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以情入境,以问导思——我所认为的好语文课

以情入境,以问导思——我所认为的好语文课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2-13

以情入境,以问导思——我所认为的好语文课

" 当前,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积极推进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一堂好课的标准是什么呢?我个人认为,好的语文课应当体现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应当致力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体现学生地位,应当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新课标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即强调语文学习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创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尊重,以一定的参与度为标准,就广度而言,要看是不是绝大多数(或所有)的学生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就深度而言,要看学生是被动、应付地学习还是积极主动地学习,要看理解程度、学习质量是否得到提升。但这种主体地位的尊重,不是片面地强调学生的课堂地位,把课堂上的一切都交给学生,甚至断言:以讲为主的课绝对不是好课。其实,“讲”本身没什么错,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绝不能不分具体情况将所有的“讲”与“满堂灌”混为一谈。所以,我认为教师根据不同的文章,采取不同的教法,只要让学生有所得,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在“做”中学,根据不同课型和学生的特点及认知规律,构建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多样的课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多样的交流与合作,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这样的课就是好课。当然,一堂好课首先要创设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让学生于潜移默化中能力得到发展。

第一, 创设情境,给学生思想情感的共鸣。

课堂气氛、学生情绪、教师感染力三者的和谐统一,是教学手段实施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多年来我倡导“情境教学法”,营造了学生乐学、爱学、温馨愉快的课堂气氛,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学生接受信息的阀门,积极的情感是学生认识活动的“能源”和“发动机”。因此,教师要注重自身的情感影响,以情引情;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以情导情。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感情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信,可亲,可爱,从而产生一种满意,喜爱的情感。

“入境动情”是教师送给学生的第一束鲜花,视为教学“定调”,能一下子抓住学生,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欲望。我在上《我与地坛》的第一节时,先读了报上的几条消息:“天津一个16岁的花季少女和母亲拌了几句嘴,一时想不开,吞服60多片晕车药自杀。广州一个9岁男孩儿,午后玩玩具,妈妈批评几句,竟上吊自杀。上海一个16岁少年,和母亲发生争执,一气之下从6楼跳了下去。”然后组织学生学习这一节内容。学生在这一节课上,对“珍爱生命”有了更形象的认识,对课文的思想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在上第二节时,针对学生对老师有强烈好奇心的特点,先给学生讲了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讲父母对自己的呵护、理解与支持,然后再要求学生也讲他们与父母的故事,讲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学生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发言踊跃,有的甚至含着眼泪讲述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故事。在此基础上,我再组织学生学习《我与地坛》。这样,师生就在一种人文情怀中一起自然地学习课文的语言,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从而达到教师、学生、课文的和谐统一。这里没有枯燥的知识传授,没有苍白的架空分析,学生这时已不再是单纯地学习语言文字知识,而是把自己的人生体验和情感与课文交融在一起,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审美的教育,受到人文情怀的熏陶,切实体现了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学生置身于教师创设的这种特定的情境中,进入文章的情感世界,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种情感的共鸣,又转化为学生自觉审美的“催化剂”,使学生产生新的审美追求,主动去寻美访胜,采撷珠宝,从而深潜到文章所构筑的内部世界,领悟文章所营造的美学意境。

第二, 设置主问,给学生充分思维的空间。

主问题是教学中有质量的立意高远的课堂教学问题。这一问题设计的着眼点之一是整体

阅读,深化理解。往往体现了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特点,在教学中具有一问能抵许多问的艺术效果。

这里所说的整体阅读,不是指让学生读课文并大致知道课文写了什么内容,而是让学生

围绕着一个或者几个“话题”对课文进行深入的分析、理解。这就要求给学生一个“抓手”,让学生在这个“抓手”的导引下得到真正深刻的阅读体会。在这方面,“主问题”可以说有着绝对的优势。比如,《祝福》教学主问题: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是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请同学们研读课文,证明这种看法。“祥林嫂——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是一条多么生动多么富有吸引力的阅读线索,同学们怀着极大的兴趣反复认真地咀嚼课文,理解词句,梳理脉络,终于在老师的指导下,找到了祥林嫂悲惨命运的发展过程:①丽春之日,丈夫夭折——她是在春天没有丈夫的;②孟春之日,被迫再嫁——她是在新年才过时被婆婆抓走的;③暮春之日,痛失爱子——“春天快完了,村上倒反来了狼”;④迎春之日,一命归天——消逝在祝福的鞭炮声中。大家理解到,冷酷的社会没有给祥林嫂以温暖的春天;作者突出祥林嫂没有春天的悲剧,其中蕴含了一定的象征意义,从而更加深刻地剖析了封建社会的反动本质。

于是,“没有春天的女人”这条“线”,“串”起了人物、情节、内容、形式、语言等等课文内容的“珠”,也“串”起了整个阅读教学的过程。又如,《荷塘月色》这篇优美的散文可以从作者行踪、作者感情变化、作者对景物的描写这三种角度分层划段吗?还有没有另外的分层划段的角度呢?《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有人说,这一课中的情感张力,紧紧依托在课文的句式表达之上,你能证明或否定这一说法吗?

很明显,要探究或者回答上述问题,就得研读全文。像这样能够牵动对全篇文章阅读或

牵动文章主体部分阅读的问题或者说提问,既使语文教学的重点、难点,教学目标得以明确,又充分发展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使教学过程显得“形散而神不散”。

第三, 课堂上有学生“问”的声音。

要提高教学实效,首先必须发展学生,只有发展学生的积极参与能力,才有真正意义上

的课堂实效。创新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打开一切科学的钥匙毫无疑问的是“问号”,大多数伟大的发现都应该归功于问“为什么”,而一切伟大的智慧都在于逢事能问出个“为什么”。语文课上有时我们太习惯学生回答老师设计的问题,而学生却很少能去主动地询问并提出自己的问题。我们说,能积极主动地回答上老师的问题,固然是高明的学生,但能创建性地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更是语文素养的综合表现。而且,只有教材认真读了,文本仔细分析了,内容深入思考了,才能提出比较有意义的问题。我们说,提不出问题的学生是没有思考的学生和没有学习实效的学生,实际上我们是以鼓励提问题的方式,来带动对课文的深入探讨来增强课堂效果。而且,有时学生的奇思妙想也总能在另一层面、另一角度启发老师。比如学生提出来:为什么不是“不尽长江滚滚去”为什么不是“渌水荡漾猿啼清”。充分体现了学生敢于质疑,善于质疑的自主式学习的优秀品质。另外,在教《烛之武退秦师》一课时,有一个学生就提出来了“弱小的郑国为什么连续两次击败强大的秦国的进击,保存了实力?”的问题,而且他能够从战略上、从军事上、从外交关系上进行对比分析,使老师刮目相看。我们不知道每节课上,学生会“冒”出什么经典的思想来,想到什么“异”样的地方去,我们的学生就是这么可爱,就是这么富有创见。我们教师要尽其所能的为他们构建一个展示才情的平台。

语文课上,把问的权力给学生,让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使老师的教学更有的放矢,可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探究,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有思想的砥砺与碰撞,有情感的体悟与交流,有美感的激发与生成,学生有想要表现的欲望和空间。

第四, 课堂里有学生研究的声音。

能提出问题固然重要,能科学、合理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更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才能。

我们说,能解决问题的课堂必然是一个思维高度运转的课堂,必然是效率倍出的课堂。作为老师,我们不满足于知识的传授,而是致力于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第三册第二单元诗歌教学为例。在这一单元的的教学中,我们先把诗歌鉴赏的表达方式、修辞、表现手法以教学案例的形式给学生展示出来。然后再给学生讲解、分析,总结一定的规律,给出一些鉴赏的方法。比如,诗词鉴赏要注意考查的四个角度:一是思想内容的赏析,二是具体形象的分析,三是表现手法的理析,四是语言特点的评析。这样,学生带着内容开始学习,之后,我们再举具体的诗篇来解读具体的问题。如,什么是直抒胸臆,什么是间接抒情,什么是融情于景,什么是借景抒情,什么是以景显情,什么是托物言志,让学生从理论高度上认识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有了方法,学生以方法为武器去解决问题。然后,我们布置学生自行鉴赏诗六首、词七首。并且要求学生以出题人的高度,自我命题,自我解决问题。有的学生问老师“错了怎么办”,我回答“错了再做,直到熟能生巧”。以此,我们既巩固了前一阶段对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我们在进行鉴赏方法例析的时候,虽然用了三节课,六首诗又用了三节课,但对于一般的山水诗、写景诗,学生则均已能进行初步的鉴赏。因此,我认为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是高的,效果是好的。

我们知道,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形成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

需要呵护,需要正确引导,尤其需要帮助,需要学法指导。而我们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如果能从发展学生的角度,为学生营造一个能引发思考,会思考的外部环境,并为其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点切实的帮助,学生那一点潜在的能力将得到初步形成。课堂实效也一定会大大提高。

当然,一堂好课,还是让学生有所积累,有所收获,有所发展的课。好的语文课应当让学生受益,它不仅仅局限于教给学生某种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篇篇凝聚着作者灵感、激情和思想的文字,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的情感、情趣和情操,影响着他们对世界的感觉、思考及表达方式,并最终积淀为他们的精神世界中最深层,最基本的东西——价值观和人生观。因此一堂好的语文课最终应体现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纬目标的有机整合。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她……
马虎 马虎=我
老爸的功夫
爱,是不会让你辛苦
打针
使我敬佩的清洁工
这就是我
这就是我
母亲节
难忘的小学生活
睡觉淘气
·妈妈的爱·
“暴力”外婆
一次最快乐的旅游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经济论文人民币升值对罪国经济利弊的剖析
关于新疆农产品品牌化策略分析介绍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增长的源泉和前景
凡客诚品研究B2C最新营销模式试析
我国食品冷链的发展思路讨论
关于国内外体育旅游研究综述分析
关于企业博客营销价值分析和策略探讨分析
中国经济论文关于当前中国经济问题的思考
中国经济论文论当前中国经济发展
关于中国政府绩效评估主体的现状分析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中国经济论文中国宏观经济发展分析
中国经济论文2013中国经济学年会论文选题
中国经济论文扩大内需是中国当前经济发展的出路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案学案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
《地震中的父与子》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