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湖北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1)论文

湖北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1)论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湖北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提升研究(1)论文

[摘 要] 在产业集群的区域内,企业之间共享资源,相互依赖,共同推动地区经济和行业的发展。湖北省的产业结构近年来发 展并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偏低,产业的发展偏散,规模不够大。

从形成 机理上,阐述了湖北省产业集群的三种类型及其特点,研究表明,湖北的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北 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 【论文关键词】 产业集群;区域竞争力;湖北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从早期的马歇尔到现代的管理学大师迈克·波特,都从实证和理论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同产业和相关产业在地理上的集聚大大促进了地区经济的发展,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产业集群与区域竞争力的关系也逐渐被理论界和地区政府所重视。

一、湖北省的产业结构和产业集群状况 1.湖北省的产业结构。2005年8月,国家主席胡锦涛视察湖北,提出了“使湖北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的殷切希望。

九省通衢,湖北省具有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区位优势,在中部各省中,湖北省经济综合竞争力位居前列,有着良好的商业基础和工业基础。随着湖北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定在东部地区产业向内地转移、西部地区能源资源向东部输送中发挥枢纽作用。

但是,湖北省的产业结构近年来发展并不是很理想。下表摘录了1981-2005年湖北省的地区生产总值和第

一、

二、三产业的结构。 三大产业结构能够反映经济的发展阶段,根据经验数据,人均收入水平1000美元时,发达国家的三大产业的比重为18.6%、31.4%、50%,此阶段也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战略转折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半,凸现“财富效应”。

从1990年开始,湖北省的第三产业有了长足发展,到2011年后超过了40%,但是,从总体上看,整体水平并不高,与发达国家以及国内先进的省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后工业化的标志是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领先,湖北省离后工业化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统计口径,主要表现为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偏低,产业的发展偏散,规模不够大,这也是影响湖北省区域竞争力的主要原因。

根据区域竞争力分析,1985年-2001年间,湖北的产业竞争力在全国的排位是逐渐提升的,从第22位上升到第8位,但是,从2002年开始,排位逐渐下降,从第1位下降到2011年的第15位。大力发展产业集群,推动产业规模的扩大,以此带动区域竞争力是湖北省政府需要大力引导和宏观调控的方向。

2.湖北省的产业集群状况分析。国内学者专门分析湖北省的产业集群的论述并不多,涂人猛以武汉为出发点,描述了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的现状,即武汉初步形成以武锅为中心的机械制造工业区,武船为中心的船舶制造工业区,武汉纺织工业为基础的轻纺工业区,青山石化为中心的石化工业区以及在政府引导下形成的武汉沌口汽车城,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

他指出从总体看来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规模较小,专门化程度较低,产业的关联度不强,缺少标志性产业和支柱产业。毛汉英根据产业分布状况对湖北省的产业集群进行了归类,也从武汉城市圈出发,提出从长远发展看,武汉城市圈具有区际意义的产业集群主要有:光电子通信产业集群(武汉东湖)、电子信息及家电产业集群(武汉沌口及东西湖地区)、汽车整车制造产业集群(武汉沌口)、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武汉、黄石、孝感、黄冈、潜江、天门)、钢铁及钢铁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武汉、鄂州、黄石)、金属制品产业集群(孝感、鄂州、黄石、潜江)等15个。

从形成机理上看,湖北省的产业集群的有三种类型:一种是利用自然资源自发基础上形成的产业集群,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也称为原生型产业集群,也有学者称为内生型产业集群;一种是政府行政色彩浓厚的产业集群,主要是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也称为嵌入型产业集群;一种是地区自发与政府引导相结合形成的产业集群,有点类似于衍生型产业集群。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并没有严格的界限,有的学者也将两者合并称为嵌入型或衍生型产业集群。

通常来说,开始时纯粹的由政府出土地出政策,吸引相关企业落户,随着产业集群通过发展,会逐渐向衍生型产业集群演变。 (1)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最初的形成是利用和提升地区的地理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例如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的迅猛发展得益于当地丰富的铁矿资源、木材资源和水利资源;意大利的Carrara的石制品业得益于当地丰富和高品质的大理石矿产。 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主要是县域型和小城镇的产业集群。

湖北省经济贸易委员会2005年3月23日公布的数据显示,湖北省县域已有80多个销售收入过亿元的产业集群,例如,仙桃已成为中国最大的无纺布生产基地,大冶成为全国最大的保健酒生产基地,鹤峰成为全国最大的氨基酸生产基地,通城成为国内最大的涂附磨具生产基地和第二大云母生产基地。随州市三里岗香菇产业集群是中南地区最大的香菇集散地,并且成为中国香菇出口第一镇。

蔡甸索河镇有劳保手套和五金制锅两个产业集群,生产的劳保手套和铁锅分别占全国市场的40%和汉正街市场的100%。湖北这些以自发为主形成的产业集群主要是依赖资源优势或者当地的特定劳动技能,但是,这种原始的产业集群优势往往会因为技术创新和资源的转移而弱化或者消失。

从2001年开始,全国的百强县市评比中,湖北省一届不如一届。在第一届中,湖北有仙桃、潜江、襄阳、枣阳、宜昌和天门六个县入选。

第二届中有仙桃、枣阳入选;第三届和第四届中只有仙桃入选,而且第四届评选结果显示,仙桃下滑至97位;第五届和2006年的第六届评选结果中,湖北省没有一个县市入选,而刚刚发布的2006全国小城镇综合发展水平1000强名单中,湖北省也没有一个小城镇入选。 总的来说,湖北省的原生型产业集群力量较弱,没有形成大的气候,对经济的提升作用不明显。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湖北省的嵌入型产业集群通常带有很浓重的政府导向色彩,通常是以某个大型企业为中心构建,湖北的钢铁产业和汽车产业就属于此种类型。

东风汽车公司1969年成立之初以二汽的身份选址在湖北的山城十堰,1984年在湖北襄樊基地规划总面积1.2万亩,迄今已经建设一个集整车生产、配件服务、汽车试验等配套设施完备的的汽车工业基地,都是政府力量主导。政府试图以东风汽车公司为中心,打造一个汽车整车和配件制造的嵌入型产业集群。

事实证明,这种政府导向的产业集群发展并不理想,2003年东风汽车公司出于市场的选择,还是将总部地址迁往武汉。十堰、襄樊作为中国较早发展的以汽车整车与配件制造为中心的产业集群太过于依赖总公司,竞争力不强。

东风神龙汽车公司的零部件采购不得不舍近求远,40%的零部件供应商选择在上海、江苏和浙江一带;仅有30%的零部件采购来自武汉及周边城市。调查显示,湖北省的汽车零配件的生产多数是重复的简单再生产,企业以生产低端产品为主,地区内企业相互竞争,没有形成互补优势,导致东风集团不得不向湖北省外采购。

湖北是产钢大省,拥有武钢、鄂钢、冶钢等钢材研发和生产实力雄厚的大型企业,但是钢铁产品的后加工企业薄弱,湖北所谓的钢结构产业集群都是从原来的钢铁企业剥离,依赖性过强,竞争力薄弱。湖北的钢铁企业处于“孤军奋战”状态。

纵向没有构成完整的链条,横向不能“成群”,产业发展缺乏“邻里效应”。在有限的市场环境中,钢铁生产上游企业产品还没有形成较大的规模,与现有的钢铁生产能力不配套,如矿石不够、辅助材料不够;钢铁生产与用钢产业的需求不对称,如湖北汽车产业生产能力强,但其需要的型板、型材却多产自外地。

直接导致的结果是湖北市场钢结构项目订单中约有六成被外地企业拿走。 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没有以市场机制为主导,围绕在核心企业周围的小企业习惯于依赖大企业而缺乏竞争力。

(3)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与前两种形态的产业集群相比,湖北省衍生型产业集群是发展得比较好的一种集群形态。

依托已有的自发形成的人力或者产业优势,地方政府积极引导相关企业入户,并争取相应的优惠政策,推动了该地区的产业集群的发展。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典型的衍生型产业集群,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是仅次于北京中关村的中国第二大智力密集区,拥有非常丰富的高新技术人才资源,2011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在50平方公里范围内集聚了18所高等院校,56个省部属科研院所,65个国家重点学科,10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3名两院院士,20多万名各类专业科技人员,35万在校大学生。

东湖新技术开发区的知名光电子生产企业包括长飞光纤光缆公司、烽火公司、NEC日电公司、武汉邮科院、华工激光公司、楚天激光公司、团结激光公司、NEC移动通信公司、武汉精伦电子公司等。该地区光电产业集群的形成与武汉市政府的引导是分不开的。

长飞光纤光缆公司1987年在做选址决策时,武汉市政府及时将交通等基础设施配套,并将该公司门前的路命名为长飞路。在当时,武汉市政府的意识还是比较超前的。

在传统产业中,武汉市东西湖区利用当地的交通优势和已有的物流集散地优势,积极建设武汉国际物流园,该园还在建设过程中,就吸引了美国普洛斯公司,该公司于2006年2月20日与东西湖区政府签约,合作将其打造成华中最大物流集散地,必将促进武汉物流产业集群的发展。这种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的做法是值得进一步推广的。

二、提升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和区域竞争力分析 从以上分析可知,湖北的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湖北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升。2006年10月湖北省经委出台了“关于促进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意见”,从指导制订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加强人才培训、指导产业集群推进科技进步、加强与金融部门联系与协调、支持产业集群开拓市场、加强煤电运的管理与协调、加强产业集群的监测、加强产业集群服务体系建设和加强领导共十个方面进行了阐述,非常全面,有较强的指导性,不过具体操作中,还需要结合湖北省产业集群的现状在以下几个方面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1.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

资源的有限性和可以取代性决定了原生型产业集群必须把握并且找寻新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够提升自我。湖北省是我国农业核心生产区,可以结合本地区农产品结构上的特点,大力发展现代食品制造业、水产加工业。

以德国的Soligen的刀具业为例,当电力代替了水力、在锻造上煤代替了木材、高质量的钢铁更容易获取后,Soligen的自然优势逐渐消失,但是,该地区把握住刀具制造的关键性的专业知识,借助品牌效应,终于保住了刀具制造的王牌地区称号。湖北省原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推进科技进步,让地区集群产业与时俱进,另外,还需要配合地区性品牌的强势推广。

例如京山大米、三里岗香菇采用地区性品牌,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2.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

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的提升关键在于遵循市场机制,这两种产业集群是湖北省第

二、三产业的主导力量。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湖北省有较好的产业基础,有着较好的教育资源基础,但是科研成果的转化力度不够,产业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不够,省政府需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的引导,深入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由重投入、重规模转变为重知识、重创新,由拼成本、拼有形资源转变为拼智力,开发无形资源,增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更多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新的产业集群优势,从而获得更多的新商机。

另外,地区政府需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特别是针对地区性的工业园区和科技园区,明确招商引资的方向,增强地区内产业集群的互补性和科技含量。只有以市场机制为导向,推动当地已有的产业集群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湖北省嵌入型产业集群和衍生型产业集群。

参考文献: 阿尔弗雷德·韦伯.工业区位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Coleman,J.S. Foundations of Social Theory [M]. The 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Malmberg,A. Spatial Clustering,Local Accumulation of Knowledge and Firm Competitiveness [J].Geografiska Annaler 1996,78B/2:85-97. Brown,S.L. and Eisenhardt,K.M. Product Develop-ment: Past Research,Present Findings,and Future Directions [J].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 1995,20/2:78-343. 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 孙祖荣,施萍.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生产力研究,2006,

(7). 马鸣萧,王林雪,易芳菲.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

(7). 吴翔阳.产业集群优势与“以群引外”策略[J].华东经济管理,2005,

(9). 涂人猛.武汉城市圈:产业集群发展[J].决策与信息,2005,

(8). 毛汉英.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的途径与对策[J].学习与实践,2005,

(10). [11]赵凌云.深化省情认识,提升湖北发展层次[J].湖北社会科学,2006,

(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和我的同桌
我的生日会
红领巾爱心义卖活动
北京,我想对你说
我真后悔
水的净化
骄兵必败
贝壳
看《五月·八月》有感
桂林游
神奇的防盗住宅
第一节课
家长开放日
未来的多功能书包
笔尖妹妹和笔套姐姐
简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初探
试析情景认知理论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
试析生命关怀视阈下残疾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探究
试析民办普通高校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析“90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探讨
简论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探析
试析生态主义文化观与大学外语教学
浅谈新升格地方本科院校继续坚守师范性教育的思考
试析德育内稳态理论建构及其价值
浅谈群体亚文化对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试析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困境及人文转向
试析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
浅析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论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试析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索溪峪的“野”》教学片段
《索溪峪的“野”》难段讲析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索溪峪的“野”》教学案例
《索溪峪的“野”》句段赏析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索溪峪的“野”》中心思想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索溪峪的“野”》教学案例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
《索溪峪的“野”》教学案例
《索溪峪的“野”》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