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差异的诠释学维度

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差异的诠释学维度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4-02

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差异的诠释学维度

" 【内容提要】毛泽东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都主要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由于二人的接受视阈不同,由此形成他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解的许多差异。我们可以站在哲学诠释学的立场,借鉴它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就毛泽东和邓小平社会主义观形成差异的具体原因进行分析,并借此说明科学社会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关 键 词】毛泽东/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理解/诠释/差异

【 正 文】

正如哲学诠释学所指出的那样,任何理解和解释都有其自身的诠释处境,任何理解和解释都有历史性和有限性,任何理解和解释也都有未完成性和开放性。这给我们研究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中国革命和建设不断取得胜利的过程就是毛泽东和邓小平等人对科学社会主义不断理解、诠释、运用的过程。本文运用哲学诠释学的基本立场和观点,通过对毛泽东和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的运动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理解和诠释差异的形成原因以及继承关系进行分析,同时也借此说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社会主义观主要是指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观念。毛泽东、邓小平的社会主义观都来自于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诠释。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比较集中地反映在《共产主义原理》、《共产党宣言》、《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等著作中。他们设想未来的理想社会是:高度发展的生产力;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全部生产资料归社会直接占有;消除了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生产按预定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消灭了商品货币关系,采取从社会储存中直接供应的方法进行消费品的供应;消灭了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逐步消失;人将获得自由而全面地发展。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方面,他们一再强调不能一下子就废除私有制,“只有在废除私有制所必需的大量生产资料创造出来之后才能废除私有制”(239页),“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一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293页)。并一再强调:“对未来非资本主义社会区别于现代社会的特征的看法,是从历史事实和发展过程中得出的确切结论;不结合这些事实和过程去加以阐明,就没有任何理论价值和实际价值。”(676页)。即我们必须根据社会主义发展的实践来认识和发展这一理论,不要把它教条化,这是一个重要原则。

应该指出的是,马克思、恩格斯这些论述主要是以社会主义首先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取得胜利为前提的,是根据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社会经济情况推论的,但现实的发展超出了他们的设想,社会主义首先不是在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而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取得了胜利。这种现实的社会主义与马克思、恩格斯所探讨的理想的社会主义是有所不同的。

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认为社会主义是中国唯一的选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而对于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毛泽东和邓小平都进行了大量的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诠释,毛泽东、邓小平都坚持和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之中一些基本原则,如:在建立什么样的社会主义问题上,在政治上都强调坚持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都强调公有制是社会主义制度不可动摇的基础,按劳分配是体现社会主义制度性质的分配形式。在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都强调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但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诠释,毛泽东、邓小平在中国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上,也产生了一些明显的差异。总的说来,毛泽东设想的社会主义是以平均主义为特征、以实现平等为目的、带有空想色彩的社会主义社会。在他看来,平等是脱离生产力的实际发展水平和社会发展阶段的抽象原则,平等目标的实现从根本上不是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在于社会道德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这带有明显的伦理社会主义的色彩。

邓小平认为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经历曲折和失误,归根到底是由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没有搞清楚。他结合中国的实际和时代特点,赋予社会主义观以新的内容:社会主义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认为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就是共同富裕。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其根本途径就是发展生产力,可以说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核心思想就是通过发展生产力来建设社会主义。

哲学诠释学认为,历史性是人类存在的基本事实,无论是理解主体之本人还是作为被理解和诠释的文本,都内在地镶嵌于历史之中。人们的历史特殊性和和局限性是无法消除的,因此,人们的理解也无法逃脱这一历史特殊性和局限性,这就是理解的前结构。对于接受主体而言,不可能事先就把那些使理解得以可能产生的前见与那些阻碍理解并导致误解的前见区别开来。承认理解的历史性,就承认了理解者前见的合理性。这种前见是构成理解的基础和前提。一切解释都是在前理解的基础上达到的新理解。

公平、平等是人类最美好的理想,也是共产主义奋斗目标之一,问题在于如何正确认识和实现它。马克思、恩格斯早就指出,只有发展生产力,创造生产的物质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态创造现实基础。而要是在没有生产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去勉强实行社会公平的目标,“那就只会有贫穷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39页)。可是,在毛泽东看来,实现平等从根本上不是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而是在于社会道德的提高和生产关系的改变。而对于生产力的发展,毛泽东却惟恐它有碍于道德与人际关系的改造,最终难于实现平等。这种认识明显地带有中国儒家“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印记。当然,这不是说,毛泽东不曾认识到生产力的重要性,事实上,在理论上,他对此也有过不少强调。但是,在情感上,在实践上,他有意无意地忽略了这个前提条件的实现,使毛泽东对于社会主义“平等”的认识发生了偏离,背离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

通过上面对毛泽东与邓小平社会主义观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同样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理解和诠释,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诠释却更能接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真实。道理很简单,邓小平对西方文化的接受,无论是从感性的层面还是从理性的层面来讲,都比毛泽东具有更广的接受视阈。这种多重视阈有助于邓小平在接受和诠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思想时有更多的比较和选择,从而产生新的视阈融合。

如果说,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接受视阈”或曰“前见”对他们在理解和诠释社会主义时发生差异有其必然性的话,那么,根据哲学诠释学“视阈融合”的观点,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也都有合理性。“视阈融合”认为,诠释者与诠释文本各有不同的视阈,而理解的过程正是两种视阈不断调整和不断融合的过程。这种融合的过程无论是对诠释者,还是对经典文本而言,都将产生新的意义。因此,可以认为,毛泽东和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理解都有合理性。

理论的接受与实际的行为毕竟是不同的。鉴于毛泽东接受视阈中的国际环境与个人的因素的影响,在处理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关系方面,对当代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以及具体制度中的某些合理因素重视不够,在实际中过多地强调了社会主义国家和资本主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忽视了两者在经济上的统一与互补,对资本主义缺乏一种历史的、辩证的科学分析,因此,在实践上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都是有限的,以至于在客观上造成了一种“闭关自守”的状态。

与毛泽东相比,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的接受视阈显然有很多不同。他在法国勤工俭学6年,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感性认识使得他在接受视阈上更能切近马恩对资本主义的论述。他在第二次复出后又出访欧美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它们科技的迅猛发展和发达的经济有着直接的体验和认识。在他重登历史舞台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时候,时代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时代主题已从过去的革命与战争转变为和平与发展。二战以来冷战局面的结束导致了国际政治格局的新变化;新科技革命的兴起,极大地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和一体化进程,促使各国之间努力调整自己的内外政策,这给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既带来了机遇,又带来了挑战。这就是邓小平面临的局势,邓小平认识到,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尽管在社会制度方面有本质不同,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方面也有很大差异,但社会主义制度要战胜资本主义制度,中国要获得迅速发展,要赶上世界的先进国家,“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模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373页)。在这种形势下,我们不能把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别作为发展国家关系的障碍。正如邓小平所说的,“考虑国与国之间的关系主要应该从国家自身的战略利益出发”(330页)。邓小平接受和诠释的当下视阈,使他在认识和处理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方面,能够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中关于交往普遍化和利用资本主义的思想。在他第二次复出后就提出,要扩大进出口,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发展对外经济关系。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他又不断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必须善于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要以世界先进的科技成果作为我们发展的起点。1980年,他正式使用“对外开放”的表述。1985年,邓小平在同坦桑尼亚副总统姆维尼谈话时说:“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行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116页)可见,邓小平准确地抓住了当代世界发展的实质:在迅猛发展的世界里,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从世界全局观察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的关系,提出了一系列的新见解: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改革开放的社会,同属改革开放的世界,二者在改革开放中竞争、渗透、共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都是市场经济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同样应当实行和发展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要赢得对资本主义的优势,必须使自己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更高。

总而言之,毛泽东和邓小平的当下视阈使他们接受和诠释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时,体现出不少差异,这种差异,就是一种视阈融合。

四 人们对社会主义的科学认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实践的深入而逐渐深化的,它表现为一个真理的发展过程。绝对真理性的认识是由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的。在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无不受着当时实践条件的制约,只能达到那个时代可能达到的程度。我们不能要求前人给我们提供今天实践发展所要求的理论,正如我们无法为后人提供终极真理一样,但每一代人都必然会承担起时代赋予他们的理论任务,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推向前进。

通过上面对毛泽东和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差异,我们既从诠释学的立场和观点出发,做出了合理的理解,但更重要的是带给我们的启示。马克思主义本身是一个发展的体系,它远没有终结。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本身就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参考文献】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毛泽东早期文稿[M].长沙:湖南出版杜,1990.

杨继绳.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上卷[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

杨超,毕剑横.毛泽东思想史[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杜,1993.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毛泽东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9] 毛泽东外交文选[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1994.

[10] 毛泽东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4.

[11]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释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炒菜
难忘的一件事
一件令我后悔的事
我爱我家
热闹的集市
我的“她”
下雪啦
购物
滑冰
苏州世界遗产大会
玩雪
难忘的升旗仪式
路灯下的故事
妈妈,谢谢你!
未来的我
范文:大学生入党申请书1
范文:共青团员入党自愿书
格式条款备案申请书
初二学生入团申请书
范文:大学生入党申请书2
范文:大学生入党申请书3
军校学生入党申请书
初中入团申请书范文
范文:工人入党自愿书
军人入党思想汇报
怎样填写入党志愿书
范文:人民教师入党申请书
副班长入团申请书范文
范文:2005年党校学习思想汇报
妇联同志入党申请书
奶牛胎衣不下的原因与综合防治
浅谈忻州市饲料标签存在的问题及管理对策
浅析鸡舍环境对养鸡成效的影响
浅谈江苏丘陵地区舍饲山羊寄生虫病防治技术
浅析猪病毒性腹泻疾病的诊断与防治
浅谈粮桑混作地区秋蚕农药中毒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
钩端螺旋体病的诊治
浅析雄村乡桑园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浅谈秋季猪传染病发生与防治
浅谈湖羊杂交试验研究
浅谈蛋鸡脂肪肝综合症发病原因及防制措施
浅谈紫花苜蓿高产栽培技术
浅谈产蛋鸡冬季饲养管理技术
一起梅花鹿肝片吸虫病的诊治
浅谈对发展农村养猪小区的思考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朗读教学片段
《怀念母亲》教学杂谈
理清思路 美读熏陶──《詹天佑》教学难点突破
另辟蹊径,用好教材──有感于《詹天佑》一课的教学
《怀念母亲》读后感
纸船──寄母亲
《怀念母亲》案例反思
读《怀念母亲》有感
《怀念母亲》拓展阅读
抱终天之恨 悟爱母之情──《怀念母亲》教学案例
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詹天佑》教学浅谈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反思
《怀念母亲》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