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俗乐舞台探索

俗乐舞台探索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7

俗乐舞台探索

俗乐舞台探索 俗乐舞台探索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俗乐舞台探索 精品源自生物科

南俗乐的发展是与岭南日趋繁荣的经济水平和社会生活水平相联系的,明清时期岭南政治环境的相对稳定又成为文化艺术繁荣的保证。诸多品种的发生、发展直至传播总是依托舞台才得以实现,这些舞台中有的是固定的,有的是灵活移动的。有些属于上层社会,更多属于市井阶层;有的分布在都市,有的渗透到乡村。可以说,俗乐舞台无处不在,从中我们能了解到艺术家们的表演意识,还能透过表演意识看到当时社会的文化需求、审美嗜好与发展动力。譬如古戏台、锣鼓柜、班社、戏曲会馆、舞美等就是俗乐发展过程中涌现的,它们因地域和经济文化基础的不同而体现出各自的特点。

一、固定的大戏台 佛山万福台建于清顺治十五年(16

5

8),原名“华封台”,是华南地区最着名的古戏台。万福台与佛山祖庙正殿遥相呼应,据说其建造目的是上演粤剧(大戏)给对面的北帝观看,以酬谢北帝的保佑之恩。万福台正面四柱三间,分前台、后台两部分,中间用隔板分开。隔板两侧有四门,明间两门供演员出入,侧间两门供奏乐人员和舞台工作人员使用。前台演戏,后台化妆,演戏在明间,奏乐在侧间。前台三面敞开,可供观众三面看戏。戏台宽12.73米、台进深11.78米、台高2.07米、台至檐前高6.25米,整座戏台高于观众席。隔板中间的金木雕两侧悬对联“传来往事留金鉴,谱出高歌彻紫霄”,正是万福台的真实写照。万福台在粤剧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现已成为海内外红船子弟寻根的重要场所。佛山是粤剧的发源地,粤剧最早的行会组织———琼华会馆就建在佛山。旧时戏班每年组班一次,然后乘红船分赴各地演出,组班后的首场演出必在祖庙万福台举行,因而万福台又有审戏台的作用。秋收之后,几乎每晚都有演出,四乡来看大戏者,络绎不绝。②里东戏台位于南雄市珠玑镇里东街的一座官道寺内,官道寺又称广明殿和广明院。据《南雄府志》载:“广明院在里东村,宋嘉佑四年(10

5

9)创”,又据保存在寺内的石碑记载:清代乾隆四年(17

7

5),由住持僧斌机重修官道寺。寺内住有数名僧人,神堂供奉观音、罗汉等佛像,直至解放初期。现除戏台和厅堂完整外,神堂、佛像、僧人均无。戏台建于清乾隆四年,建成后一直作为接待省内外戏班子演戏场所。1995年7月21日,南雄县人民政府公布里东戏台为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省文化厅和南雄市拨款重修戏台,现戏台由里东村村委会管理、使用。③马市戏台位于始兴县城东14公里的马市镇原马市新墟内、浈江南岸,据《始兴县志》有关“马子坳墟”的记载及民俗调查可知,该戏台应建于清代中期,戏台由墟镇上的各商号捐资建造。马市原名叫“马子坳”,是南北商品的重要集散地之一。每年八月十五左右或庙会活动时最热闹,墟镇富商请“湖南花鼓戏班”、“江西采茶戏班”、“广东粤剧戏班”等戏班来此演出,粤北文人墨客和附近十里八乡的百姓都会前来观看。它既是始兴清代商业及文化生活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研究古代建筑艺术和粤北戏曲音乐的实物依据。④

二、移动的舞台

三、地方小舞台

岭南俗乐繁荣又何止粤中地区的八音锣鼓。至清中叶,岭南的各地方戏如雨后春笋,如雷剧、黎戏、采茶等,花朝戏也是其中之一,从紫金花朝戏“定长春”班名旗帘、“定长春”以及“叶阳春”戏班印章我们可以了解到花朝戏的流行盛况。这些地方小戏的发展体现出一种由移动舞台向固定舞台过渡的过程。

1.从移动走向固定

花朝戏“定长春”戏班的遗物有班名旗帘和印章。旗帘为红棉布,长方形,演出时系于堂上。印章木质,扁长方体,面刻“岩前定长春”五字。花朝戏“叶阳春”戏班的遗物仅有印章。“定长春”和“叶阳春”戏班是清光绪三十年(190

4)流行于紫金的十九个戏班中最早的两个戏班,产生于该县的乌石镇鹧鸪塘村,演出地点在本县区及邻县客家地区。清代数任广东学官的李调元在《南越笔记》卷一中曾记述:粤东永安(今紫金县)俗尚师巫,“巫作姣好女子,吹牛角鸣锣而舞,以花竿和一鸡而歌。其舞曰赎魂之舞,曰破胎之舞;歌曰鸡歌,曰暖花歌”。当地人把这种巫之歌舞称为“跳神朝”,是乡人于庙宇落成或瘟疫病流行之际,请来巫师设坛祭神所做之法事。巫师二人扮巫公、巫婆,巫公头戴缨帽,手执小锣,巫婆头裹罗帕,手拿方巾和扇子,在锣鼓、唢呐的伴奏下边歌边舞,请来神将镇鬼驱邪。跳神朝所唱曲调以《南越笔记》所述的“鸡歌”为主,中间往往插入长短不一的快板,唱念结合,末句一律加帮腔。舞蹈动作主要由锣花、扇花组成,反复走“八”字图。山区农民喜爱“神朝”乐舞,神朝艺人为取悦观众,常在做完神朝后加插滑稽动作和笑话,配上小曲唱逸闻趣事。清光绪年间神朝艺人开始扮演简单故事。因表演谐趣花哨,人们称之为“花朝”。花朝作为傩戏的一种,本来就盛行南方广大地区,只是名称各异,如鬼戏、跳花棚等,当这种巫文化随着现代文化的脚步离我们远去之时,惟有少数仅存的遗物能为它的历史作证。光绪末年神朝艺人叶春林组织了第一个花朝戏班“定长春”班,且编演《秋丽采花》等早期剧目,其后戏班陆续出现,花朝戏逐步遍布粤东山区。在跳神朝向花朝戏演变的轨迹中,最明显莫过于唱腔音乐。唱腔中的“鸡歌”、“佛曲”、“忏腔”、“田螺经”、“观音腔”等均由神朝等祭祀乐曲变化发展而来,是花朝戏唱腔的重要组成部分。伴奏音乐中的“寄生草”、“金鼓”等乐曲,许多也是民间吹鼓手在红、白喜事时吹奏的乐曲。花朝戏的表演动作扇花、滚巾、穿心手、砻勾脚等,大抵都是跳神朝的舞蹈动作的衍化加工。花朝戏的舞台有“官高不过七品”的戏谚,剧目内容多表现普通群众的劳动生产、爱情婚姻的故事,代表性传统剧目有《秋丽采花》、《卖杂货》、《过外洋》、《闹菜园》等。跳神朝与花朝戏的内在联系,还体现在神朝与花朝同台演出的习俗中。现存“定长春”班名旗帘乃从紫金县乌石镇鹧鸪塘村收集而来。⑥

2.舞台上的装扮

岭南地区清代戏曲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剧本创作、演员表演等方面,在演员服饰和舞台装饰等具体细节方面也同样有其独特的要求,它们的制作规范与合理布局使戏曲表演添姿加色,也正是因为有了戏服的精美构思及戏景的合理布局使戏曲表演实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统一。现藏于佛山博物馆的四件木偶戏服是清代嘉庆年间着名高州木偶艺人罗锦芳遗物⑦。高州木偶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其传承谱系上至清初,下至今天的第七代,是岭南戏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罗锦芳1899年出生于高州西岸村,是高州木偶戏男角的第三代传人。现存其戏服有男女披风、男大靠、女蟒四种。女披风极为华丽,为短袖上装棉袄,小桃领,不开胸,披风正面绣满花草纹饰,下部从两侧面开口。现藏于江门市博物馆的清代戏楼外景彩绘⑧(共十件)是粤剧表演前搭建戏台时的一种布景道具。此批外景彩绘用竹篾与油布编制后再绘上颜色,共十片,空间上分平面彩绘和立体彩绘两种,形制上分长方形与三角形两种,悬挂方式上有竖挂与横挂两种。彩绘各有名称,如“人物戏妆立体彩绘”、“礼乐广源匾”、“白石广源长方形匾”、“三人武戏平面彩绘”、“武松打店平面彩绘”、“白石广源三角匾”、“人物戏妆立体彩绘”等 俗乐舞台探索 俗乐舞台探索

:小学音乐论文:音乐课堂教学过程 我国民族音乐的形成与特点 音乐鉴赏教学中的创造性思维培养

俗乐舞台探索 精品源自生物科

。竹篾编制巧妙、结实,彩绘戏曲人物鲜活、生动,惟妙惟肖。这种即时布景的办法具有灵活搭配、多样组合、运输轻便、因地取舍等多种特点,是俗乐发展后送戏下乡大潮中类似于八音锣鼓的又一创新,是超越戏曲表演形式而上升到艺术美的追求的思维体现。

四、舞台后的舞台

琼花会馆曾经是佛山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对促进粤剧艺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但是随着时间流逝,它已经被很多人淡忘。关于琼花会馆的产生与历史,应该从两方面来认识:一方面是佛山经济发展后工商各业行会的组成部分;另一方面是佛山戏曲发展的内在规律使然。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以前者为前提。 梨园行会的建立是戏剧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产物,是由自由竞争走向行业垄断的标志。八音班或花朝戏等各种地方艺术都由班社来管理、运作,戏班是戏曲、曲艺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继而,会馆又是戏班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戏班在市场竞争中相互认可的组织和协调机构。琼花会馆既是粤剧行业纠纷的“和事佬”,又是行业发展的“监督人”。当年的琼花会馆非常活跃,它是一个涉及广东、广西粤剧行业的管理机构,涉及表演的质量、新戏的审核、场地的安排以及剧本的所有权等诸多方面的问题。粤剧老艺人、广东八和会馆最后一任会长黄君武曾指出:“琼花会馆是最早的粤剧行业组织,为本地戏班艺伶排练、教习、切磋艺术之地,也是当时戏班管理的机构。”至今,粤剧行内仍有“未有八和,先有吉庆,未有吉庆,先有琼花”之说,说明佛山已成为当时粤剧的发展中心。作为粤剧行会,琼花会馆有较为严格的管理制度,会馆内设慎和、兆和、庆和、福和、新和、永和、德和、普和等八堂,统管所属会众。⑩

今天,琼花会馆虽然已经消逝,但仍能从广东粤剧博物馆中收藏的“琼花会馆”四字牌坊以及留存的高边锣、沙的、二胡、铁钹和铜铎等乐器、香炉和灯架等物品追思其当年的辉煌。从以上整理的材料可知,无论是八音锣鼓、花朝戏,还是佛山粤剧,它们成功表演乃至运作的体制保障先是班社,进而发展到会馆,八音锣鼓有八音班,花朝戏有花朝班,佛山粤剧有琼花会馆。清代岭南班社及梨园会馆的健全与繁荣是俗乐制度化的体现,标志着大众艺术在用乐意识和表演意识方面的时代追求与求实精神。

综上,明清时期岭南政治环境的相对稳定是岭南俗乐繁荣的保证。诸多品种的发生、发展直至传播总是依托舞台才得以实现,这里的舞台须从多个维度去理解,有固定的舞台,有移动的舞台,还有舞台后的舞台。固定的舞台集中在城镇,是为上层社会和市井阶层提供精神食粮的主要场所。移动的舞台则渗透到乡村,大大活跃了农村民众的精神生活。舞台后的舞台是在俗乐特别是戏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为舞台艺术提供良性运作的机制,它们是俗乐繁荣的产物,更是舞台表演的保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的江滨
秋天真好
迷人的秋景
下雪了
草丛中的发现
家乡的草地
迷人的秋天
我的家乡
秋天
家乡的龙山公园
四季风
下雪了
丰收的季节
搞笑分手信
一封分手信
女人写的分手信
写给情人的分手信
分手信怎么写
经典分手信
伤心的分手信
给情人的分手信
写给女友的分手信
史上最感人的分手信
伤感分手信
最强分手信
给男友的分手信
感人的分手信
写给老公的分手信
海市水利工程招标投标工作的现状及展望
自考本科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
对多层建筑室内消防系统的思考
浅谈混凝土的施工温度与裂缝
建筑师的再分工
大坝安全监测的内涵及扩展
建筑给水系统超压出流的实测分析
室内、空间、环境
中国大学校园研究现状述评
谈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项目教学法的运用
有关我国行政自由裁量权几点思考(1)论文
自考本科法学论文应重视论文格式
K聚合物砂浆在混凝土表面修补加固中的应用
论现代市场经济对社会信任的内在需求
美国室内设计装饰业随感
在阅读教学中使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尝试──《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片断设计
沐浴《桂花雨》──语文教学研讨与观摩活动有感
撞击心灵的一课──《桂花雨》教学案例
《桂花雨》备课思路
《桂花雨》教后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教后反思
《桂花雨》教学反思
《桂花雨》课堂实录
《桂花雨》的评课
语文,因情感而美丽──《桂花雨》教后札记
《桂花雨》课件设计说明
斯人已逝,余香袅袅──《桂花雨》教学随笔
《桂花雨》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