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发现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发现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08-20

“发现交流”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倡导的发现学习,是以培养探究性思维的方法为目标,以基本教材为内容,使学生通过再发现的步骤来进行学习。它在要求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强调培养学生从事学习和研究的态度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布鲁纳认为:“向学生提示学科的基本结构”“是可以引导学生形式发现的力量。”

根据布鲁纳“发现交流”的理论,结合小学语文教学的特点,我在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

“发现交流”就是要求学生用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通过课前和课内的自习,发现课文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通过交流接受新的语文知识和发展学习语文的能力,完成语文学习任务。

学生学习语文与学习其他学科的一个明显的区别,就是学生不是从零开始,不是完全从不知道开始。因为,一方面语文课文都是通过语言文字的规范组合来表达一定的内容,都同样渗透着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的知识;课文与课文之间有着相当多的可以迁移的知识。另一方面,学生从日常生活中,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中已经对许多事物有一定的认识,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就为要求学生在语文学习上进行发现交流提供了可能。再加上学生的年龄特点,“发现交流”的热情比较高,这就更为在语文课的教学中实施“发现交流”制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如学习《草地夜行》一文时,一学生说,老红军陷入泥潭时对“我”讲的话:“快离开我!我掉进泥潭里了!”这是前果后因的句子。“我掉进泥潭里了!”是“快离开我!”的原因。因此也可写成:“我掉进泥潭里了,快离开我!”而课文中,老红军先是要“我”快离开,再告诉“我”他掉进泥潭了。这就充分反映了老红军在生死关头,首先想到的是别人。

这一番发言,显示了一个高年级学生在掌握了围绕课文中心思想领悟语言文字的阅读方法后,表现出的“发现交流”的能力。

“发现交流”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强调学生的学习能力。显然这是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的。

怎样使学生具有“发现交流”的能力呢?

一、重视学法指导,使学生掌握“发现交流”的本领

指导小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应从小学生思维发展的实际出发。因为他们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思维向一般形象思维和初步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这就是说,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具体的形象的知识,所以对小学生的学法指导,不是进行抽象的讲解,而是应结合具体内容的学习逐步进行渗透。

为了指导学生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首先要指导学生理解词、句。对此,我不是要求学生去背解释,而是要求学生找出有关的句子和段落,联系上下文,知道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即使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了词、句的本义后,我也总是再要求学生联系课文来理解这些词句在课文中的意思。然后,启发学生通过想象体会词句所描写的意境,通过与同类同语的比较,体会这些课文运用语言文字的精妙之处。这样久而久之,学生就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如学习《井》一文时,课文中“啊,这些星星,离得多远!多远!这井水,它有多深?多深?”一学生通过阅读发现了“多远!多远!”后面用感叹号,而“多深?多深?”后面用问号,议论道:前一句是感叹号,句中的“多”是“多么”的意思;后一句是疑问句,句中的“多”是“多少”的意思。前一句感叹星星离我们很远,后一句在猜测这井水到底有多深。问题是“发现”的前提,他首先发现了标点符号运用的不同,通过思索,运用已掌握的有关语文知识和语文学习能力,继而发现和理解了“多”在不同句型中的不同含义,进而达到对句意的颇有深度的理解。这样学习,就有了“交流”的内容。因此,我常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时,想一想与学过的课文在表述方法上有哪些不一致的地方,想一想新课在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内容上有哪些特别的地方,并对此提出问题,以此来培养学生提问和解答问题的能力。

二、创造机会,锻炼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

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它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生初步感知了一种学习方法,并不等于就已经掌握了这种学习方法,就会在实践中运用这种方法,当然更谈不上熟练地运用。所以,为了提高学生“发现交流”的能力,我在教学的全过程——从课文的导入、审题,到初步感知课文,到分析理解课文,到小结归纳,都创造机会,让学生来进行发现交流。至于教师的主导作用,则是在学生想讲而讲不清,想挖而挖不深,想结而结不了的时候才加以点拨,加以启发引导。

教学《南泥湾开荒》一文,学生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反映战士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都由学生自己发现交流: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题目中的关键词‘开荒’。我查了字典,‘开荒’的意思是把荒地开辟成可种植的土地”“‘南泥湾’起限制作用,限制了开荒的地点。告诉我们课文写的是在南泥湾这个地方开荒的事情。”“从课题看,这是篇写事的文章,一般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写的。”

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是按这一顺序写的吗?少顷,交流继续,“我认为是按这一顺序写:课文第

一、二小节写开荒的起因,最后一小节写开荒的结果,其他是写开荒经过。”我点拨:经过有两层意思,开荒准备和开荒经过,因此课文也可分4段,这样分更能突出文章重点。段落划分好,朗读课文后,学生进入初步领悟中心思想的过程,交流道:“这篇课文是赞美三五九旅战士的。”“赞美他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精神。”我再点拨:请从选材角度看,课文是怎样表现战士们不怕苦、不怕困难的艰苦奋斗的精神的?除此之外,文章还赞扬了战士们什么精神?学生有所启发后边阅读,边从选材角度(一天劳动过程,典型材料——挖荆棘狼牙刺……)紧扣课文内容,阐述了对表达中心思想的作用。我只是对什么是乐观主义精神?课文为什么3次使用“在开荒热潮中”?这些学生确有困难的问题,我才加以重点启发讲读。先让学生找到课文对“艰苦奋斗”和战士“憧憬美好未来”的描写,从而帮助他们悟出“革命乐观主义”的含义。

三、确切地评价学生,激发学生“发现交流”的兴趣

要在课堂内实施“发现交流”,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主动求知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兴趣。为此,我十分重视正确评价学生“发现交流”的积极性,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常常是发自肺腑地赞一声:“你讲得真精彩。”“你真会动脑筋,想得比老师还深。”“你能紧扣中心,理解得很有层次。”……对一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我更注意给予真心实意的评价,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是充满希望的:“你今天讲得真好,说明你有能力学好语文。”“你的发言令人对你刮目相看了,进步真快。”……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我在评价学生时注意紧紧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让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的无限乐趣和魅力。

学生参与发现交流的欲望好似火焰,而教师的期望和确切的评价如同柴、油。我班不少学生在课堂上都想着要“露一手”。如《一个苹果》一文中有这么一句:“我刚想命令大家认真地把苹果吃了,忽然觉得防炮洞里格外沉静。”一学生说:“沉静”是很静很静的意思,“沉”表达了“静”的程度。我觉得这是“无声胜有声”,是因为战士们都被这阶级友爱的场面感动了,这种感情是无法用语言表达的……学生精彩的发言,使我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从心底发出对他的赞赏。

四、重视课外阅读,拓宽“发现交流”的知识面

语言文字产生于生活、生产,运用于生活、生产。如果教师只是把眼光停留在几十平方米的教室,只是停留在一学期教二十几篇课文,要想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是很困难的。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质量水平很大一方面取决于课外的学习、生活。因此,我十分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把学生的眼光引向浩瀚无垠的社会,引向课外读物。经常表扬一些课外阅读好的学生,介绍一些报刊杂志上的好文章。丰富的课外阅读,提高了学生课内发现交流的水平。

课堂教学的改革,首先是备课的改革。为了适应学生的发现交流,我备课时首先做到目标明确。不仅是每一课的目标明确,而且整个单元,整册教材,整个年级乃至整个中,高年级的语文教学目标都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就使我能把每一课的教学放到语文教学的整体中进行考虑,知道每个知识点在整体中的地位。

其次是在整体指导下认真钻研每一课教材,钻研教材运用语言文字和表达思想内容的规范和技巧。“心有灵犀一点通。”只有教师对此有一定的“发现”,才能对学生的“发现”产生共鸣,才能进行点拨和诱导。如教学《一个苹果》,课文中有一处对防炮洞内“沉静”的气氛作了描写,因为我在研究课文时也认为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所以当学生“交流”到这一点时,我能立即给以呼应,再其次是在备课时既要考虑教师的活动,也要考虑学生的活动。而教师的活动是为指导、引导学生的活动服务的。如在理解课文时,学生的活动是通过圈点词句来体会课文用词造句的规范和技巧,进行交流。教师的活动则是指导学生抓住重点,领悟中心,提供思考方向。如《南泥湾开荒》一文,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我要求学生注意圈点艰苦环境和战士们憧憬美好未来的词语。并要求学生读一读,想一想,结果学生在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时就不感到困难了。

最后就是在备课时心中要有学生,要对学生的知识基储思维能力有清楚的认识。

每当考虑一个教学环节时,总要想一想:学生有困难吗?如有,就要设计帮助学生攀援的坡度;学生能掌握吗?不能掌握,以后还会教到的,就留一个“埋伏”,待以后再解决;学生已经懂了吗?懂了,就不要搞形式主义,浪费课堂中珍贵的教学时间。尽管老师在备课时作了认真的考虑,但必定还会有没考虑到的,这就需要老师尊重学生的发现交流。对学生发现交流得好的要热情赞扬,对“发现交流”得不够好的要热情鼓励,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由于我在课堂教学中,实施了“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日渐浓厚,在我任教的班级中都有相当一部分的学生喜欢学语文。学生家长反映,孩子掌握了语文学习的方法,自学能力明显提高了。

教学方法的改革,关键是教育观念的转变。要实施“发现交流”的教学方法,教师一定要充分信任学生,相信孩子的学习潜力。教师要从应试教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着眼于学生的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着眼于学生的思维发展。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月球奇遇
我熟悉的一个人
好心人
我家的小院
性格转变
时光“倒流”
扔.仁.忍.韧
友之乐
平凡的美
机器保姆
橘园四季
外星人来我家
五〈2〉班学生读书调查报告
书——我的好伙伴
文具大争论
浅析独立学院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浅谈把就业指导工作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过程
谈论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的作用
大学生忧患意识教育探讨
试论高等教育全程就业指导工作的实践性思考
试论加强大学生忧患教育
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新时期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几点思考
专业教师参与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途径
浅论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现状与就业指导模式的创新
国外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对我们的启示
关于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四步曲”
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浅析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浅谈高校贫困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探讨
《春雨的色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
《春雨的色彩》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