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都市民俗学体系与都市民俗资源保护

都市民俗学体系与都市民俗资源保护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03

都市民俗学体系与都市民俗资源保护

【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城镇化、都市化速率的加快,民俗中心发生转移,都市民俗学作为民俗学的 分支学科,其建设已成为一项急迫的任务,许多问题需要从理论上加以廓清,其研究体 系亟待建构。同时,都市民俗资源同乡村民俗资源一样,作为民族凝聚力和民族精神的 象征,也亟待着手保护。在都市民俗资源类型认定的基础上提出保护方略,是一项十分 有意义的工作。

【关 键 词】都市民俗学/体系/民俗资源/保护

【正 文】

自20世纪60年代城市民俗学(Urban Folklore)在英美兴起之后,“城市民俗学”或“ 都市民俗学”的概念已为国际学界所接受。然而,“都市民俗学”作为民俗学的分支学 科,仍面临着理论建设的任务。对中国来说,城市化进程正在加速,都市民俗的比重越 来越大,及时地从学科的高度加以理论的概括已是一项不可漠然置之的工作。

一、急迫的任务

民俗中心由乡村而都市的变化,带来了一些迫切需要从理论上廓清的问题。诸如,在 当代中国都市民俗与乡村民俗究竟孰为重点?都市民俗源于乡村民俗吗?城市中的风尚能 不能称作“民俗”或“泛民俗”?为研究都市民俗而在市区采风调查,在术语上也叫作 “田野作业”吗?洋节、新庙会、人造会节等是否应排除在民俗考察的视野之外?外来文 化对现代都市民俗的影响有多大?都市民俗学有没有自己的研究体系?这一体系的架构又 如何?新兴的都市民俗学是否也有资源利用与保护的任务?等等。

回答上述问题并建构都市民俗学的理论框架已成为中国民俗学建设的一项急迫任务。 由于社会生活的深刻变化,理论工作已落后于社会实践,民俗学总结与引导俗民生活的 使命正有待及时完成。这不仅是学科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社会实践的要求。

二、都市民俗学的体系

作为非农化的都市民俗在中国古亦有之,并伴随着市民群体和市民生活而传演不息, 然而,学科意义上的都市民俗研究只是在近年才稍稍受到重视,可以说,中国都市民俗 学的体系迄今还未得到清晰的架构。从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角度着眼,中国都市民俗 学的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一些支系:

1.都市民俗志。民俗志是按一定的方法和体例对民俗事象加以搜集、记录、整理、研 究、编写的民俗学成果。都市民俗志应包括都市断代民俗志、都市市别民俗志和都市专 题民俗志等基本类型。所谓“都市断代民俗志”,系指按朝代、城市而编写的民俗志, 例如,其选题可为“唐代长安民俗志”、“宋代汴梁民俗志”、“明代南京民俗志”、 “清代扬州民俗志”、“近代上海民俗志”、“当代广州民俗志”等。所谓“都市市别 民俗志”,系指时间不定而空间明确的某城市的民俗志,例如,其选题可为“北京民俗 志”、“天津民俗志”、“重庆民俗志”等。所谓“都市专题民俗志”,系指对某都市 某一民俗类型的记录,例如,其选题可为“金陵岁时记”、“苏州民艺志”、“长沙婚 俗志”等。

2.都市民俗论。民俗论属民俗学的基本理论,而都市民俗论是有关都市民俗学的基本 理论。它包括都市民俗的定义、类型、特征、性质、功能、研究对象、主体构成、形成 背景、变迁轨迹、传播方式、研究方法等,涉及民俗学的内外部规律,以使都市民俗学 成为理论严整、架构完善的民俗学的新支系。都市民俗论着重都市民俗的理论概括,它 不以阐释、还原、考证、比较等具体研究为任务,具有突出的学科表述的性质。

3.都市民俗史。都市民俗史属民俗史学的范畴,它主要由都市民俗发展史、都市民俗 研究史和都市民俗学运动等构成。其中,“都市民俗发展史”涉及都市民俗的形成、变 迁、整合的过程;“都市民俗研究史”涉及对古今都市民俗的记录、整理、论述和考辨 ,以及随都市的发展而出现的有关都市民俗研究的理论补充和理论创新;“都市民俗学 运动”涉及国内的与国际的有关都市民俗的倡导与研讨、研究成果的集中发表、相关著 作的连续性出版、研究组织的成立、国际间的交流等历史过程与现实发展。

4.都市民俗专题研究。都市民俗的研究专题包括都市民艺、都市信仰、都市行业、都 市社交、都市语言等。都市民艺研究涉及各类口头的与手工的艺术类型,都市信仰研究 涉及各种土生的和外来的宗教观念和民间信仰,都市社交研究涉及都市不同群体的分层 交往和越层交往规律,而都市语言的研究则涉及对都市五音杂陈和乡音互融现象的探讨 。专题研究往往在对象上较为具体、单一,或者说,它是某一类型、某一事象的深度研 讨。

5.都市民俗应用研究。应用民俗学是以民俗为教育手段,干预生活、改造社会的学科 ,同时也是以民俗为开发对象,对其加以勘察、利用、保护及管理的学科。[1]都市民 俗应用研究也具有上述双重的任务,即一方面用以协调社区的生活,对市民从风俗的层 面做出引导;另一方面,推进对都市民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它涉及应用领域、应用对 象、应用方法、应用目标、保护原则、利用限度等理论与实践的一系列问题。

6.都市民俗比较研究。都市民俗的比较能帮助人们从一个侧面看到都市间的风俗传统 和城市特色,以及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自的变迁或复归。它包括中国都市间的比较和 中国都市与外国都市的比较,其比较的基础是这些都市间具有共同的民俗文化因子、相 近的发展水平和相类的功能需求。比较研究以找寻同中之异和异中之同为目的,思考都 市民俗的传演规律并推进文化交流。国内都市民俗比较的任务,主要从地域条件和各自 职能的背景,考察都市民俗的个性特征;而国际间的都市民俗的比较是真正意义上的比 较民俗学,其任务是判断传统民俗在现代都市中的地位,促进文化交流与社会发展。

都市民俗学的研究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新兴的、与时迁化的系统,它随市民生活和都 市文化的变化发展而不断开合演进、丰富严整,同时,其体系的完备,正表明都市民俗 资源的厚实和学科研究的成熟。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城市的早晨
校园的早晨
楼梯的苦与乐
可怜天下父母心
小村的早晨
爸爸是只“猫”
小能人乔娜
11岁的我
拯救地球!
我的书房
校园的早晨
失败乃成功之母
乡村的早晨
我爱我的家乡--香河
登香炉峰
民族高等教育的发展与邓小平教育思想的形成
浅谈高等学校艺术普及教育刍议
浅析学校艺术教育有效模式研究
浅谈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研究
浅谈当代大学生中艰苦奋斗精神缺失的现状分析及解决办法
浅论高等学校艺术设计学科专业基础课程目标研究
以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浅论高等学校艺术教育的作用及模式
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与探索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浅析传统教育的教师地位与现代远程教育教师地位之比较
关于甘肃省高等学校艺术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研究
试论现代职业学校艺术专业教师的形象
试论职业学校的就业指导工作
关于心理测验在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的应用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六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七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五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三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四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一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二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九
《小熊住山洞》教学意图简介
《雪孩子》教学设计之五
《小熊住山洞》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十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之八
《柳树醒了》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