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此“睥睨”非彼“埤堄”也──初中语文教材《山市》注解辨

此“睥睨”非彼“埤堄”也──初中语文教材《山市》注解辨

洪宗礼主编的初中语文教材第四册选了《山市》一文。这是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第六卷中的一篇,其中有这样一句:“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教材注解将“睥睨”解释为“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女墙”,从词义的角度看,此处的确是指“城上的矮墙”,但问题在于“睥睨”这个词并不能解释为“女墙”。和洪先生持相同观点的是《聊斋志异选》,也许洪先生正是受了这本书的影响。(人民文学出版社,一九八三年版,张友鹤注)

张先生的注我觉得牵强附会,难以说通,于古汉语知识相悖。不妨引用张注让读者思考,括号内为我所加:“本指斜着眼睛看,瞧不起人的意思(对‘睥睨’的本义解释是对的)。引伸把城墙也叫做‘睥睨’,因为城墙居高临下,从城墙洞里看出去也好像用眼睛倨傲看人一样。(这样引申解释未免让人觉得可笑)”。王力先生曾说过“法无十不立”,正是这句话提醒了我:张注与洪注都缺乏古代汉语例证。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我首先从文字学及古汉语知识角度证明“睥睨”与“女墙”无关。“睥”一般不单独使用,暂且放一放;“睨”,形声字,从目,兒声,本义斜视。《说文解字》上说“睨,视也。”例证:“旨酒一盛兮,余与褐之父睨之。”──《左传·哀公十三年》;“睨而视之。”──《礼记·中庸》;“虽羿逢蒙不能眄睨也。”──《庄子》;“相如持其璧睨柱。”──《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宋·欧阳修《归田录》;“陟升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楚辞·离骚》,玉逸注:“睨,视也。”“睥睨”可引申为:顾视,回视,寻视。例证:“虑也者,以其知有求也,而不必得之,若睨。”──《墨子》。也可引申为:偏斜。例证:“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庄子》。

睥睨,后来逐渐作为一个词来使用。解释为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或窥视。前义例如“睥睨众史如庸奴。”──王安石《虎图》;“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史记·信陵君列传》。后义例如“睥睨宫闱”之类。

接着我证明“睥睨”实际应为“埤堄”或“俾倪”。先看“埤”字,它通“陴”。城上女墙,上有孔穴,可以窥外 。《商君书·赏刑》中有“举兵伐曹、五鹿,及反郑之埤,东卫之亩,胜荆人于城濮。”。“陴”,形声字,从阜,卑声。从阜则与高下有关,与建筑有关。本义指城上女墙,上有孔穴,可以窥外。《说文解字》中说:“陴,城上女墙俾倪也。”南朝齐·丘迟《与陈伯之书》一文中有“抚弦登陴。”《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有“守陴者皆哭。”皆可为证。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埤堄”单独的词条,解释为“城上矮墙”。

埤堄也作俾倪,城墙上齿状的矮墙。前文所引《说文解字》中说:“陴,城上女墙俾倪也。”《墨子·备城门》中有“俾倪广三尺,高二尺五寸。”这个词可引申为斜视,有厌恶或轻蔑的意思,“俾倪故久立,与其客语。”──《史记·魏公子列传》;这一用法已与“睥睨”无异了。

综上考证,我认为《山市》一文中的“睥睨”实际应作“埤堄”(也可写作“俾倪”),解释为“城上矮墙”。蒲松龄写成“睥睨”我就不去考证其原因了,或许是通假使用吧;但张先生和洪先生的注解,因为没有追溯词源勉强解释,所以不正确,教材应当修正。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小鱼在哭泣
大与小
垃圾箱的自述
假如我是一株小草
动物王国的趣事
球掉到河里了
森林防火
嫂子鸟
妹妹唱歌时的样子(节选)
猫、虎、鼠的故事
乌龟和大象
小溪的自述
动物的哭诉
西西历险记
春姑娘飞了出来
合同概念重述(二)
论夫妻财产制中的经济补偿
自主原则与信赖利益保护的平衡
冀东港口经济贡献的实证研究(1)论文
我国物权法中居住权制度的设立
论我国典权制度的废存
优先权的概念分析
浅谈甘肃河西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1)论文
沈阳市动漫产业集群发展的思考(1)论文
河南固定资产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论文
浅析占有的概念
西安城市居民旅游决策行为对比研究(1)论文
打造宜居宜游现代攀枝花市的研究(1)论文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二次审议稿)体系的评析
关于莱芜物流业发展的SWOT分析(1)论文
《不求甚解》备课资料
魂断燕山巨星落──记邓拓最后的岁月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邓拓简介
《短文两篇》有关资料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感慨与敬仰──读张帆著邓拓评传
“强作解人”与“不求甚解”
关于《燕山夜话》的说明
读书不妨“不求甚解”
《短文两篇》课文赏析
读书要有好习惯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设计
培根小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