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浅谈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浅谈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

"

论文关键词:多媒体网络教学 高职英语 教学模式

论文摘要:通过分析高职英语教学的状况和特点,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阐述了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现实意义,提出了教学改革的新模式和有效途径,并进行了反思。

一、高职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到来,英语由一种使用广泛的语言变成无处不在的技术符号系统,由人际交往的话语工具变成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标准中的标准,由过去升学的敲门砖变成进入跨国公司、现代企业及其卫星企业就业的职业附加能力。作为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等职业院校,必须注重学生专业应用英语能力的培养。自从1999年大学生源扩招后,大学生人数增加,造成大学英语教师师资紧张。高职院校更是如此,所以学生往往实行大班授课,老师讲,学生听,这样一来,学生缺乏交流和练习的机会。诸如此类的问题还有很多,通过调研和总结,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师资力量薄弱与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的矛盾

随着在校生人数的不断增加,英语教师普遍短缺,教学任务繁重,专业素质得不到提升的机会,新的教育技术的研究和学习只能成为一种口号而无法兑现,所谓的教学改革都只是为了满足科研需要而不得不应付的时代产物。除了教师人数的短缺外,一线教师的基本功也有待提升,甚至有的教师将多媒体教室的功能大大降格,将其作为供学生改变乏味的教室满堂灌现象的“放映室”或“放音室”。

另一方面,随着学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职学生的普遍素质较低,并且很多学生存在着自卑心理,缺乏学习的上进心。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学生入学时英语水平的差距在逐渐加大,因为生源有普通高中、中专、职业中专、职业高中等多种,而学校考虑到教室紧张以及师资力量薄弱等因素往往会采取一刀切的方法,根本不会考虑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二)以应试为导向与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高职教育目标的矛盾

不能以偏概全否认高职英语教学采取的是以应试为导向的知识性教育,但是长期以来的AB级考试的过关率已成为很多高校衡量英语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姑且不去探讨大学英语教学的普遍情况,只要看一下2007年7月正式颁布的《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就会明白,以应试为导向的教学是必须进行改革的。同样,高职英语教学如果过度重视证书过级考试必然会严重偏离《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所制定的培养目标。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显示使用业务英语的特色,贯彻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原则才是高职英语教学应该牢牢把握的主旋律。

(三)以教师为中心与以学生为中心的矛盾

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就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把主要精力花在英语基础知识的传授上,而不强调应用能力的训练和口语练习,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讲的“死”的知识。这种现象在教改全面展开的今天依然大有市场。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中应该在学生的学习方法上给予更多的指导。建构主义学者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对知识的记载和吸收,学习者是意义建构的主体,学习依靠人们已有的知识去建构新知识。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其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并且以学生为中心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为网络多媒体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四)系统性原则与实用性原则的矛盾

教材是学生获取系统知识,进行有效学习的主要材料,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不能沿袭普通本科或专科的英语教学模式,所以专门的高职高专类英语教材就是摆在教学改革面前的第一件事。尽管目前出现了不少高职高专英语教材,但通过仔细研读,我们发现,有部分教材依然为了迎合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等而在模式上与普通本科英语教材相仿,还有一部分教材为了强调实用性,但是又过了头,失去了系统性原则的要求。

二、网络多媒体环境下高职英语课堂教学模式的新尝试 作为新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与传统教学之间找到最佳的切入点,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显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的优势,最大可能地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一)新模式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的提高

网络教学的优势是教学信息量大、传递信息速度快、交互便捷等,教师应会利用交互平台(专业开发的管理教学软件、BBS、E-mail、QQ、MSN、微博等)积极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利用这些平台教师可以发布学习信息,布置学习任务,监视和检测学生学习情况,根据反馈指导学生。当然也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优秀的英语学习网站,让学生自主学习。总之,在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促进学生个性化学习方法的形成。 "

(二)新模式下课内外学习结合的任务设计教学法

多媒体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这一巨大优势为采取任务设计教学法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完成任务的方式采用课内外学习互补、自主学习与课堂交流互动的模式,学生非常自然地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和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内容富有个性,不再限于传统的教材课本,也不限于课堂上教师的讲授。

(三)教学理念

现代网络信息技术对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教学的某些方面从根本上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所以我们的教学理念也必须及时更新,要处处体现“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并将英语学习的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使学生学会使用现代化手段进行学习,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操作能力。

三、教学改革中的反思

(一)对教师传统地位的挑战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的主体地位一直不曾动摇,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模式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因此,教师必须成功转换自己的角色,但不可流于角色淡化的危险。新的教学模式在听说、阅读、翻译和写作的教学上成效显著,但是在词汇和完形填空的测试方面相对传统教学则没有优势。因此,教师必须充分结合传统教学和新的教学模式的优缺点来进行有效的教学。

(二)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目前,新模式下学生的典型症状是学习的计划性不够,学习方法的运用不够,自我评估不够,易分散注意力,对信息的甄别和判断力缺乏。尽管通过多媒体网络英语教学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并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但是通过对比实验班和普通班发现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这些现象或许只是现存的,但是作为教学,必须尽一切可能地将这些负面效应避免或消除,只有这样,新的教学模式才能够发挥其优势。

(三)物力、财力的限制

目前高校尤其是高职高专院校的软硬件方面还比较薄弱,所以,不能因为具有先进的理念,新的教学模式就不顾实际条件地搞一刀切。毕竟,财力和物力决定着教学改革的命运,应该先搞试点,先搞示范,待时机成熟再推广开来。

(四)情感交流问题

网络多媒体英语教学最大的问题就是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问题。由于知识的获得不再是靠教师课堂上的板书或者言传身教,而是依赖于网络的丰富资源,这给学生学习的评价、监控和管理都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当然,由于新技术的出现,这些问题在不断地得到改进和解决。

在信息化时代,每一个英语教师都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素质和信息素养,树立现代的英语教育意识,以建构主义理论等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本位,并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作为一名教师应明白尽管多媒体网络教学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积极的作用,并且是常规教学手段所无法比拟的,但是并不代表可以用多媒体网络取代一切教学手段,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2] 金成星,李新国.大学英语多媒体网络教学模式的应用研究[J].外语电化教学,2010,

(3):64-68.

[3] 马健.多媒体网络教学辅助大学英语教学利弊及对策研究[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0,

(10):80-81. [5] 段新和.论基于网络平台的大学英语教学新模式[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

(1):43-4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谁不夸咱家乡好
迎春花
为地球妈妈画张像
人生的支点
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感
一滴小雨珠
我与普通话
春景
松树颂
含羞草
大自然的恩赐不是这样用的
日记6则
我愿化作一场雨
新春感想
试析艺术设计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试析大学生志愿服务与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关系
试析外语教育理念与和谐文化建设
试论新时期下的高校教学秘书工作
浅谈实验教学在高等数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浅论多媒体课件在高校教学过程中的合理使用
关于大学生性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缺失与补位
试论我国高校教学出勤率低的成因及对策探讨
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浅析
试论高校教学管理中关于学生评教的现状分析
简论高等教育创业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
关于连锁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计探究
试论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校教学管理研究
浅论高校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要求与培养
试论高校教学中培养创新精神的思考与实践
《故乡》(第二教时)课堂教学实录
再教《故乡》
巧借省略号,理解《故乡》主题──对鲁迅《故乡》的一点教学体会
《故乡》课堂教学实录
《故乡》教学设计
是什么原因“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的?──《故乡》教学小议
《故乡》教学点滴
《故乡》教学设计
《故乡》教学设计
猜读,让学生的思绪与作者共舞──兼谈《故乡》一课教学思路
融“接受学习”于语文教学之中──关于《故乡》一课的设计摭谈
《故乡》教学的多种思路
《故乡》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故乡》教学杂谈
发现──《故乡》教例评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