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对新时期高校群众体育的几点思考

对新时期高校群众体育的几点思考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对新时期高校群众体育的几点思考

"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的群众体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在这个重要时刻,要进一步搞好群众体育工作,关键在于广大高校体育工作者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

关键词:高校 群众体育 转变观念 创新

发展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是我国体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党和国家发展体育事业的一贯方针。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自1995年6月国务院颁布实施《全国健身计划纲要》以后,我国高校群众体育进入了一个全体参与、蓬勃发展的新阶段,学校群众体育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在这种大趋势的作用下,高校体育,其价值将获得高度的评价,因为它最临近社会,它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过程中将起到为全民健身培养参与者,组织者和指导者的重要作用;又更因为它最直接、最系统地关系到“人”的身体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同时也从体育文化的角度影响着社会的文明和进步,影响着现代化人才素质的构成,影响着全民健身战略目标的实现。当前,我国正在进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全民小康和部分地区的现代化已成为本世纪乃至跨世纪的战略任务。显然,小康水平不仅表现为经济收入,更重要是看社会服务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促进国民体质的提高、改善人民生活方式已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内容。这一方面给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和有利条件;另一方面也给我国群众体育工作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高等学府也不例外,因此如何改变长期以来高校群众体育传统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以适应新的形势和广大师生对群众体育工作的要求,已成为摆在高校体育工作者面前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这当然需要我们高校体育工作者做长期而又艰苦的努力,但在现阶段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关键的问题是要转变观念,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开创高校群众体育的新局面。

1、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决定了高校群众体育工作要适应这种变化而转变观念。

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国家宏观领导,社会多方支持,全民共同参与的体育健身计划,是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相配套的社会系统工程和跨世纪的体育发展战略规划,是在总结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在深化体育改革的实践中提出来的一项提高中华民族整体素质的重大举措。在高校深入广泛地宣传和认真贯彻全民健身计划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间内高校群众体育的中心工作。群众体育向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在新形势下对体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广大师生的体质和健康服务,已成为新时期高校群众体育工作的一个显著特点。这使我们传统的群众体育工作增添了新的内容,群众体育工作面临着面更广、量更大、要求更高的新情况。而我国各高校的体育教师又没有明显增加,经费仅有适度增长,如果还按过去传统的工作方法来搞群众体育工作,显然难以适应群众体育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因此,转变观念改进方法是新形式下搞好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条件。

2、转变观念,加大高校群众体育工作改革力度

2.1 要改变高校群众体育长期由体育职能部门大包大揽、具体操办的倾向,充分调动和发挥学校各部门的积极性,使我们的工作由办群众体育为主向管群众体育为主的方面转变。

长期以来,高校的群众体育工作一直由体育教师大包大揽。大到宏观的规划、计划的制订,小到具体比赛和活动的组织乃至裁判工作,都是由体育教师具体操作。在特定的计划经济条件下,依靠学校的体育拨款,给多少钱办多少事,从而产生“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工作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意识,严重制约了高校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面对新时期面广、量大、要求高的高校群众体育工作,这种工作方法显然不能适应新时期高校群众体育工作的要求,必须从根本上加以转变。大量的事实已经证明,高校群众体育工作如果不主动地适应由办群众体育为主向管群众体育为主转变,充分发挥学校各部门,如校工会、学生会、校团委、各院、系、所、处、有关社团、协会、俱乐部等组织的积极性,高校群众体育工作就不可能卓有成效,体育教师就不能从繁忙的赛事中摆脱出来,充分发挥其领导、监督、协调、指导、服务的职能。

2.2 要改变“工作靠学校,用钱靠拨款”的传统观念,努力向培养体育消费和师生自我健身小额投资的方向转变。

制约学校群众体育工作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就是经费,长期以来,高校群众体育工作严重地存在着“工作靠学校,用钱靠拨款”的现象,体育还没有真正实现社会化的目标。面对面广、量大、要求高的师生健身活动,仅仅依靠学校的投入显然不能适应其需要。这就要求我们群众体育工作要积极引导师生体育消费,引导师生为自身的健康小额投资,也就是花钱买健康。这是一个及其重要的观念转变。我们还应面向社会,培养和开拓体育市场,多形式、多渠道地筹措群众体育经费,如向企业或公司拿些赞助,开展一些以赞助单位命名的杯赛或大奖赛努力形成活动依托社会,健身依靠个人,建设依靠国家的新局面。

3、勇于创新,开创高校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

勇于创新是新时期高校群众体育工作的必然要求,邓小平同志说过: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事业。新时期的高校群众体育工作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新任务就必须要积极探索。敢闻敢冒。如果我们仍旧沿着工作的惯性,用老办法,老路为解决新问题,就难以走出新路,干出事业。因此,勇于创新是推动高校群众体育工作发展的一个重要方法。笔者认为当前高校群众体育工作的创新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探索新体制和新机制

建立和完善一套与新时期高校群众体育工作相适应的新体制和新机制是搞好群众体育,特别是由办群众体育向管群众体育转变的重要条件,这就需要我们在建立与完善体制机制上认真研究、积极探索,笔者认为,这个新的体制和机制应该包括:一是部门负责体制,建立哪个部门群众体育工作由那个部门分管的行政管理体制;二是群众体育骨干培训体制,在师生中选拨培养一批群众体育骨干,增强其紧迫感和责任感;三是群众体育经费筹措体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四是层次管理机制,建立层层负责的管理模式和层层评估的检查机制;五是高校群体与竞技体育衔接体制,进一步现顷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的相互制约、相互发展的关系,增强群众体育工作培养人才的意识,为竞技体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2 开发和推广全民健身新项目

举行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是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灵魂。当前我们全民健身工作中严重存在着单纯用竞技体育项目代替群众体育项目的倾向,当然,全民健身、群众体育中可以适当地开展一些与竞技体育有关的运动项目,但更重要、更经常开展的应该是那些群众更喜闻乐见的,突出健身实效,简便易行、生动活泼的健身项目,开创群众体育工作新局面就要更广泛研究和开发健身项目,使高校群众体育工作逐步走向多样化、系列化、科学化。健身在于运动,项目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才能达到增强人民体质的根本目的;在此基础上各高校还可根据本校的特点,开展一些有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今年我校的群体方针是:重在参与、形成规模、突出特点、保持传统。

3.3 积累新经验

用经验来推动工作是很重要的工作方法,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全民健身计划是一项跨世纪的宏伟工程,在实施这项工程中,全国各地的高校都在不断研究,积极探索新的路子和方法,积累了许多新经验。在尊重、保持和发展自己个性特色的前提下,应不断开辟多种形式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贡献的新路。使各学校从中吸取优点和精华,许多先进的群体思想、内容、方法、形式、手段都是从这里获取或加工而成的,这些有益的经验是我们做好工作、指导工作的宝贵财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新时期高校群众体育工作之中,积累新的经验是工作卓有成效的关键,我国全民健身计划目前正在逐步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和系统工程,在这项伟大事业中,高校群众体育工作担负着重要的使命,因此,只有转变观念,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不断适应新时期高校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和广大师生日益增强的健身要求,切实做好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工作,为体育工作造福人民,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左新荣 全民健身教育与高校体育《体育与科学》1977(4)

2、《面向21世纪体育改革与发展研究》张子沙主编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老师
爸爸真辛苦
我的家
造诣非凡
那一夜,我很凉快
开心果
我发现我长大了
我家的淘气鬼
妈妈哭了
爷爷,您回来吧!
妈妈,我想对您说
母爱深深
我的表妹
感恩父母
叶战
关于中外社会成人教育培训机构经营模式比较及启示
浅谈新课改下语文课人文精神内化研究的方法与途径
关于高职院校仪器设备维护保养与维修管理
关于远程教育网络学习生态缺失探析
试论大学音乐教师素质的提高
关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有效性教学策略研究
探讨管理学课程实验教学中的职场化模式构建
浅谈高校生物化学课程多媒体辅助教学的研究与探索
浅谈自组织理论在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中的应用
关于应试教育冲击下的高校美术教育现状
试论中小学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方法
关于高校计算机基础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探究
试论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我国民办高校筹资问题研究
关于构建高等学校辅导员继续教育体系的探讨
试论高校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小松鼠找花生果》教学
《司马光》教学设计6
《司马光》教学设计7
《风娃娃》教学设计
《比尾巴(第一课时)》教学
失物招领(二)
《两只鸟蛋》
《司马光》教学设计5
《习作二我的自画像》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一)
《小小的船(第一课时)》教学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2
美丽的小路(二)
美丽的小路(一)
《司马光》教学设计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