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研究性学习与学生创新潜能的挖掘

" 摘 要:研究性学习课必须注重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此,教师要以创新的教学理念、创新的教学手段去激发学生创新潜能的动因──好奇心,去丰富学生创新潜能的源泉──想象力,去形成学生创新潜能的定势──质疑习惯,去升华学生创新潜能的灵魂──求异思维。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创新潜能

研究性学习是在素质教育和创新的思想观念下催生出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式,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凸显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探究和创新,培养学生更适应生活实际,动手实践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强。本文以中小学语文教学为例,着重探讨研究性学习课如何有效地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这里所谓的“创新潜能”是指人们发现和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创造新事物、开拓新生活的潜在能力。

一、激发创新潜能的动因──好奇心

好奇心指对新知识、新事物、新问题有很强的求知欲有浓厚的兴趣。它是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是激发创新动力的内在动因。它可以推动人们主动积极地去观察世界、展开创新思维。为促进小学生好奇心的发展,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善于根据教材内容巧妙设疑,设置矛盾,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达,口欲言而未能”的思维情境中探究知识。一方面,教师要以童心呵护学生的好奇心。对学生来说,未知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值得探索的。教师要重视学生的研究和探索行为,努力用孩子的眼光去观察问题,跟孩子一起去惊异,去提问,去讨论,去共同作出结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那样,“解放孩子的嘴,解放孩子的双手”,使他们敢问、敢说、敢动、敢干。另一方面,教师要以精妙的教学设计带学生进入新奇的探究天地。给孩子自由探究的空间和时间,这是激发学生好奇心的关键。同样,全新的阅读材料、大量开放式的问题,也能激发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好奇心与探索的欲望。教师要学会肯定学生所提出的探索性问题的价值,有时还可以不直接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们的更强的好奇心。如教学《鹅》一课,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在课余查阅与“鹅”相关的材料,然后扼要回答他们充满好奇心的探究性问题:“鹅吃小鱼和小虾吗”,“为什么天鹅会飞而家鹅不会飞”。遇到一些有价值的问题,比如“为什么作者用‘向天歌’而不用‘向天叫’”等问题,还要和孩子一起寻根究底,绝对不能以一句敷衍“等你长大就明白了”堵住学生的好奇心。当然,教师的因势利导更要激发学生探究的好奇心,比如当学生问“为什么第一行用了三个‘鹅’字”时,教师最好与学生一起探讨和归纳出结论:“因为从图上可以看到池塘里有许多只鹅”,“因为听到有许多只鹅在叫”等。学生能从视觉形象和听觉感受全方位地去考虑问题,其创新潜能昭然易见。

二、丰富创新潜能的源泉──想象力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创新的必由之路。想象可以使学生打破个人已有经验的狭小圈子,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不同时间、地点获得的知识多方面联系起来,经过整理加工,构成一个完整的新形象。为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教师要充分发挥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体验性”,激发和保护学生想象的欲望,引领学生走进一个自我想象空间。一方面,要从多渠道扩宽学生的知识面,丰富学生的表象。想象的广度和深度依赖于学生脑中已有表象的数量和质量。为此,教师要经常给学生推荐有益的报纸、电视和互联网站来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多开展一些如参观访问、游览活动来扩宽学生的生活领域,还要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幻类读物以开阔他们探究和想象的思路。另一方面,引导学生用情感“复印”教材,构筑自我想象的世界。教材中形神兼备的插图、感人肺腑的文章为学生提供了活灵活现的“想象原型”,引导学生沿着教材的轨迹,用情感重现教材,启发学生或绘声绘色地叙事,或栩栩如生地状景,或神形兼备地写人,或身临其境地谈感受,或延伸故事情节,或补充课文内容,不知不觉间将学生带入“熔诗、画、情、景、色、声于一炉”的想象王国。如教学《丰碑》一课,如何帮助学生从认识这“好似一尊塑像”的红军老战士,到理解“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的军需处长,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教师可利用课文提供的材料展开学生想象的翅膀:“将军愣住了,久久地站在雪地里。他可能想些什么?军需处长牺牲前,坐在那光秃秃的树干下,可能想些什么呢?当红军战士穿着军需处长发的棉衣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他们可能想些什么?”认真探究的学生不难想象出“为了保证战士们有棉衣穿,军需处长宁可穿单衣,结果冻死了”,“军需处长一定在想:我牺牲了不要紧,有这么多年轻的红军战士继续革命,长征一定会胜利”,“当战士们走过这座晶莹的丰碑的时候一定十分难过:他是为了让我们不挨冻才牺牲的,我们一定要继承军需处长的遗志,将革命进行到底”。学生的想象使这一教学难点迎刃而解。

三、形成创新潜能的定势──质疑

习惯这里讲的质疑着重指对习以为常的,看似没有问题的地方产生疑问。它是学生怀疑精神的具体表现。心理学认为,怀疑最容易引起定向──探究反射。敢于质疑的学生往往能辩证地思考,实事求是地分析和检查自己或别人的思维与行为,不易被他人意见所囿,他们善于比较,善于汲取精华,善于提出自己独到的创新见解。为了形成学生良好的质疑习惯,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要鼓励学生解放思想,敢于用批判性的眼光看待权威,改变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势。一方面,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要鼓励学生敢于对教师的教学质疑、敢于对课本和参考答案质疑、敢于对同学的研究结果质疑,随时列举研究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展开探讨性的批判。一方面,培养学生疑中求是的习惯。面对质疑,老师不必急于解答,应先反问学生,如何想到这个问题,思路或目的是什么,让学生展示他们的思维过程,接着,让班级其他同学讨论、回答,到适当的程度,老师才介入讨论或指导、点评,使学生形成由疑而问,由问寻思,由思求索的习惯。如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一课,对课文的重点句“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般,趴在火堆里一动不动……也没发出一声呻吟”,同学们在探讨之后,常会提出自己的质疑,如“我认为是虚构的,我被火钳烫过一次,我都痛得跳起来,大火在邱少云的全身燃烧,他却一动不动,甚至没发出一声呻吟,这不合常理”,“火势这么大,烧了那么长时间,邱少云身上带了子弹、手榴弹这些易燃物,怎么没有爆炸呢”。这些质疑正是学生敢于向教材、向老师挑战的思考,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与学生共同探讨结论:“或许因为知道弹药易爆,邱少云才更奋力把子弹和手榴弹压在身体下面,直到生命最后一息也没挪动一寸地方”,“英雄之所以能成为英雄,就是因为他有超乎常人的毅力和勇气”。

四、升华创新潜能的灵魂──求异思维

所谓求异是指不苟同于传统的或一般的答案或方法,常提出与众不同的设想。它是创新潜能的重要特征,也是创新的核心与灵魂。求异有使人在相近的事物中迅速找到不同点,在众多思维路径和结果中,能另辟蹊径,克服从众心理,保持独立性,形成不同凡俗的创新观念,表现自我的独创意识。为了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教师在使用教材、安排教学流程上更需要灵活和变通,不被教材所牵制,不把教材、练习当负担,多留一些余地与空白给学生,激活学生的求异思维。一方面,为学生营造求异的环境氛围。教师要使学生敢于求异,就必须树立民主的教学观念,真正做到师生平等,创设一种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另一方面,要重视教给学生求异的方法。求异的方法很多,比如“论争求异”(在论争中发表奇想)、“翻案求异”(驳斥传统看法或赋予传统定论以新意)等等,教师要有针对性地教给学生,并引导他们在实践中反复运用,逐步形成能力。如教学《乌鸦和狐狸》一课,有学生说他喜欢狐狸,狐狸能把乌鸦嘴里的肉弄到手,真有本事。对这些喜欢标新立异的学生,教师绝不能用“狐狸是狡猾的骗子,我们不能喜欢它”这样大道理去压制他,而应该因势利导,作一些相应的处理:“如果你是乌鸦,甘心把辛辛苦苦找来的肉就这样被狐狸骗去吗?大家不妨想想办法,把肉再弄回来呀!”最后,还可以评出几种最佳计策,为求异思维作出及时强化。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童年的趣事
孝敬长辈
玩贴画
我成功了
日记一则
跳绳
我的万卷书城
去公园玩
谈一谈上网学习的乐趣
补牙
妈妈对我的爱
水是有皮肤的
联欢会
快乐的游戏
妈妈生日
地方文献分编问题初探
构建当代地方文献体系的几点思考
试析大学英语多媒体教学
浅析地方民族广播电视视听资源的收集与利用
关于网络对青少年人格发展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试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多媒体教学探索
关于口译中跨文化意识的培养
荷兰刑法典的发展和特色(1)论文
关于中国国家利益和国际责任的现实性分析(1)论文
试论多媒体教学与外语教师角色转变
从《欧洲宪法条约》看欧盟法的演变及其影响(1)论文
地方特色专藏文献建设的知识集合观
尊敬人权成为国际法的基本原则(1)论文
论从纽伦堡审判到国际刑事法院(1)论文
试论CAFTA的报复制度(1)论文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心思想
叶圣陶简介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相关背景
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疑点解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词语解释
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难句解析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后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结构分析
读《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有感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词句积累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写作特点
从《那片绿绿的爬山虎》中,你明白了什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