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网络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网络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网络媒介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互联网媒介具有数字化、多媒体、超文本等技术特征,同时又具有传播方式的开放性和交互性、传播内容的丰富性和文化形态的多元性、传播速度的快捷性、传播范围的全球性等传播特征。网络媒体的广泛应用,对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人们的认知方式等,已经和正在产生着难以估量的重大影响,也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和提出了严峻的挑战。本文试图结合传播学相关研究成果,着眼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传播的控制、内容、媒介、受众、效果等方面,就如何运用网络媒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一简要的分析。

一、遵循网络传播规律,重塑网络传播“把关人”

二、丰富教育内容,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

从传播内容看,网络空间中既存在丰富的涉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有用信息,同时又杂存着大量的垃圾信息和有害信息。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核心内容就是要运用网络传播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网络文化生活。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涵盖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尤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的道德观、法制观等诸多方面,具有极为丰富的内容和极其多样的体现形式,为开展网络文化建设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奠定了坚实的思想文化基础。

三、延伸教育媒介,建构思想政治教育多样化的形式和途径

马歇尔·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在网络传播中,网络媒介所延伸的已经不是单一作用于人的某种感官的信息,而是集文字、数据、图像、音频、视频等为一体的多媒体信息,人们的认知也不是原来那种单一的线性的阅读方式,而是超链接的非线性的阅读方式。面对日益拓展的互联网络,身临网络空间的多媒体、超链接的媒介环境,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采用图文并茂、声像俱全的多样、鲜活的形式传播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媒介形态从平面性向立体化、从静态向动态、从现实时空向虚拟时空转变,增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网民的吸引力。

网络不仅造成了信息传播方式的变革,而且还提供了日益多样化的互动传播途径和传播模式。如ail(点对点的同步/异步传播),聊天室、博客(一点对多点或多点对一点的同步/异步传播)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当深入研究这些不同传播途径的传播模式和互动特征,积极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阵地建设和互动引导工作,塑造网上精神家园,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辐射力。

四、关切媒介使用的社会影响,积极引导网络受众行为自律

受众研究是传播研究的重要方面,而把握教育对象的特征,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础。网络媒介的受众是网络传播的信息接受者,但是他们的选择性和主动性却大大增强了。然而,麦奎尔认为,在新媒体条件下,不论人们的参与程度与主动性如何,他们总是某一大众媒体讯息的到达者,因此受众这个与讯息相关的概念还是有存在价值的,虽然它不再强调被动性[5]266。

研究新型互动媒体(如互联网、手机等)的受众行为,传播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是“使用与满足”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基本假设主要是:受众使用大众传播媒介是有目的的,受众基于心理或社会的需求,想借着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传播过程需要依靠受众把媒介的使用及需求的满足联系起来,受众是媒介的主动使用者,受众使用媒介来满足需求;大众传播媒介所能满足的需求只是人类需求的一部分,媒

介在满足这些需求上,必须与其他来源如人际传播或其他的传统需求满足方式相竞争[6]。斯塔福德等人认为,互联网给人的满足来自三个维度:一是媒体使用过程中的体验带来的满足,如互联网带来的大量资源、搜索引擎的方便快捷、网上冲浪等,这些满足并不来自媒体的内容;二是媒体内容带来的满足,指互联网信息内容能满足人们多方面的需求;三是社会性的满足,指互联网可以用于社会交往等[5]284285。

借鉴“使用与满足”理论,结合网络传播的实际,我们认为,从思想政治教育的角度看,受众对网络媒介的使用行为有以下两种情况需要深入思考:其一,网民的需求具有社会性,要受到社会存在状况的制约,网络环境中实际上存在着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文化等的矛盾冲突,网民在选择接触网络信息、满足自身的各种需要时,必然会受到各种思想观点、价值观念的影响。所以,在网络环境中,更需要采用科学的方法,通过网络文化的建设和管理、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对网民的引导。其二,在互联网使用中,网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的主动权,他们使用网络不仅仅是为了满足自身的某些需求,而是通过多种途径表达和传播自身的意见、观点和诉求(如果要把它看成是一种“需求”的满足的话,那么,这应该是一种表达自身、影响他人和社会的需求),他们的媒介使用行为,已经成为网络传播重要的不可缺少的构成环节或组成部分,事实上也正在产生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因此,在用户主动性大大增强的情况下,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和网络法制教育,提高网民的媒介素养,如何在尊重网民基本权利的基础上,确立网民的基本义务,形成网民网络行为的自律机制,如何实现政府、企业和网民共同制定规则,共建共享和谐网络等,是我国思想政治工作和网络文化建设与管理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

五、注重网络媒介的深层影响,倡导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活方式

从广义上看,传播效果是指传播活动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7]。美国学者沃纳·J·赛弗林等在《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中,把传播效果的研究划分为子弹理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和强大效果理论。子弹理论是盛行于20世纪初到30年代末的一种媒介威力强大的理论,这种理论简单地预测,对接触大众传播的所有受众来说,大众媒介传播的消息都有很强的、或多或少的普遍效果。有限效果论则认为,传播不是简单的刺激与反应,也不是单方面的行为,而是传者与受传者双方的互动行为,媒介不是影响受众的直接的和唯一的因素,大众媒介是在其他多种因素影响下发生作用,其对受众的影响是有限的。适度效果论等对有限效果论作了进一步修正。适度效果论(如议程设置理论、培养理论等)着眼于大众传播的宏观的、长期的影响,恢复、肯定了大众传播的部分威力;而70年以后的强大效果模式(如沉默的螺旋理论等)认为,在特定的情况下,大众媒介可以对很多人产生重大影响,但“强大的效果”并不是能普遍地或简单地产生,只有在适当的环境中使用正确的传播技巧,它才可能产生。赛弗林等还强调,信息时代,人们面临着新的媒介环境,传播研究应该由强调传播的效果向考虑传播的社会影响转变[8]。

在考察媒介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方面,麦克卢汉关于“媒介即是讯息”的理论颇具启发意义。麦克卢汉指出:“所谓媒介即是讯息只不过是说: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9]33麦克卢汉这一理论的涵义是:媒介本身才是真正有意义的讯息。尽管人们普遍认为麦克卢汉的命题具有技术决定论的倾向,忽视了各种复杂社会因素的作用和人的能动作用,但是,他的这

一理论还是看到了媒介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生产方式、交往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深刻影响。“铁路的作用,并不是把运动、运输、轮子或道路引入人类社会,而是加速并扩大人们过去的功能,创造新型的城市、新型的工作、新型的闲暇。”“‘媒介即是讯息’,因为对人的组合与行动的尺度和形态,媒介正是发挥着塑造和控制的作用。”[9]34从这样的视角看,网络媒介对人的最为深刻的影响,在于它塑造了一种人们的“网络化生存”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物质、知识和精神的统一体,不同个人、社会群体的“网络化生存”的方式不同,必然会对其思想、价值观、态度、信念、行为心理产生潜移默化的持久影响。基于此,在我国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必须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就是要通过有效的教育、引导和管理,使网民尤其是青少年网民善于正确地利用网络媒介,趋利避害,养成文明上网的习惯,形成一种健康向上的网络生活方式,以促进他们自由全面发展[101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春天来了
可爱的家乡
伤心
校园里的小故事
昂首
难忘的元宵节
雪天
存钱罐
一只小猫
猴园参观记
秋游千佛山
我这样帮他
问候生病的同学
快乐的一件事
小熊卖西瓜
公共机构节能规划
建设创造良好法制环境的措施
骨干教师三年发展规划
乡政府2011年工作总结及工作思路
骨干教师发展规划
县政府普法治县工作安排意见
文明社区创建规划
组织部党建工作思路
街道思想宣传工作思路
幼儿园骨干教师发展规划书
全区政法工作要点
新教师五年发展规划
初中同学聚会方案
新教师个人发展规划
区煤炭管理局工作汇报及工作思路
中国政党制度理论研究述评
民主制度的言论限制
中国电视剧产业类型化运作
论古典名著的著作权保护(1)论文
民事上诉审制度现状研究(1)论文
家族剧“宅门逆子”形象价值探究
分析电视节目舞台“展示设计“的艺术张力
浅谈电视相亲类节目的社会责任
寻找心灵的慰藉
变性人婚姻家庭权利研究(1)论文
社会基础变迁与民法双重体系建构(1)论文
理解中国法解释论的三个分析框架(1)论文
医疗损害赔偿分担机制初探(1)论文
论电视媒体与当代农村现代化进程
论当事人在诉讼中的促进义务(1)论文
《爷爷和小树》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4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爷爷和小树》教学建议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2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案例及评析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3
《爷爷和小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5
《爷爷和小树》教学设计6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12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