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4-01-28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
美育是培养学生发现美、判断美、爱好美的能力教育,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五年寒窗固然能培养出工程师,但学会做人,则需要一辈子;要培养自己具有美的心灵,美是自我教育的的重要手段。”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阶段,可塑性极大。要培养“真、善、美合一”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中学语文教学应该大力贯彻美的教育。而中学语文教学内容又是一个多层次、多结构、多要素的美学系统。它荟萃了古今中外的名篇佳作,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反映了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国度的美的情趣、美的要求和美的理念,蕴含着极其丰富,极其广泛,极其深刻的美学内容。凭借这一巨大的美学资源优势,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渗透、强化美的教育,并通过各种形式,帮助和指导学生去充分感受美,正确鉴赏美,准确创造美,这对于促进语文教学改革,推动学校素质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
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美育呢?我认为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尝试:
一、要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充分感受美
语文教学活动中,由于美的对象的出现是以课文为主的,所以课文内容是学生直接感知的材料,而语文教材编选的文章大多是文质兼美、历代传诵的名篇佳作。教学内容中蕴涵着各种美,尤其是文学作品内容的美,因所反映的社会 生活无限丰富而显得各有千秋。阅读课文则成了培养学生对形象的感知能力,充分感受美的重要途径。
1、培养美的情趣。
学生美的情趣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教师的作用,就在于为学生对课文的感知和体验创设一种情境,指出一种导向,即通过对课文的认真阅读和反复品味,为其接受机制创造美的情绪氛围,诱发他们全身心的投入其中,“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有感情的诵读,常能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氛围。比如教学说明文《核舟记》,在充分梳理课文内容之后,教师反复吟读,恰如一个聪明博识的导游,把学生带到一件新奇的珍品面前,将其部件的精细,机关的巧妙及前后关联一一化解展示于众,而学生种种巧语妙思随导游手指足引次第而来,将木舟诸多妙处逐一接受。一篇平实无华的文言说明文就这样把学生引入了意趣盎然情景之中,而教师的朗读就是由此岸到达彼岸的“木舟”。实践证明:朗读课文是培养情趣的关键。通过朗读,课文中的美学意蕴得到了初步的揭示,美学价值得到了相应的开掘。
2、树立美的意识。
学生美的意识是在美的情趣培养以后,潜移默化逐步确立起来的。教师要分外珍惜,精心呵护,要在阅读范文上下功夫,花气力。阅读课文既有老师富有魅力的范读,更有学生富有表情的朗读。如前者是导径的灯,后者则是寻路的杖。学生在寻路之时则能把教材中优美的诗歌、散文,动人的小说、戏剧,通过声情并茂的反复吟诵,体味出作品的美感,从而进入作品中特定的意境,达到“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其音,心同其情”的艺术效果,就会积极主动的去发现美,感受美。
3、增强美的感受。
朗读不仅要再现课文的情境,更要能深刻体会课文的情感,只有真正体会到课文的情感,才能获得最真切的感受。中学生正值青春萌动期,内心世界一刻也不会平静,他们渴望丰富的情感体验,强烈的感情共鸣,适时的情感渲泄,而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因势利导,使其从作品中吸取营养,产生爱心,升发美感。比如课文《春》,教师通过舒缓、欣喜的语调,再现了坚韧的青草,温柔的春风,湿润的春雨,璀璨的春花等形象,使学生感受到春天的美景。再如《回忆我的母亲》,教师通过平和温情的朗读,使学生从平实的叙述,诚恳的报答,深情的思念之中感受到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的美好形象。
二、在课文分析中正确鉴赏美
中学语文课文中包容了各种美的形象和各种美学风格,如苏州园林的优美,松树风格的崇高,小桔灯的朴实等等。教师通过文章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挖掘和分析,一方面唤起学生情感,调动学生想象,一方面又加以理性的指点、引导,提高学生的美的鉴赏力。
1、抓住美的语言。
“文章不是无情物”。文学作品是以优美的文字,通过各种修辞手段表达强烈感情的产物,在教学过程中,应把这种感情化为学生的强烈情绪活动,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在形象感知、美的判断的基础上,产生出对社会、人生的某些感悟,使自己的心灵不知不觉得到升华,眼界更加开阔,因此分析作品首先要抓住作品的优美语言,在领略其语言美中获得美的享受。如《荷塘月色》以细腻委婉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淡雅而富于诗意的图画,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淡淡的喜悦,交织着淡淡的哀愁,而这种朦胧隽永的情绪都是通过对荷塘及月色的描写传达来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象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韵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当教师讲析到这段文字时,一幅光彩相间,淡雅朦胧,明暗相宜的月色荷塘显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语言的中介使他们感觉出景物中所寄寓的至情至深的意境,激起了活跃的想象,升发出喜悦和满足。同是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善于把教学语言的科学性与教育性用艺术化的优美形式和方法表达出来,使学生产生一种似隐似现、若明若暗的美感。
实践证明,学生受到言之成序、言之有理、言之动情、言之生趣的语言的长期熏陶,就会逐步产生对语言的浓厚兴趣,探知到教师的思维进程,学习到思考问题的方法,体验到教师情感的由来,进而掌握灵活运用语言的本领。比如我在教学《七根火柴》时说“红红的火柴头,朱红的印章在一只抖索索的手里,犹如跳动的一簇火焰,升起在无边的草地上,划破阴沉沉的天空,横扫荒凉肃杀之气,给人以光明、温暖和力量”。这段教学语言,运用了夸张和比喻修辞手法;火柴和党证,犹如一簇火焰,给学生以巨大的情感震撼。学生通过这段教学语言,对无名战士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保存几根火柴和党证的崇高精神就有了形象的理解。的确,美化的教学语言,应以情激情,用最精练的语言表达出最丰富的内容,以美的旋律拨响学生的心声。对学生来说,这不仅是一种美的享受,而且能使他们“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像磁铁一样吸引他们,深入作品的美好意境去探寻美,感知美,产生“亲其师信其道”,“润物细无声”的作用。我在教朱自清的《背影》时说“背影”只是一个表象,表达的“父爱”也是浅层的父子情深,是人之常情,时隔八年的朱自清为何才写呢?父亲如此钟爱儿子,是人之常情,还是另有理由呢?短短的几句话,便把读者带入特定的环境,渐渐地学生便能从事与情中找出深藏其中的“理”:祖母去世,父亲失业,光景惨淡中,儿子便成了父亲老境中唯一依靠和寄托,为了谋生,又不得不离开这依靠和寄托。依恋怜爱之情便会油然而生,审美情感由此得以诱发。这正是美的语言产生的奇妙效果。
2、抓住美的形象。
美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分析欣赏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尤其是带有普遍社会意义的典型形象的美。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能够在潜移默化中熏陶和塑造学生的心灵,具有启发人,感动人,鼓舞人的艺术魅力。如魏巍的《我的老师》中的蔡老师,她外貌温柔美丽,心地慈爱,爱孩子,关心孩子的甘苦,及时为孱弱的孩子排除痛苦悲伤,是一位老师的美好形象,使人受到美的感召而净化心灵。 再如《背影》《回忆我的母亲》《七根火柴》《藤野先生》等这几篇文章,均是通过生动而丰满的人物形象表现出来的,这些都是课文审美鉴赏的关键。抓住人物形象,并深刻体验所表现出来的特有的情感,细心揣摩,反复品味,必能使学生作出富有情感的审美评价,从而使美的鉴赏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3、抓住美的意境。
分析意境美,就是要把作者“难写之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把“言外之意”恰切地表现出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所刻意追求的意境。实践证明,优美的意境能引起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课文《荷塘月色》的重点就是启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要让学生想象出在清幽,寂静的夜里那流水一般的月光,月光下那绰约多姿、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恬静、淡雅。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于是作品的艺术美唤起了学生心中生活美的回忆,从而加强了对《荷塘月色》作者创设的意境的理解。 再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通过教师的分析点拨,学生读着这雄伟的诗句,仿佛看到了历史上的无数英雄豪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英勇奋斗的雄姿。通过联想和想象,学生不仅会感受到诗人描写的不尽长江滚滚来的雄奇景色,还浮现出一条历史人物的丰满画廊,也进一步鉴赏到词句的意境美。
三、在说写训练中创造美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创造美,表现在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去表现美的感受,这便是作文。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意境择词选字,借景表情,借文移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见解,把已知的材料加以合理的想象加工,创造新的图景,新的形象。持之以恒,学生学得兴趣盎然,获得艺术享受,在消化知识的同时又得到美的熏陶,强化识别事物的能力,从而也就提高了作文水平。 一个人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与他审美能力的深化和拓展是相辅相成的,因此,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决不能光用教师的范读和讲析去代替学生的朗读和理解,用教师的鉴赏代替学生的鉴赏。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使课堂成为感受美、理解美的场所,使学生成为评价美、鉴赏美的主体。
俗话说,“言为心声”。说话文明,举止礼貌,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的素质水平。因此,训练的第一步骤是“说”,要加强对学生的表情朗读,创造性复述,演讲辩论等方面的指导,做到音质悦耳,诵咏清晰,韵律和谐,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情。第二步骤是“写”,要循序渐进的进行训练,以说促写,以读促写。在讲读课后,安排同类体裁、题材的训练,引导在语言表述、结构安排、主题表达方面对课文从模仿入手,进而达到独创的层次。如学完《我的老师》这篇课文后,即布置同题作文,要求学生按照范文仿写。同学们饱蘸情感的笔触,描述了自己老师严父慈母般的形象,赞美了他们对工作认
真负责,对学生关怀备至的高尚情怀,表达了学生对老师的一片挚爱之情。再如《最后一课》中的主人公小弗郎士得知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的思想感情的急剧变化,他回答问题时的复杂心理活动以及决心学好自己祖国语言的誓言等等,都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法国人民在即将失去自己祖国时的悲痛心情。当强烈的艺术效果深深地感染每个学生时,随即提供两篇材料作文,要求学生依材料作文时侧重于心理描写来表达和刻划人物形象。从实践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同学的习作都有独创之处。中学语文中的审美教育既是一种潜移默化、实实在在的教育,又有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深化的过程。只有坚持不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学生的主体作用,才能把美育工作做得更实更好。
总之,语文美的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它包含着多种多样的因素。我感到语文美育的研究领域非常宽广,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只有多积累,理论联系实际,才能为今后进一步的理论探讨打下扎实基础。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观菊
- 樱桃树
- 迎春花
- 种豆
- 夏天里的小苗
- 百合花
- 木瓜
- 小树苗
- 西瓜
- 老家的松树
- 吊篮开花了
- 两只小鸡
- 滴水观音
- 梨
- 西瓜
- 教师请销假考勤制度
- 火灾隐患整改制度
- 小学生自主班级管理制度
- 防火巡查、检查制度
- 安全管理制度范本
- 退休人员档案管理制度
- 财务报销制度
- 卫生检查评比制度
- 安全生产管理制度
- 治安防范教育培训制度
- 兽药经营岗位责任制度
- 企业设备管理制度
- 水泵房运行管理制度
- 小学师德档案制度
- 自来水用水管理制度
- 高师院校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语用能力培养模式探索
- 地方高校研究生教育发展协同创新途径
-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数学习惯
- 高职院校“输出导向型”英语教学模式研究
- 良好的语文教学工作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密不可分
- 中职学校数字课堂中的“虚”与“实”
- 软件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中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
- 以卓越工程师培养为依托,探索学生党建新途径
- 营造宽松自由氛围 优化创新习作教学
- 提高小学英语课堂兴趣的有效性研究
- 从引发学生兴趣入手开展语文教学
- 传统文化在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与应用
- “play+stay”理念在营口理工学院网球课中的应用研究
- 论模仿写作在小学起步阶段语文写作中的应用
- 开放大学理工类专业未来发展探讨
- 《失物招领》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
- 《鲸》说课设计
- 《卖火柴的小女孩》的创新教案
- 《自己去吧》
- 《詹天佑》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詹天佑》教学设计
- 《匆匆》教学设计
- 《画风》教案设计
- 《三个儿子》(第二课时)教案
- 《荷叶圆圆》教学设计
- 《自己去吧》
- 《夏夜多美》
-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