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31
三步读诗法──观蔡艳老师《观沧海》教学课后有感
听了蔡艳老师激情洋溢的古典诗词《观沧海》教学课后,由衷地说一句:“久违了,如此充满激情、充满阳光、充满稚气、充满语文味的语文课堂!”老师的投入满腔、学生们高举的小手、一句句师来生往地默契应和,一次次抑扬顿挫地感情朗读,一个个虽稚嫩但大胆的独特感悟,绝不仅仅让听课老师面带微笑地频频颔首,更有一种热情在内心被感染被燃烧。是的,我们被感动了!我尤其感动于蔡老师的饱满激情,感动于她对课堂的精心设计。下面我就本课的诵读教学、诗意理解方面很值得学习的地方谈谈我的学习心得。
一、关于诵读
古典诗词的教学要注意诵读,这是无可置疑的,我们都注意到了这一点,但在教学中我们大都只一味地要求学生读啊读,缺乏层次,高耗低能;而且有时,我们会花很多时间来评诵读,评得兴味全无;对于背诵也缺乏必要的指导,串讲之后就勉强学生为之。而蔡老师的这堂课中,读体现出了训练层次,评做到点到为止,诵便是水到渠成。蔡老师在读的环节里,分为三个层次训练: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感情。对于读出感情,不是一步完成,而是在逐步深入地理解诗意中穿插朗读,在理解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对朗读的要求。这样有序的训练之后,学生自然会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蔡老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她本身就是一位优秀的朗读者,她饱含感情地范读,为学生做了出色的指导,学生只想模仿老师、跃跃欲试,每一个学生都能像蔡老师一样大方、大胆,放开声音、投入诵读。更为感动的是,老师与学生的亲和,学生对蔡老师的范读也提出了评价,可见蔡老师平日教学中的谦虚,与学生教学相长。
二、关于理解诗意
理解诗意当然包括对诗义句意的解释梳理,类似于翻译,但理解诗意的关键在于使学生感受到美。而我们在教学时为了让学生理解并快速背会,往往对诗歌进行过于理性的分析,流于琐碎,解来解去,解掉了诗歌的神韵,违反了诗歌欣赏的原则。而蔡老师在讲解这首诗时,保持了诗歌意境的完整。
1、风景再造品诗意:
蔡老师把诗歌变成了一幅幅精美的画面,给学生视觉上的享受,课堂富有美感。再配上音乐,增加视听效果,课堂更加生动立体。在这样的气氛酝酿之下,蔡老师让学生对照原诗一一辨认画面,并加上学生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对画面再补充,并用诗意的语言描述出来。这似乎已经并不难,学生在视觉和听觉被启发的状态下的回答让听众惊叹。蔡老师这样做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而且训练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这就是风景再造的过程。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歌,并且把握的是诗歌的精髓,再现的是诗歌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魂的形式保持了诗歌的灵动性,学生感受到了美,交流了美。诗歌不再是一节一节,一句一句支离破碎的,而是一幅幅连贯流动、充满神韵的画面。
2、抓住诗眼巧引导:
文有文眼,诗有诗眼。抓住了诗眼,就抓住了诗的关键,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蔡老师在抓本诗的诗眼时很有技巧,她从讲课开始时,就用一句最能体现诗人特质的话作为导语,而这导语既提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为后面学生准确理解诗意张本。蔡老师说诗人是“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这不仅在介绍诗人,更是在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所以学生有了这样的认知,当蔡老师讲到诗眼这句里,当然可以体会这句便是最能体现诗人豪迈胸襟的句子,也是诗歌的主旨之所在。看来,这是蔡老师有意为之。
3、旁征博引妙开拓:
就诗论诗,显然不够,需要有所联系,有所开拓。蔡老师故意在学生理解了诗意、理解了诗人的豪迈大气、气吞山河的雄心壮志之后,引用传统中对曹操这个历史人物的错误看法,使用奸臣、奸雄,野心勃勃等等词汇评价,以引起学生的讨论。果然学生们见仁见智,谈了自己独特的见解、真实感受,在众说不一中,蔡老师又顺势引导学生学会看待事物要看主流的正确方法,教给学生学会用辩证的眼光看待事物,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师生在平等对话中更深入领会了文章主旨,从而使整个课堂步入高潮。
总之,在这堂课中,蔡老师教给了学生品诗的方法:读诗韵──感诗意──品诗境,我把它定义为蔡老师的三步读诗法。我想,她的学生只要掌握了这品诗之法,不愁古典文学的积累不厚!
最后,我想用“三多三少”对蔡老师的这堂课做一总结,同时也做为我今后教学古典诗词的原则:
多声情并茂的诵读,少学究解经式的分析;多陶情冶性的快乐,少正襟危坐的严肃;多联系自我体验的感悟,少微言大义的挖掘。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幸福的少年
- 童年
- 心灵的呼唤
- 痛并快乐
- 扫除
- 爸爸的爱
- 寻找太阳
- 书籍·理想·人生
- 我想克隆自己
- “临时班长”
- 我为妈妈过生日
- 害怕,是可以克服的
- 我的烟花飞上了天
- 路灯赞
- 未来,待我们去创造
- 简论中职“双师型”教师认定与管理制度探析
- 简析高校开设定向运动课程的必要性
- 试论高职电磁学教学改革的实践
- 试析素质教育理念与生命教育实施的契合
- 析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育质量
- 试析高职院校产学研结合中的“教育性”与“经济性”
- 关于职业院校学生企业实习制度研究
- 试析对高职数控车削加工课程改革的探究
- 浅论高职院校机电设备维修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 简析远程教育法律专业社会实践模式的构建
- 浅论高等院校非学历教育管理模式的变革探析
- 试论行动导向的高职《内科护理学》教学
- 试论人文素质视域下的高职公共文化课程改革
- 试析学生顶岗实习劳动风险防范急需法律规范
- 试论对数字化高校教育创新实践的探析
- 三步读诗法──观蔡艳老师《观沧海》教学课后有感
- 学生“登基”,改出诗歌意境来──《天净沙·秋思》教学写真反思
- 似水流年,乡情如歌──《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评点
- 《天净沙·秋思》教学案例
- 会“说话”的石头──化石
- 《化石吟》有关资料
- 《观沧海》简案
- 《次北固山下》教学案例
- 《古代诗歌五首》教学杂谈
- 化石趣闻
- 《化石吟》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 观察·想象·创造──《天净沙·秋思》教学后记
- 化石能证实什么?
- “化石”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