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3-12-19
现代中国审美观论
现代中国审美观论 现代中国审美观论 现代中国审美观论 来源
现代中国审美观论
一、前言
审美观,简单地来说就是人们对美的看法和观点。其实这个概念是从哲学体系中分出的一个美学概念,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审美意识,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逐步积累起来的审美情感、认识和能力的总和。
二、审美观的产生
审美这一活动的产生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人类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其二是个人的审美是如何产生的。从人类诞生之初,人们对审美这一活动就已经有了一些浅薄的意识。但是人类最早的审美活动并不是像现在这样主要体现在艺术活动中,而是体现在生产劳动中。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生产劳动是审美的母亲,最早的美与美感都孕育在生产劳动中。
但是,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同样,人们的审美标准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审美标准与审美价值取向。就算是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对同一件事物的审美观点也是不同的,这就是审美观的时代性。
三、审美观的形成
那么中国普遍的审美观是怎样发展、形成的呢?中国传统哲学和美学中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建立在很强的归纳性分析的基础之上。黑格尔在评价《周易》时说:“那些图形的意义是极抽象的范畴,是最纯粹的理智规定。”很显然“纯粹的抽象”正是大信息量的具体容纳,它抛弃了许多具体事物的形式外壳,而留其本质。我们祖先最早所认识的“象”,原本是“道”的物化形式,这个道,以依稀朦胧的物象为形式,可以说,自“象”诞生起就具有一种高度抽象从哲学层面上是要高于对事物的模仿的。或许在漫长的文明史中,这种高起点的哲学和美学的抽象是经过了长时间的积淀才形成的。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生活环境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从而孕育出现代文明,同时也产生了新的审美观。随着时代和国际形势的变迁,中西方文明的碰撞,最早产生于西方的“现代审美观”也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漫长的积累形成的过程中,道家美学“真”、“味”等带有强烈民族心理的审美命题同时也在稳定地影响着传统建筑的形式,道家美学,对于纯粹的艺术发展无疑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道家师法于天地,抽象于自然的美学观确实为艺术审美明确了方法。”取物观象” 的抽象方法需要对艺术表达方式反复推敲,这种对抽象的追寻,也是所有艺术向着更高层次发展所必须经历的阶段。
一个民族文化总是与这一民族的心理、民族性格以及风俗、思维方法和伦理观念等方面密切相关的。作为伦理性的文化体系,中国人把人视为主体,以物相辅助,认为“人为万物之灵”,“天有四时,地有其材,人有其智”,这表明中国文化系统中,重视人与物的关系,在对自然物的摄取和创造中,又找到社会意义,使造物的真、美与善统一起来。完美的民艺品都成为真、善、美的统一体。
四、中华特色的审美观
华夏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多地域、多种文化思想融合的一只大的文化体系,正是这个特点,决定了华夏文化的民族特色,也决定了我国传统审美意识的民族特色。它的多元结构,形成多样化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心态,在这种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审美趣味,自然也是多样的。而其特定的历史和民族的内容,在我国美学史上,表现出华夏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意识和美学内涵。这一切,只有深入到深层的文化背景中才能得到解释。我国数千年传统文化史上,儒、道、佛三家,既是各自独立门户,有不同的学说,但又不断互相融合,长期共存,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干。华夏文化,就其主要特征而言,可以说是人文主义的,或者说是人本主义的。当然我们这里借用人文主义、人本主义这些词语,是为了表述其以人为中心这一本质特征。至于其具体的内涵则与西方的人文主义、人本主义有很大差异。
来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和外婆看电视
- 一粒种子
- 美丽的夜空
- 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 神七发射啦
- 我的收获
- 我家的小闹钟
- 我爱吃葡萄
- 梦游太空
- 助人为乐
- 我的家乡
- 打针
- 我的校园
- 珍珠
- 生日快乐
- 建国初期毛泽东的民族思想与实践
- 学生是重要的语文课程资源研究
- 论中西语言被动义的异同
- 浅谈印度司法审查制度评述(1)论文
- 近20年来国内毛泽东思想研究概述
- 浅论善意取得制度与公示公信原则(1)论文
- 论现代艺术的形态
- 浅论让阅读课充满时代气息
- 从中西文化差异看英汉语言禁忌
- 浅议高职市场营销专业体验式教学研究
- 分析另类空间的设计
- 审美意识在设计教导中的实用性
- 广告语篇中省略的理据及其功能
- 浅析WTO与中国司法审查制度建设(1)论文
- 浅析完善我国司法审查制度(1)论文
- 《文言文两则》学弈 讲解辅导
-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情景朗读
- 《文言文两则》教材解读 教学设计
- 《文言文两则》教学设计B
- 《匆匆》教学重点
- 《两小儿辩日》引发的思考
- 《匆匆》教学难点
- 《匆匆》教学目标
- 《文言文两则》两小儿辩日 情景动画
- 《匆匆》重点字词梳理
- 《文言文两则》学弈 课文朗读
- 《匆匆》之老师语录
- 《文言文两则》课后习题精选
- 《文言文两则》课后习题2
- 《文言文两则》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