屡见不鲜。例如,育儿指南、养生建议等书籍中具有知识性的错误或缺乏科学性,使用者根据其介绍和说明使用而致损害人身健康;医药书籍中对于某些药物的特性及适用范围未能标出或标示错误,结果医生或患者信赖该书籍并根据其说明而使用,结果使用该药而致患者病情加重、耳聋、失明、伤残乃至死亡等严重后果;食谱或烹饪书籍中,把不能在一起进行炒、炸、煎、煮的食物原料错误的作为一个配方,使用者根据该书的说明和配方做菜,结果产生了有毒有害的反应而致人损害;指导教学实验的书籍中把不能进行混合的两种或多种化学物品错误的规定在某种实验中,教师根据其说明在向学生做实验和演示的过程中发生爆炸而致损害结果的发生;介绍如何区分和采摘可食用的蘑菇的书籍中,将有毒的蘑菇错误的当作可食用的蘑菇标出,该书的读者或使用者根据其对于可食用的蘑菇的形状、颜色等特征进行采摘并食用,结果导致食物中毒;在地质水文资料中,例如对于海中并处于航线中大的暗礁未能标出或错标、漏标等,结果致使船只触礁毁损;飞行地图没有标出、漏标、错标航线中山峰或其他障碍,飞机根据此地图飞行结果撞毁。凡此种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已屡屡发生并产生众多的争议和纠纷,然而由于缺乏相应和明确的法律规定常使法官对这类纠纷的解决进退两难,保护受害者的权益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不责令对受害者予以赔偿又显失公正。据此我们认为,建立精神产品责任制度已是现实的迫切需要。法律归根结底乃是一定的政治与经济关系的体现和反映,因而从实证的角度来看,现实中大量存在的精神产品致人损害的事例及由此引起的纠纷为我们考虑和建立精神产品责任制度提供了足够的必要理由和现实基础。

2、法理分析

我们公认的一个基本的法理是“无救济则无权利。”我国宪法等有关基本法都对公民的人身与财产权利以及精神利益予以确认和保障,精神产品致人损害虽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如何承担法律责任,但一个毫无疑问的事实是-其与损害结果的发生具有因果关系且精神产品致人损害也无合法的根据和合适的理由。这种损害如得不到有效的救济,显然既对于受害者是不公平的,也与法律的相关规定相冲突。如果宪法与有关的基本法对于公民的人身、财产权利与精神利益都予以了确认,然而对于精神产品造成的损害却因没有具体的法律制度规定难以给予有效的救济,那么公民的宪法或相关基本法律权利只能是形同虚设,一纸空文。虽然我国的民法规定了对公民人身和财产权利的保护,但由于缺乏具体的精神产品责任问题的法律规范,在我们这样一个是制定法而非成文法的国家,法官还必须严格按照法律规定判案,那么因精神产品缺陷而致损害的案件将很难得到及时而确定的解决,受害人的权益也很难得到合理公正确定的保障。退一步说,即使法官能根据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案件进行处理,但由于法律原则的抽象性和不确定性,不同的法院或者同一法院的不同的法官对于类似或相同的案件,由于其对于法律基本原则的理解不同及基于其他诸多不确定因素的考虑,其判决结果就可能相差甚大乃至大相径庭。另外,值得强调的是,作为一个法治而非人治的国家,如果国家法律不能为公民的法定权利的损害提供合适的保障和救济,那无疑是法治的悖论和缺憾并同法治对于人权的保护的精神相背,其也很难配得上法治这一神圣的称号,法治一词也将蜕变成一毫无意义的抽象语词。因此无论是基于定纷止争的实际需要,还是对公民权利的切实保护和救济,抑或是对公民宪法权利的具体落实和体现,精神产品责任制度都有其建立的必要的宪法根据和合适的法理基础

三、精神产品责任制度之框架

1、适用范围

当然我们知道,“法律按其真正的含义而言,与其说是限制还不如说是指导一个自由而有智慧之人去追求他的正当权益,法律的目的不是废除或限制自由,而是保护和扩大自由。”[4]“法律不是压制自由的手段,正如重力定律不是阻止运动的手段一样。”[5]但是,绝对的规则往往产生绝对的例外,自由必须在一定的范围内行使,否则整体上以及更大的自由将不复存在。正如孟德斯鸠所言“自由仅仅是:一个人能够做他应该做的事情,而不被迫去做他不应该做的事情;自由是法律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去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自由了,因为其他人也同样有这个权利。”[6] 因此,就上面所探讨的言论自由问题,我在此只想说明一点,即言论自由作为一项重要而基本的宪法权利,我们应予以有力的保障的同时,但也不能基于此而可以对其他的合法权利的任意侵犯;否则,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明确这一点极为重要,这是精神产品责任制度建立的基础和前提,也是对于产品责任适用范围进行限制的理论依据。根据利益平衡及精神产品之特殊性,我们认为精神产品责任制度的建立及适用范围应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一、区分精神产品的性质和种类。

我们大致可根据其内容以及目的和用途的不同将精神产品分为以下几类:政治性言论出版物、学术性言论和刊物(包括教学研究科学探讨性的言论和出版等)、娱乐性出版物(诸如影视作品或娱乐性刊物及杂志等)、应用性的出版物。就政治性言论出版物而言,由于现代社会乃是民主政府,对于政治批评的过度限制将会导致民主制度本身基础的动摇和消失,也与民主政府的精神相悖,故不宜将这类言论纳入精神产品责任制度的调整范围,即使该言论构成了对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严重损害或带来清楚与现实的危险,也不应承担民事责任,而有相应的行政法或刑法来调整。

事实上不管我们在思想上如何的极端和偏激,但我们都必须承认,自由言论并非毫无节制地谈论任何事情,不受限制的所谓的无限出版权利是不存在的,人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印刷任何事物而不计其性质和后果。自由不能脱离法律而存在,新闻与出版自由并不表示对其作品的发表不负任何责任。思想上我们应跳出那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而应平衡各方利益,具体考虑言论出版物的性质和功用。在教学科研领域,自由言论与文章的发表其目的是通过思想的自由交流以增进人类知识的积累,通过思想的碰撞而屏弃愚昧与谬误,发现真理与智慧,最终促进人类的文明与发展。并且,在教学与科研领域,我们发表言论或产生的争议很多乃是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及认识能力尚难以明确和达到的,而自由并且对起发表的言论不会顾忌和担心其所产生的不利后果乃是自由辩论并发现真理的前提和关键,故鉴于在这一领域的特殊性,即使发表了错误的言论或因此而产生了某种危害结果,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研究与探索的性质,在这一领域要求每个人对其言论负责的结果必然是束缚了思想以及无人敢于坦诚地发表其观点和看法,最终将导致人类文明进步的停滞。据此,这一领域应排除于精神产品责任领域的调整范围,除非证明其具有明显的恶意并造成了极为严重的危害结果。

对于娱乐、欣赏或消遣性的影视、文艺作品或报刊、杂志等,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内容、用途和目的等决定了其一般不会造成人身或财产的直接损害,最容易且最常发生的是其内容可能基于某些事实的基础并进行了某些改编,从而可能造成对公民名誉权的侵犯。文艺作品以及报刊杂志等致人名誉权损害并引起诉讼的事例在现实生活中已屡见不鲜,我国的民法通则对于公民的名誉权的保护也有明确的规定,因此这一领域也非精神产品责任调控的主要领域。我们通过以上的分析,认为产品责任适用的范围和领域主要是针对应用性的出版物或有关方法、技术的载体。应用性的出版物,其目的就是为人们的实践提供一种方法或技术上的指导,这类刊物或出版物出现知识性的错误或者不具有合理性或科学性,使用者信赖并使用之将极有可能导致人身或财产的损害或损失。其所具有的实践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要求对其发表的观点和言论更具有正确性和科学性,令其对其言行的结果负责乃是督促其更加谨慎并对社会负责的良好手段和必要措施,也是保护公众利益或公民个人利益的必然要求。

二、科学技术水平及认知能力

让这类出版物对其精神产品承担责任的理由并不仅仅在于其危害结果的严重性与经常性,更在于应用性的刊物其所发表的文章或其中包含的观点或技术、方法,大都必须是已为科学实验所证明了其所具有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对于尚不明确或者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水平难以正确认识和掌握的,一般不能在实践上予以推广和大范围的应用。从这个意义上说,精神产品责任调整范围的根据还在于并受制于科学技术水平发展。不可否认,绝对的规则产生绝对的例外,精神产品责任在这一领域的调整也必须有一个基本的准则与范围,并不是对于任何应用性的书籍或出版物所具有的任何微小的错误而造成的任何损害都必须负责的逻辑的极端。对这类应用性的出版物的内容的真实性与科学性的要求应当以当时的在其领域内的一般认识能力为基础,比如对于一种治疗感冒的特效药品的介绍,有患者在服用一段时间后却发现因为该药的副作用而导致癌症,但由于在当时的医药界对这种药致癌的副作用并无相关的试验予以证明和证实,理论上也未能论证,所以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我们不能以此对损害要求书籍的出版者承担精神产品责任。衡量当时的科技水平是以当时特定的领域共同认可的标准和认知能力,同时对于技术、知识、方法的介绍和描述,由于限于语言的局限要求绝对的准确无误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对其正确性的要求只要达到主要的事实或方法不具有实质性的错误或产生明显的误导即可。之所以将科技发展的水平作为追究精神产品责任的理由及限制,还在于能够在某些领域编撰指导性或应用性的书籍,其在该领域都应具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其在当时的科技发展水平下尽到一个正常人的合理注意完全可以避免这类错误的发生,从而不至于产生危害社会及个人的结果。如上文所提及的邱氏鼠药案,如果在目前的科技水平下,准确的测定或鉴定鼠药中是否含有违禁物质是不可能的,我们可以笼统的基于言论自由权较名誉权所具有的整体上更高的价值而予以保护是合适的。否则,科学家应对其不负责任和轻率的言论结果负责。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精神产品责任将主要限于应用性的出版物,当然就在这一领域内也并非有一个完全确定不变和绝对精确的范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而应灵活适用。另外我们应当明确,精神产品责任的前提和基础乃是具有人身或财产损害结果的发生,精神产品的内容存在知识性或科学性的错误,并且损害结果的发生与精神产品的内容或方法的错误或不具有合理性或科学性具有因果关系。限于篇幅在此就不展开详细的讨论分析。

2、归责原则

归责原则乃是确定行为人的侵权民事责任的根据和标准。[7]归责原则实质上是我们的一种价值判断,即让行为人承担民事责任是以其主观过错还是以其损害结果为要件的一种判断标准。就目前世界各国的侵权行为法和产品责任法的归责原则来看,大都抛弃了合同责任原则,一般产品责任领域越来越多的国家适用对消费者更为有利的严格责任,以衡平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的力量悬殊和地位上的差距。当然现在有的人认为在一般产品责任领域的严格责任是一种无过错的责任,本人以为在归责原则中不存在所谓的无过错责任,严格责任实质乃是一种过错推定之责任。例如,我国产品质量法将产品存在缺陷作为承担责任的前提和基础,说明了法律推定只要产品存在缺陷就说明生产者具有过失,如果按照无过失理论就不应以产品存在缺陷作为追究和承担责任的前提和基础,而应单纯以损害结果为依据。由于精神产品不同于一般产品的特点,考虑到对于精神产品施加过重之责任将不利于知识的传播及科技的进步,以及人类认知能力的有限性以及利益衡平的实际需要,我们认为在精神产品责任领域应以一般的过失责任为其归责原则。以此作为归责原则,一方面可以有效保护精神产品受害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可以在不对言论与出版自由施加过重负担的前提下督促精神产品的创制者或生产者在现有的科技水平与认识能力下,确保精神产品的质量以促进社会的更大进步和发展。

3、适用规则的具体分析

据此我们可根据以上的分析就个案进行探讨,以探究对于精神产品责任所应适用的具体条件和限制。首先,就本文引言中的律考复习用书的案件而言,律考复习用书不同于一般的书籍,其对于考生的利益具有直接并重要的影响。考生根据其进行复习应考,不仅为买律考复习用书本身支付了费用,而且其内容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能否通过全国统一的司法考试,这一资格的取得与否有与其今后的前途与发展息息相关。如果因为复习用书的内容错误而未能通过,不仅使考生浪费了大量的财力和物力及付出的努力和汗水付诸东流,而且又影响到其今后的进一步的发展。其次,就律考复习书的内容和答案来看都是比较确定的唯一的,作为具有专业知识的作者或出版者在其知识范围内尽到合理的注意完全可以避免,显然其存在重大的过失;当然如果不具有专业知识的人胡编乱造,主观上的恶意更为严重,对于其不负责任的行为更应承担责任。另外,就律考复习书的对象看是特定的群体,即都是参加司法考试的考生(当然也不排除个别的其他目的的使用者),出版者应当能预见到其书籍内容的错误将会给予考生带来怎样的严重损害结果。再次,从内容瑕疵与危害结果的关系以及结果危害程度的分析。复习用书中的错误的严重程度是应当首先考虑的,我们应当容忍一定范围的错误,人毕竟不是神,对于书的内容绝对的准确无误是不可能的,这种错误如果在整个书的内容中占有极少的部分通常并不会对考生的考试构成实质性的影响,那么这种错误可以忽略不计;如果虽然书中的错误较为严重,但同考试试卷的内容重合性较小甚至没有重合,那么其错误并未构成对于考生的实质性的损害,也即书中的错误与危害结果之间缺乏必要的因果联系,追究责任就失去了根据;如果书的内容的错误程度极为严重,即使与考试的内容重合较小或没有重合,但由于考生根据其复习不仅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趣事
第一次放风筝
美丽的校园
我喜爱的小吃
美丽的大森林
活泼的小女孩
给妈妈的一封信
期盼
邻居家的小弟弟
保护青蛙
快乐交响曲
我的自画像
一次特别的报道
感谢您!爱我的人
我家的小金鱼
最新大学生入党申请书范本(一)
怎么样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2011入党申请书(三)
2011年大学生入党申请书(五)
2011年大一新生入党申请书范文
参加工作后的入党申请书
二月份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2021年高一入学军训心得体会与感想600字
2月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2011入党申请书(一)
农村村主任的入党申请书
银行团干部入党申请书范文
第二学期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2011年2月份大学生入党申请书范文
2011年优秀大学生入党申请书
分析有限责任公司股权继承之利益衡平
诗意满园关不住
台湾文学中的现代主义潮流
概述S胶囊广东市场营销
语文课程资源培养学生语文素养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市场
高职工商管理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研究新课改下如何提高小学语文写作水平
关于工商管理专业实践教学
环境保护科学的精神文明建设
人权保障与职务犯罪侦查模式的转变
党校开展国防教育的意义和对策
分析合理运用教学方法培养自主阅读能力
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调查
多重语境下法律的形成
《威尼斯商人》写作背景
《变脸》时代背景
《威尼斯商人》结构分析
《变脸》人物描写
环境教育讲座──关注我们的环境
人生至理名言180句
《地下森林断想》教学设计1
《变脸》结构分析
《威尼斯商人》人物描写
《关注我们的社区·写作》活动设计
《人生》教学设计3
世界水城──威尼斯
《关注我们的社区·综合性学习·写作》活动设计
川剧变脸简介
《威尼斯商人》故事梗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