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8
浅谈网络谣言的刑事追责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互联网走进千家万户,我国网民数量激增。网络在给人们提供自由言论交流平台的同时,也给谣言提供了滋生的土壤,网络谣言成为近年来我国互联网治理的一大难题。深入调查和研究网络谣言的成因及特点,分析网络谣言现状并提出合理的解决措施是我国政府及有关部门面临的棘手问题,其中建立网络谣言刑事追责机制成为首要任务。
一、网络谣言的特征与危害
所谓网络谣言,就是通过互联网发布并传播的缺乏事实依据的虚假消息,主要通过各种聊天软件或社交网站肆意传播,对社会及公众产生严重不良影响。网络谣言具有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互动性强及影响力大等特点,因其信息发布的虚拟性与隐蔽性,不少不良分子无所顾忌随意编造和传播虚假信息。网络谣言问题现已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社会问题,严重扰乱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行,甚至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在信息爆炸式增长的当今社会,社会公众已不能理性地辨别和判断信息的虚实,甚至对网络谣言抱有一种“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这使得风险和危机通过网络平台无限放大,产生难以预料的不良后果。
二、网络谣言刑事追责的法理基础
(一)言论自由的限度
言论自由是我国公民享有的基本政治权利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公民的言论自由是没有限度的,任何意义上的自由都必须限制于法律所允许的范围之内。对于侵害社会利益和他人权利的网络谣言是不存在于公民言论自由的限度之内的,我国宪法明文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时候,不得损害国家的、社会的、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的自由和权利。”
(二)网络谣言行为的犯罪特征
网络谣言行为已经严重超越了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言论自由的限度,具有法益侵犯性和刑事违法性,对他人与社会的正当利益造成严重损害。社会危害性是网络谣言法益侵犯性的实质,上至国家安全下至公民人身权利都受到网络谣言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网络谣言对法益产生严重危害的时候,就应当以刑法予以规制。对于网络谣言行为的违法性,还应从我国刑法立法的具体规定来认识和评判,对于网络谣言所触及的违反《刑法》具体规定的行为,应承担相应的的法律刑罚。
(三)有关部门关于网络谣言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我国于13年9月颁布并实施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明确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的谣言、诽谤等犯罪的定罪量刑标准,对维护社会安定、保护公民合法权益起了重要作用。通过明确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法律边界,公民可以依法实行言论自由和监督权,有效促进了网络秩序的规范健康发展,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健康、和谐的网络信息环境。
三、网络谣言刑事追责的方法与策略
(一)完善我国刑事立法,做到有法可依
言论自由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但这种自由并不是绝对的没有限度的,必须有明确的立法予以规制。目前我国针对网络言论自由的法律规制尚不完善,只是以一些立法阶位较低的部门规章和行政法规的形式出现。要想从根本上遏制网络谣言的泛滥,必须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按照罪刑法定原则对恶意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不良分子进行处罚量刑。我国政府及有关法律部门必须建立健全网络谣言刑事法律规制,同时制定具体详细的网络信息管理法规,系统地加强对网络言论的管理和规制,对具体的网络谣言犯罪行为制定明确的认定和判断标准。在《刑法》中,应考虑设置“编造、故意传播虚假信息扰乱社会秩序罪”,并制定具体明确的处罚措施,杜绝此类破坏社会安定的网络谣言行为的发生。
(二)严格加强对网络谣言犯罪的认定
目前我国法律针对网络谣言犯罪行为缺乏相对明确的评判和认定标准,这对网络谣言制造和传播者的定罪量刑带来很大困难。对网络谣言犯罪的认定关系到网络谣言发布者能否被正确追责,更关系到社会公众对我国刑事及法律部门的认可。此外,加强对网络谣言犯罪的认定,还会引导公民在网络上发表言论的时候能够注意和克制自己言论的攻击性,有利于营造和谐健康的网络环境。我国公安及司法机关应始终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对网络言论的真假及其社会危害性进行深入调查和认定,切不可主观臆断在没有确证事实的前提下对行为人进行追责。在必要情况下,还应考虑设立“第三方机构”,协助法律部门及司法机关对网络谣言造成的社会损失和危害进行客观的评估和认定。
(三)对网络谣言的刑事追责限度进行合理调整
目前我国在刑法上只对故意制造和传播网络谣言的行为人进行追责和定罪,但是也有很多由于过失言论在不知明情况下对社会及他人造成不良影响的事件发生,例如很多媒体捕风捉影发布与事实不符的不实言论,造成广泛的社会影响,甚至对社会公众利益造成严重损害。对于这类事件,行为人并不是故意传播谣言,只是在没有确凿证据的前提下发布新闻信息,属于一种严重失职行为。针对造成严重过失的失职行为或其他网络谣言行为,也应承担一定的法律责任,促使网民在发表言论时强化社会责任意识,倡导言论的真实合理性。为防止打击面太大,影响网民言论的积极性,对网络造谣事件中不明真相的网民的转帖或跟帖等行为不应成为法律打击对象,可适当加以告诫和教育,提高网民信息辨别和判断能力。
四、小结
网络谣言的传播严重影响社会和谐,激化社会矛盾,必须从根本上予以整治。整治网络谣言必须综合政府、法律、媒体、互联网及社会舆论的力量,采取多种手段并举的方式对网络谣言实行严厉管控。建立和完善网络谣言刑事追责机制,对造谣传播者予以法律严惩是遏制和管控网络谣言的必要手段。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小灰兔
- 当老师不在的时候
- 我与老爸对弈
- 小超人弟弟弟
- 快乐的五一之峨眉山戏猴
- 春
- 妈妈,我想说
- 妈妈,我爱您
- 掰手腕
- 我喜欢的一种植物——向日葵
- 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
- 登山
- 胜日寻芳
- 藏糖游戏
- 我家的大英雄
- 提速降费打通“互联网+”生态血脉
- 《指导意见》有哪些意见
- 我国高速公路发展存在的问题及财经对策分析
- 工程投标阶段造价控制与管理
- 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单井核算管控措施
- 关于常见货币资金内控工作的要点解析
- 再论劳动价值论
- 中国农业转型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 浅析机电安装消防工程重点及措施
- 建筑施工企业工程项目的成本控制
- 探讨关于医院高值耗材的二级库管理
- 浅谈提高企业员工培训效果的有效途径
- 钢结构企业预算管理信息化实现途径
- 基于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探析
- 电力系统厂站及调度自动化综述
- 《忆江南》、《渔歌子》词两首
- 《草船借箭》
- 跳水
-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 秋天的怀恋
- 草原
- 《赶花》案例
- “诺曼底”号遇难记
- 《“诺曼底”号遇难记》教学设计
- 1燕子
- 01燕子
- 丰碑
- 《时光老人的礼物》
- 乌塔
- 看图想象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