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感受探究过程 享受数学乐趣

感受探究过程 享受数学乐趣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感受探究过程 享受数学乐趣

"

时下常听到这样的声音:“教数学真累,学生真笨!”;“学习数学真没劲,苦死了!”。教师厌教,学生厌学。

真的如他们所说,数学是那么的无趣?“如果辉煌的知识文明总是给人们带来如此沉重的身心负担,那么再过千百年,人类不就要被自己创造的精神成果压的喘不过气来?”。造成如此尴尬的境地,大到国家的教育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小到各个学校的教育指导思想偏离了教书育人的目的,一味地追求升学成绩。而关键在于我们站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没有让学生感受经历学习数学的以下几个过程:

一、感受跨进数学知识门槛的过程

俗语说的好:“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这师傅把徒弟领进“门”是个关键,这“门”都没进去,如何谈“修行”?你看我们有的教师是如何把新生领进数学之门的: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要‘博学而参省乎己’,要不断积累,像积土成山、积水成渊那样,要像驽马一样锲而不舍,学会笨鸟先飞,不停地飞。要有苏秦的‘锥刺骨’、孙敬的‘头悬梁’的读书精神。要坚信孟子的格言:‘故天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别说了,就这些就把学生吓跑了。有本教师杂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在学校,老师教给那些懵懂无知的孩子知识和许许多多做人的道理,可是,孩子们的内心对爱的渴求,他们得到了吗?一个生命,需要强健的体魄,同样离不开健康的心理。身、心,正如“人”字一撇一捺,一角之缺,即会毁灭。”这句话精辟地、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育现存的某些弊端和盲点。我们不能用成人的标准或成人的经历和感受去要求孩子,教育孩子。首要的任务是培养孩子的学习数学的兴趣,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正如教育家杜威曾说:“教师的首要任务在于唤起学生理智的兴趣,激发对探究的热情。”

所以,要想在教学中以后教的轻松,把学生领进“门”这一过程是个关键,也是一门艺术。要让学生感受到:有“我已跨进了数学门槛”过程的感受和享受到其中的乐趣。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的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 感受探究知识的过程

长期以来,在升学考试指挥棒的影响下,数学教育甚至整个教育界存在过多的短期“功利色彩”。因此在数学教育的实践中,我们大多数教师授给学生的更多的是“鱼”而非“渔”;更多的是教给学生的是“果”,恰恰忘了也应该教给学生如何去“栽树”。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可以讲的滔滔不绝,津津有味;讲台下,在学生颔首的同时还有那么多的学生仍在质疑,学数学到底有什么用?课堂成为教师演练阵容的唯一战场,解题成为操起的刀戈。该让学生动手的,教师代之,美曰其名:“耽搁课堂时间”;该把数学公式、定理推导过程表演给学生看的,又美曰其名:“浪费感情,又不考”。在这里我倒想问问:“你不把知识的来源过程展现给学生;你不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和创新,那么你教什么?公式、定理、结论教材上写的比你清楚,学生可以自己看。还有必要再上黑板吗?新教材里的“探索与研究” 是让学生探索研究,还是让教师代之或是做个样子?”"

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儿童只能怀着顶礼膜拜的心情去占有,他的本分是被动的容纳和接受。当他是驯良的和服从的时候,他的职责便完成了。这种教育现象与我们提倡“与时俱进”、“和谐社会”、“创新社会”、“以人为本”的精神难道和谐吗?“知识若没有智慧烛照其中,即便再多,也只是外在的牵累;智慧若没有生命隐帅其间,那或可动人的智慧却也不过是飘忽不定的鬼火萤照。”

所以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最大限度地把时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较多的参与机会、实践机会,在操练中巩固,实践中掌握,运用中提高。《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为学生提供做数学、“玩”数学的机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体验、感受、去经历数学。学生有了兴致,就会激发求知欲,形成积极的“心向”。在教学中“教师只是起协助学习活动的助手作用,让学生在创作的活动中学习”。我们应不断创设与学生心理需要同步的情境,唤起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数学真奇妙!”,从而产生“我想玩一玩,试一试!”的心理。这样教学,除了知识的传递,更多了一份情感的交流,一次思维的碰撞,使学生萌发出一种数学真有趣,我要“玩”好数学的愿望,从而更加乐意去学习数学,在数学世界里自由翱翔,享受数学世界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

三、感受数学美的过程

我们知道,数学是研究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学关系的学科,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严谨性。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十分注重数学的科学性,这似乎无可厚非,甚至引以为豪。但数学不能离开大众与实际生活。过于强调数学的理论性和抽象性,必然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对数学的兴趣,甚至给学生“高处不胜寒”的恐惧感和神秘感。因此在数学教育中应根据学生情况,在注重“科学性”的同时,恰到好处地渗透一些“数学美”的元素等方面的性质十分有好处。

大数学家克莱因认为:“数学是人类最高的智力成就,也是人类心灵最独特的创作。音乐能激发或抚慰情怀,绘画使人赏心悦目,诗歌能动人心弦,哲学使人获得智慧,科学可改善物质生活,但数学能给予以上的一切”。数学教学的目的之一,应当引导学生去发现、享受甚至创造数学中一切美的东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美无处不在,只是在于发现”。美既存在于自然,如朝霞落日,青山绿水,彩虹飞瀑,令人赏心悦目;也产生于科学家刻意的创造。科学家渴望从纷繁杂呈变化漠测的现象中发掘、提炼、抽象出简洁、整齐、对称、有序的规律来,这就是美。他们的故事本身也是一种美—一种历史的人文精神之美。我们要让学生去感受,感受公式a²+b²=c²表达了直角三角形三边长关系的简洁和对称之美;感受数学图象的圆滑和对称曲线之美;感受中国古代数学成就之美;感受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的形式美与数学史上曾经历的三次方程求根公式的是是非非;感受圆周率的精确之美与祖冲之及他的儿子的故事;感受黄金分割;感受……感受数学带给我们的乐趣和美的享受。

最后,让我们站在教育战线上的教育工作者一起感受培养人的过程所带给我们的酸甜苦辣。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也是快乐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拔苗助长。我们必须遵循着人的身心成长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着人的认知规律;坚持人才持续发展观。培养孩子要如涓涓溪流,流入孩子的经脉,滋润孩子心田;要象老农一样春天播种、浇水、施肥,才能迎来秋天沉甸甸的喜悦。只要我们爱岗敬业,时时在意,处处留心,我相信数学教育的明天会更精彩!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粗心的丁丁
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
第一次游泳
农家乐趣
我家的星期天
《数星星的孩子》读后感
流浪的小猫
街板
迎奥运
喜迎奥运爱我漳州
《吃蓟的驴》读后感
菊展
象棋迷爷爷
我是‘电视迷’
奥运赛事观后感
从群体性侵权透视知识产权文化意识的培植(1)论文
寻找心灵的慰藉
电视剧《兄弟门》的末世情怀
论古典名著的著作权保护(1)论文
变性人婚姻家庭权利研究(1)论文
民主制度的言论限制(上)
论演员在“假定空间”中表演的真实感与信念感重要性
感受动画片《白雪公主》的美
我国公务员制度问题浅析
中国电视剧产业类型化运作
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政党制度
分析电视相亲“门槛低”!潜逃杀人犯竟成应征男嘉宾
电影《蓝色情人节》叙事结构浅析
家族剧“宅门逆子”形象价值探究
政治体制改革与十六大的主题选择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二
《画》教学设计之三
《要下雨了》朗读指导及练习设计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一
《画》教学设计之五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及反思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之一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三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二
《画》教学设计之四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八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之二
《小小的船》教学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