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在老河口怀念张光年

在老河口怀念张光年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在老河口怀念张光年

老河口。起于汉水边的路家巷是一条窄窄的长巷,至今依稀残存着古街的风韵。在这里出生的,一个枕着汉江涛声长大的青年,在中华民族存亡的历史关口,发出了“黄河在咆哮”的民族强音。张光年(光未然)的一生,有如黄河奔流,时而波涛汹涌,时而厚重平缓……

少年涉江去

在高山仰止的《黄河大合唱》面前,我细细翻开张光年履历。这位12岁就在老河口参加革命活动的少年,13岁就加入了共青团。要知道,这是在1927年,中国共产党人遭受成立以来最严酷的镇压时期。两年后,张光年便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时,他的身份是当地一家书店的小店员。书店的文化气氛使这位少年共产党人萌发了强烈的文学创作欲望。1931年,党组织安排他进入武汉华中大学求学。离开老河口时,他写下了一首诗:“少年涉江去,四海为家乡,更名改籍贯,江海两相忘。汉江一掬水,注入长江水。长江一朵浪,汇入黄河黄。”把自己交给中华民族,与她一起同甘苦,共患难。从这首诗中,我们已明显感受到张光年诗歌创作饱含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张光年的创作激情在抗战爆发后喷涌而出。1935年,当日寇兵进山海关,威胁平津,张光年为日益加深的民族危亡揪心,他满怀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以笔名“光未然”写下了一个独幕剧《阿银姑娘》,他在该剧的序歌《五月的鲜花》中写道:“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鲜花掩盖着志士的鲜血。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他们曾顽强地抗战不歇……”这支爱国的抒情歌曲立即传遍了全国,张光年这个年仅22岁的文学青年开始被全国文艺界知晓。著名作家韦君宜临终前就是吟着这首歌离开的。抗战中,张光年的家乡老河口成为第五战区司令部所在地。张光年随同老舍、臧克家、姚雪垠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重回故里,成立了抗日文化工作宣传队,并由此掀开了老河口历史上最厚重的民族救亡与文化启蒙双重奏。张光年的诗歌、剧本开始在各地传诵、演出。但他心中萌发了以黄河──中国的母亲河为对象的长篇组诗,他已经把这个未出生的作品命名为《黄河大合唱》。

1939年,张光年奉命北赴延安。他到达了他魂牵梦萦的黄河,正是在壮观的壶口附近东渡。险峡急流、怒涛漩涡、礁石瀑布,25岁的张光年目睹了黄河船夫们与狂风恶浪的搏斗,聆听到那悠长高亢、深沉有力的号子声,心弦被拨动了。到达延安后,躺在病床上的他激情难抑,写出了那400多行、传扬千古的《黄河大合唱》:“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不久,在延安举行的一次文艺晚会上,张光年用不太标准的普通话在台上高声朗诵自己新作。获得的反响可想而知,作曲家冼星海还未等张光年走下台,就上前一把夺过诗稿:“请相信我,一定会为她谱好曲子!”

伟大的作品从来都是时代的呐喊,人民的心声。《黄河大合唱》正是这样一部伟大作品。从此,我们的民族史、文艺史增添了浓重的篇章,她成为炎黄子孙不屈、战斗、奋起的号角。

中年遗憾晚年补

新中国成立后,曾经叱咤文坛的诗人沉静了,张光年开始不同的人生。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80年代末,他一直在担任着《文艺报》、《人民文学》和中国作协的主要领导职务,经历了当代文坛的风风雨雨。他多年来战斗在政治斗争、意识形态斗争、文艺斗争与改革开放的最前线,并为此做出了巨大的努力,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和牺牲。有人说,作为诗人,张光年似乎放弃了激情。也一同走过这段风雨岁月的著名作家王蒙则认为:“(张光年)是一个革命者,我要说是政治家,从来是大处着眼,大处落墨,充满了历史使命感与政治责任感。他不仅考虑和热衷于文学事业的发展,更着眼于整个国家整个党的事业,盼望文运随国运齐兴,盼望文艺事业随党的整个事业俱进,盼望作家的创作空间,与中华民族的精神空间都能得到开拓,更希望文艺的生产力、民族的精神与人民的积极性都能够得到进一步的解放。”

尤其让文艺界难忘的是,当新时期文学破土而出、乍暖还寒的时期,是张光年这位文艺界的老领导,不惧“左派人士”的眼色,坚持发表了刘心武的《班主任》、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等作品,并为这些作品鼓与呼,由此开启了新时期文学春天的帷幕。无论是老作家还是文学新人,都为张光年坚守的“文心”所打动。是他,率先投入到了文艺界拨乱反正、解放思想的斗争中,撰写文章怒斥“文革”对文化的摧残;是他,带头抚慰作家们满是伤口的心灵,鼓励他们的创作热情,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创作氛围。他为广大作家以及文学界开拓出新的精神空间。

退休之后,张光年的一首自律诗在文艺界传诵:“何尝生不逢良辰?一代风云百代惊!中年遗憾晚年补,捧出新编谢后人。”这位八十多岁的老人,开始了文化上又一次壮举。虽然早在“文革”前他就开始用骈体韵文现代汉语翻译《文心雕龙》,但一直无力完成。现在,他又重新拾起了创作的巨椽,经十年苦修,该书终于在2000年付梓出版。独树一帜的《骈体语译文心雕龙》,凝聚了他40年的心血和心愿,架起一座“龙纹桥”,将中国古代文论精髓“寄予龙飞凤舞的后来人”。这不仅令人钦佩和赞美,更显示出了他不凡的学养和诗心。事后,张光年用半是欣慰半是自嘲的口吻笑着说:“现在我作为中国作协会员,才算是够格了。”

回顾张光年的一生,你不得不说,他是个志存高远的胸有大局的人,是个充满责任感使命感的大气的人。“他生活在中华民族大革命大翻身大开拓大解放的时代,他是这个时代的见证,这个时代的歌者,这个时代的清道夫与建筑工,他是这个大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为这个时代付出了自己的一切。”

耳畔犹闻江涛声

走在张光年年少时曾走过的路家巷上,汉水近在眼前,只是不闻当年的涛声。丹江水库使江面平缓而滞重。1988年春天,事隔38年之后,张光年重返故里。他说,家乡恍若隔世,“脑海里只记得汉水的涛声……”这个以《黄河大合唱》闻名于世的大诗人,涛声,已成为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重音符。

尽管他长期担任我国文艺界的领导,但家乡人似乎从来不认为他是个“大官”,他们只认那个写了《黄河大合唱》的大诗人。而文人常常是这样,在离世后他的人文价值才会更加显现出来。今年1月28日,刚过“米寿”(八十八岁)的张光年走完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步。在京召开的追悼会上,是诗人《黄河大合唱》之《黄河颂》“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金涛澎湃,掀起万丈狂澜。”在高唱。它以其气势恢宏、昂扬向上和铿镪有力的诗情和旋律,一下化除了人们内心的悲悼和伤感。作为歌者,作为诗人,他还有许多计划未能实现:今年初他又开始着手屈原的《离骚》研究笔记,想以诗人的笔调翻译这部古典名篇。他这么多年坚持记日记,原本还想出版自己的日记体作品,还想写一些回忆录,还想创作一首具有史诗性质的自传体长诗,还想……

在与老河口市文艺界几个朋友小聚时,他们谈起张光年总有不尽的感慨。市作协秘书长张永化说,张老的故居,如今只剩下一堵面街的墙。市里计划将此作为旅游项目规划修复,希望它修复后能成为爱国主义的基地,成为后来者不忘历史的见证。市文联主席余鸿声说,张老在世时,我们就提出在市里设立一个以张光年(光未然)命名的文学奖,但至今仍杳无音讯,老河口的文学后来人心中可都有他的情结啊。市美术协会主席朱芒说,老河口是抗战时继延安之后第二个唱响《黄河大合唱》的地方,我们应该继续唱下去。市委宣传部副部长何君说,一个民族因《黄河大合唱》而振奋,作为作者的故乡人,我们将世世代代传唱。

(摘自《文化名人故里寻访记⑩,荆楚在线,(湖北日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青蛙放生记
精彩的的开幕式
我给车子美容
风雨无阻
秋天的云台山
菊花节开幕式
她的坚强让我敬佩
难忘的一次跑步比赛
长大做什么
我来到了未来世界
吃萝卜
整嫂记
生命在于运动
我坐在妈妈的身后……
五官“罢工”
试析德育内稳态理论建构及其价值
简论高校弱势群体学生帮扶工作初探
试析大学生学业导师制实施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浅析高校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试析生态主义文化观与大学外语教学
试析民办普通高校工业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浅谈新升格地方本科院校继续坚守师范性教育的思考
浅析“90后”大学生公共精神培育的路径探讨
论经济应用文写作课程教学改革探析
浅谈群体亚文化对大学生性观念和性行为的影响及对策
简论成人教育学生道德认知与道德行为相分离的探析
试析生命关怀视阈下残疾人高等教育价值取向探究
试析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困境及人文转向
试析高校青年教师成长的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
试析情景认知理论与高校英语翻译教学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同步达纲练习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习题精选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
《五柳先生传》同步达纲练习
《五柳先生传》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