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过渡期”儿童的绘画辅导

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过渡期”儿童的绘画辅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过渡期”儿童的绘画辅导

" 内容摘要:21世纪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首先是创造,应重视发展个性,发展自我意识,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全面地、主动地、生动活泼地得到发展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绘画是儿童最喜欢的表现形式之一,应该是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最能够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如何在课堂中体现素质教育,怎样培养创造性人才,本文旨在用无意识绘画辅导“过渡期”儿童的绘画,把不可预见的事物加以塑造,把抽象的转化为一定内涵的具体形象,在教学中,不仅让学生学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这符合儿童的心理特征,也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无法代替的。当然,这仅仅是一种尝试。

关键词:无意识绘画 乱画 联想 抽象绘画 联想 培养个性 如何辅导这一阶段的儿童,让他们依然保持绘画的兴趣?如何使绘画训练同培养创造性思维相结合?怎样才能 使儿童顺利过渡到“少年期”绘画?我在教学思想和方法上进行了认真的实践和探索,采用了无意识绘画创作这一教学方法,使他们从写实的痛苦中解脱出来,在随心所欲、不知不觉中进入一个全新的艺术创作状态当中,最终达到乐之——好之——知之的学习境界。

一、乱画——让学生进入自由的联想空间

法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儿童一旦接受正规训练,便显得过分拘谨,面对白纸不知如何下手。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应该开阔思路,增强自信心,让学生勇于创新,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材料和方法。在课堂上,我先营造一种轻松的教学气氛,让他们随心所欲地使用画纸,可以折叠甚至揉皱它,然后我告诉学生,这节课我们来随便画,乱画,同学们听到这番话都露出惊喜的笑容,但在纸上画时,依然是小心翼翼的起稿。我给他们出一个课题:无意识绘画,并提示他们,你可以在画纸上随意勾画一些线条或符号,不要考虑你画的是什么,要表达什么样的意识,只要随着你意识的流动移动画笔就行了。由于人的差异,性格气质的差异,每张画面会出现各不相同的图形,我加以启发引导,让学生们依着主要图形展开联想,并不断的添加画面,使画面充实完整。有的学生用点、线、面组构出各种象征性符号般的形状,这些形状在画面上自由自在地延伸变化,又出乎意料地碰撞在一起,激荡出某种不可思议、不可言状的震撼力。有些形象非常可爱,游动的鱼,怪物的面孔,红色的气球……,就象艺术家的作品,展示了儿童的奇思妙想,由此可见,儿童的想象力是多么的丰富!他们能将生活用绘画创造出来,又用绘画来表现生活。这种表现,是学生“下意识”的表现,正是他们个人真情的流露,它与“偶然性”是等同的,练习时,只有任意挥笔,才能形成不可把握的偶然结果——造型、肌理及构图。

二、色彩——贴近学生的感性体验

在色彩训练课上为了培养儿童良好的色彩感觉和运用色彩的能力,我侧重于用感情体验来引发儿童的思维。首先我让他们欣赏两幅西欧的现代绘画作品,一幅是西班牙画家米罗的作品《红太阳吞噬蜘蛛》,还有一副是西方现代绘画之父康定斯基的作品《构图4号》,这两幅作品画面色彩对比强烈,内容有小人、眼睛、太阳、城堡、飞鸟……这些都是画家创造的符号。学生看了这些画,一开始简直不相信这是大师的作品,画面只有简单的线条和色块,色块还涂在轮廓线外,与轮廓不相一致。有的学生说:“就这么简单啊,我也会画”;有的同学说:“这样能画出好画吗”?一种是带着惊异、好奇,一种是带着自信、探索的心情,这样,良好的绘画创作开端就形成了,我让学生像大师那样去画,用色彩涂抹发泄他们的表现意欲。我告诉他们,用大号油画笔蘸上浓的颜色画到纸上,一种色,一种色地涂上去,直到整个画纸涂满颜色。然后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画面,凭想象看画面有什么图形,这些图形象什么,根据出现及想象的形状,用黑色勾画。在学生作画的过程中,我播放音乐,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声中,轻松进入作画状态。完全不用担心学生会画出相同的作品,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心理状态都是一个独立的运动着的审美心理世界。学生会自觉的凭借自己获得的知识和内在的心理意识去运作画面,并使之达到自己理想中的状态。即使他们的大脑中都同时记录了某位大师的作品的形式信息,但经过个人情感的过滤或筛选之后,也会呈现出异样之貌。学生作品完成以后,我将作品布置在教室的四周,让同学们自己欣赏。学生们惊叹的说“我看到了飞舞跳跃的形状和饱满绚丽的色彩,这简直太美了”,“我好象看到了狂欢的场面,听到了无数个声音在歌唱”。在同学们眼中绘画大师不再神秘,他走进学生们的生活。从学生作品可以看出儿童心中丰富的世界,他们开始“想到”自己,真正“发现”了自己,表现出对人的精神世界和个性品质发生兴趣。他们的想象力是如此惊人,又是如此充满个性。这些含有个性的色彩,一旦被使用在作品中,对于激活学生潜在而微妙的情感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三、内化——综合性的艺术创造行为

为了更好地保持和增强“过渡期”孩子们的绘画兴趣,除了在注重学生们的创造力、个性发挥的培养外,我还让他们尝试不同材料、颜色和工具的运用,体验艺术的趣味性、多元性和综合性。课前我要求每个学生带一种不同的材料和工具来完成一件作品,有的学生拿来石头、树叶、纽扣,有的带来的是毛线、布头、挂历等,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一些不起眼的小东西,但是在同学们的创作中却能发挥得多姿多采。我将一袋袋,一瓶瓶废弃物悬挂成一件件装饰艺术品摆放在教室里,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课堂上我先展示了多元、综合的创作方法,我用大刷子饱蘸色液在倾斜的纸面上色,色液任意在画纸上漫流、渗合,就产生了抽象的图形,形成变化丰富的底图,然后启发学生根据底图发挥想象,还向学生演示了吹、弹、拓、刮、揉等色彩肌理效果制作的基本技法,并在放有相应工具材料的地方出示此制作的效果图和制作说明,如水彩画贴线泼彩画、报纸拼贴水彩画、折叠法、刮划法等,学生在仔细观看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爱好意愿,自由的挥洒。学生根据画面设计的需要,从事先准备的材料中找出合适的材料进行造型,经过剪贴、组合,形成一幅有创意的画面。同学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同时也尝到成功的喜悦,自然地对绘画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使少儿形成好的学习愿望。请你注意,无论何时,不要使这种内在的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的措施都无济于事。”在学生的绘画过程中,我尽量挖掘他们每一处闪光点,鼓励他们,使他们心理上得到满足,从而激发他们坚持学习绘画的兴趣。

当人类迈进新的世纪的时候,面对新的挑战,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依赖于教育,那么教育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呢?素质教育的本质之一是“为未知的社会培养未知的人才”,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让学生学到必要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不是接受性的, 而是发现或主动参与、亲自实践。很多研究也指出儿童到了0岁起,他们要求了解自己,开始趋向个性化,这个时期正是充分发挥学生创造力,培养个性的时段。无意识绘画,是通过无意识状态中表现出的一些符号、图形和色彩开始,到刻画成独特的具体的形象,再对物体形象进行本质的深刻理解、想象,最后通过运用一些设计元素、色彩知识和技巧,独具匠心的把内心形象和感受表达出来。20世纪中国最具有开创性的艺术大师林凤眠就曾说过,在艺术创作时需要有对于对象的强烈审美激动,需要炽热的情感,甚至需要一定程度的“迷狂”。艺术实验也表明:不破不立,“乱画”是激发创作灵感,发现新图式和新风格萌芽、寻求创新之路的重要手段。无意识绘画也正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培养个性的手段。学生的作品是最真挚、可贵、感人的。他们的作品将是多姿多彩、各具特色、令人耳目一新的。

无意识绘画帮助“过渡期”的孩子们树立信心,将创造看得不再神秘,不再畏惧,因为人人都具有创造潜能,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积累,多动手动脑,就能成为创造的主人。但是我们所处的世界是瞬息万变的世界,新事物,新知识,新科技在不断涌现,飞速发展,要适应这种状态,教育必须紧跟时代,不断探索和发掘,教师要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儿童心灵的天生的冲动,即创造、探索、处理材料的欲望,让孩子们敢于善于创造,喜欢绘画;还应不断找寻更好的教学方法,永不停止求索的脚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失败乃成功之母
坏娃娃
一个被优点与缺点包围的小女孩
梭包的生活
多姿多彩的我
我的同学
我敬佩的一个人——我自己
我的爸爸
我是恐怖人物
弟弟的36吃
妈妈,我想对你说。
我那可笑又可气的爸爸
红红的大苹果
堂妹是个“吸血鬼“
人不能只躺在理想中生活
作者应适度参与英语科技期刊的规范化
在阅读中促进儿童英语口语提升
学前儿童英语教育的有效途径——自然拼音法
计算机智能化图像识别技术的理论性探究
构建英语阅读教学模式,促进中国儿童英语素养提升
浅析幼儿英语教育发展的几个问题
试论小学高年级英语音标教学的现状与提升策略
试论英语教学在幼儿园的开展
浅谈儿童英语自然教学法
如何培养幼儿英语学习兴趣
英语音标教学之我见
科技英语中否定句的焦点凸显功能研究
谈谈小学英语音标教学
浅谈儿童英语启蒙教育
幼儿英语教育微观教学设计的思考
《寓言四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教案
《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
《散步》教学设计
《女娲造人》教案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
《女娲造人》教学简案
《散步》又一篇教案
《散步》中的瑕疵
《世说新语》两则教学设计
《散步》又一篇教案
《散步》教案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教案设计
《世说新语》两则《陈太丘与友期》与实验教材编者商榷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成人和儿童的反向叙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