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谈新文化运动与儒家“孝”的历史演变

浅谈新文化运动与儒家“孝”的历史演变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3

浅谈新文化运动与儒家“孝”的历史演变

【摘要】“孝”的伦理内涵,经历了从祖先崇拜的宗教伦理、尊祖敬宗的宗族伦理、善事父母的家庭伦理到孝治天下的政治伦理的发展演变。以儒家对“孝”伦理的建构和述作来看,“孝”的逻辑起点在于“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在这一视阈下,个体“我”不断失落。直至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作为“忠”的副本――“孝”的伦理观念逐步解构,“孝”的道德行为也不断失范。“我”的失落,人性的掩盖,孝观念的解构,孝行为的失范,时刻在撞击拷打着人们的心灵,步入现当代,走向现代化,孝有无必要,何去何从?实际上,孝的伦理归宿,只有以人性的回归为基础,进行自下而上的价值重构,才能再度焕发其伦理的色彩和人性的光芒。

【关键词】新文化运动 孝 逻辑起点 历史演进 伦理归宿

“孝”――上“老”下“子”,是维系中国基本亲缘关系的伦理规范。作为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孝经历了几千年的历史嬗变,①从祖先崇拜的宗教伦理、尊祖敬宗的宗族伦理、善事父母的家庭伦理到孝治天下的政治伦理,其伦理内涵不断演变,成为传统伦理的源头活水和理论根基。直到近代新文化运动时期,在救亡图存的背景下,“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孝道被变易、被否定、被打倒,孝的观念逐步解构。历史向来是在悲剧性的二律背反中行进,近代文明的进步却付出了道德的代价,孝观念的缺位,直接导致了孝行为的失范。那么,孝在时间流转中究竟发挥了何种历史作用?又为何在近代消弭殆尽?步入现当代,走向现代化,孝究竟还有无必要,又将何去何从?笔者试作一探究。

一、“孝”的逻辑起点:“家国同构”与“我”的失落

孝虽然起源于上古的祖先崇拜,但是其逻辑起点应当设定为“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原因有二,一是儒家对孝的阐释发挥于此已经趋于完满;二是“我”在这一演变中最终被嵌入到纲常法纪之中,孝的异化肇始于此,为新文化运动“反孝”埋下了伏笔。

(一)“家国同构”的政治伦理

孝,经过孔子的改造实现了由宗族伦理到家庭伦理的转向,经由曾子开创“移孝作忠”的先河、孟子的性善奠基、荀子的后天教化和《孝经》的经典总结,完成了传统孝伦理的系统化。至《孝经》,“孝”作为亲子关系的伦理准则基本已被政治化,由家庭伦理转向政治伦理。

图1中国传统社会“家国同构”逻辑与孝的“政治伦理化”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也提到“从己到家,由家到国,由国到天下,是一条通路”,[1]通过类比类推(如图1),“国”就是放大了的“家”,在家庭中“父为子纲”,子女对父母要“孝”,由此类推,在国家中“君为臣纲”,臣子对君王要“忠”,“忠”是“孝”在政治伦理上的延伸,“孝”由此被赋予了政治伦理意义。从此,“孝”与政治同兴衰。孝,原初是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反映的是父母子女之间的伦理关系,但在历史嬗变过程中,不断地吸纳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其他道德规范,最终形成了反映中国封建社会基本特征和传统的孝文化,演变成为封建社会的国家道德准则和意识形态,进而体现了以社会道德为内容的政治价值,是中国传统社会政治伦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孝在古代的价值意义,因其政治功能而被极大肯定,成为传统社会高度认同的伦理规范。

(二)“家国同构”视阈下“我”的失落在“家国同构”这一视阈下,中国人的“我”有“小我”和“大我”之分。与“他人”相对的“我”,是指生物个体的“个己”、“自我”;而与“外人”相对的“我”,是指扩大了原有自我结构和边界的“我们”、“自己人”和“自家人”,包含了一切“重要的、相关的、有意义的他人”。相对而言,前者是“小我”、“私我”,后者是“大我”、“公我”。[2]在传统的社会交往和日常生活中,中国人极少使用第一种意义上的“我”,由于“家国同构”视阈下自我与社会的分化不充分,导致第二种意义的“我”成为日常生活和行为的主体,“我”的边界是放大的,模糊的,这是“乡土本色”、“礼俗秩序”、“差序格局”的中国传统社会的产物。

“大我”“公我”

图2中国文化中两种意义的“我” 家庭作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常以“自己人”的形式与“外人”打交道,作为生命个体的“我”,却在“大我”中逐渐失落。尤其是在社会交往中,中国人非常注重“自家人”的形象,也就是“大我”的面子问题,“小我”常常与“大我”捆绑在一起行为,重视“大我”的社会身份,而忽视“小我”个体化的自我表达。②在家庭内部关系中,这种“人我难分”的关系思维,掩盖了家庭成员作为“个体”、“个人”的权利主体地位,“家人”难以从“我”的观念中割裂,家人被纳入了放大了的“我”的概念,家庭成员不分彼此,无论你我,没有明确的权利个体的“你”、“我”、“他”的区分。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家庭矛盾与冲突的处理方式,成为“最爱我的人伤我最深”的家庭暴力频发的原因之一。“我”的概念下价值主体的失落与价值关系的简单化。孝的践行,必须以明确的价值主体和主体需要为前提。作为价值主体的父母,希望通过子女践行孝道的价值实践,满足自己被爱和尊重的需要;而在践行孝道的过程中,子女同样能获得报答亲恩的自我实现的需要的满足。孝维系的是存在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具有双重价值主体的“人”与“我”的价值关系,是一个双向互动的平面系统。然而,在中国传统社会和文化的“我”的概念下,家庭内部的“他人”模糊甚至消失了,“小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有趣的一天
我要找妈妈
下象棋
一堂生动的课
往事
老鹰捉小鸡
要路还是要树
第一次坐飞机
在车斗里
蛋糕斜塔
当一回妈妈
老鹰捉小鸡
我的课余生活
一件难忘的事
我的家乡
商品广告的写作
表现体广告中的论说体广告
招工广告的概念
××自修大学招收高教自考大学本专科生招生简章
表现体广告中的说明体广告
广告的种类
招工广告的写作
招生广告的概念
广告的作用
广告的概念
表现体广告中的幽默体广告
中华全国××函授中心大专部19××年招生简章
××矿务局招工广告
招生简章的写作
表现体广告中的起兴体广告
论电吉他常用音色与设备调试
论流行音乐的音乐美学价值
新民歌与原生态民歌比较研究
浅析道路通向和谐——我国管理流商的现实困境与对应措施
浅谈民间音乐与文化旅游之结合
浅谈声乐应试心理素质的培养
谈笛子的发音与吐音初探
提高河南交通运输工作管理水平初探
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演奏之我见
浅谈流行音乐审美注重的社会心理
高师钢琴课程改革的新思考
论音乐教育与音乐文化的联系
巧妙渲染“潜”入情境
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风格特点
谈汉水流域地区的道教音乐文化
《花钟》教学设计3
《花钟》教学设计2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3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6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7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4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1
《蜜蜂》教学设计6
《花钟》教学设计1
《花钟》教材简说
《花钟》导学设计
《花钟》教学建议
《秋天的雨》教学设计8
《花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