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
【教学准备】
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寻找矿泉水瓶、小石子。
2、教师:
⑴ 乌鸦图片。
⑵ 实验用具:装少许水的小口瓶子,碎石子。
⑶ 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制作课件。内容:
① 制作一张放大的乌鸦图片。
② 根据书上插图制作动画视屏。
③ 设计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的场面,乌鸦使用的其他办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出示乌鸦图片。问:你觉得乌鸦好看吗?课文里介绍了一只可爱的乌鸦。它可爱在哪里呢?读了课文你就知道了。
2、板书课题:乌鸦喝水。(前三个都是生字,注意正音、认记字形)
二、朗读感悟
1、学生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看清拼音,读准字音。指名读,检查是否读得正确。
2、范读课文。同学边听边想:故事里的乌鸦做了一件什么事?你喜欢这只乌鸦吗?想到多少说多少。
3、逐段朗读,边读边悟。
⑴ 谁愿意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想一想,从这一段,你明白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谁能读出乌鸦“到处找水喝”那种心里着急又找得好辛苦的语气?(几个同学练读,评议)谁能扮作一只小乌鸦,边读第一句边创编几个动作?
结合看图,再往下读课文。乌鸦遇到了什么困难?你认为该怎样读?
情境表演:谁愿意把刚才读的内容表演一下?先四人小组集体创作,一人朗读,一人表演,另外两个人出主意。再请一两个小组在班上边读边演。大家既当观众又当小导演,评价补充。
⑵ 朗读第二自然段,分小组讨论:看见许多小石子,怎么就能想出办法呢?少许小石子行吗?许多石块行吗?
⑶ 朗读第三自然段。老师提示:乌鸦多想马上就喝到水呀!可他为什么不把小石子一下子都放进瓶子里呢?
三、指导背诵
1、激趣:
能评价一下这只乌鸦吗?想不想把乌鸦喝水的故事介绍给别人?
2、教师示范背诵。
3、学生一边背一边给课文内容编些动作,以帮助记忆课文:
⑴ 对照课文自己创作,尝试把课文表演出来。
⑵ 请几个同学汇报。大家帮助修改。
⑶ 大家练习边表演边背诵。
四、识记生字
第二课时
一、朗读课文
二、实践活动
1、探究活动:
分四人小组进行,合作完成小实验。讨论:你发现了什么?
2、读一读,说一说,体会“渐渐”的含义。
3、比一比,看谁想的办法比乌鸦的办法好。讨论之后,教师可演示课件,或根据学生说的随机演示。
三、识字写字
1、学生自己在课文里找到要求认的和要求写的字,连词勾画,再读一读。
2、在“我会认”的生字中,有两个字长得可像了,谁最先找到它们?(喝、渴)它们哪里一样,哪里不同?怎样记住?(看偏旁,想意思。喝水要用口,“喝”字是口字旁;口渴需要水,“渴”是三点水旁。)
3、识记“喝”和“渴”,用的是什么方法?小结:是通过形近字比较识记生字。找一找,生字中还有哪些与我们以前学过的字形相近?你能用这个方法学习其他生字吗?学生汇报。
4.写字指导。
⑴ 复习笔顺规则:“从左到右”、“从上到下”、“先中间后两边”。
⑵ 找一找,哪几个字写的时候是“从左到右”?(法、找、许)这几个字的结构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左边都是常用偏旁,写得窄长一些,右边写得宽一点)
⑶ 写“石”符合哪条笔顺规则?写“办”时要注意什么?
5、书写练习:
⑴ 教师强调书写姿势:“写字时,要做到,三个‘一’,不忘掉。眼离本子有一尺,手离笔尖有一寸。”书写习惯:“描一描,写一写,看清笔画写正确。”
⑵ 教师课堂巡查,个别辅导。(课堂上可适当播放轻音乐)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2008年的骄傲
- 请求
- 我的理想
- 自信
- 我的心愿
- 冬
- 母亲
- 纸鹤
- 我爱祖国
- 爱
- 人要有理想
- 遥想
- 悠悠水乡情
- 岁月与母爱
- 爱
- 浅谈人本主义教育观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可行性研究
- 关于“校区共建”平台下大学生社团与社区互动体系构建
- 关于新时期高校网络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试析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 试析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应用
- 试论基于教育Blog的教师个人知识管理研究
- 浅谈德育教育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渗透
- 浅谈高等教育大众化阶段大学数学教育模式探究
- 试深化中学实验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 关于团体动力学与作文合作性学习初探
- 关于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现状及对策
- 探析生命教育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渗透及实践
- 试析民办高校法人财产权管理中的问题及建议
- 关于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角度解析我国高校的社会职能演变
- 试论经济视角下的高职教育品牌:价值与策略
- 女儿“调动”黄蓓佳创作之路
- 《心声》有关资料
- 《我的叔叔于勒》听后感
- 《心声》问题探究
- 又看《苔丝》
- 《心声》课文配读
- 《心声》课文题解
- 《万卡》简介
- 《心声》疑难解析
- 《心声》中心思想
- 《我的叔叔于勒》教后反思
- 黄蓓佳的女儿
- 《心声》词语解释
- “福音书”的效应──我教《我的叔叔于勒》一法
-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