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李大钊政论的风格_李大钊政论的风格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李大钊政论的风格

李大钊政论的风格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3

李大钊政论的风格

李大钊还预见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后胜利。1919年,他在纪念五一节的杂感中说:“我们中国今年今日,注意这纪念人还少。可是明年以后的今日,或者有些不同了!或者大不同了!”1921年,他与张东逊等人进行“社会主义问题”论战时,在政论《社会主义下之实业》一文的结尾有一句“武断的预言”:“中国实业之振兴,必在社会主义之实行。”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年,铁路、工矿业的迅速发展,验证了李大钊这个预言的科学性。

李大钊政论的预见性,还表现在它能从一个局部的、个别的事件上,揭示出全局的意义。他从普遍联系的观点出发,认为“一件事的朕兆,和世界全局的朕兆有关联。”他从十月革命的发生,预见由此将产生的世界性意义:“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世界革命中的一个,尚有无数国民的革命将连续而起。”“俄国的革命,不过是使天下惊秋的一片桐叶罢了。”他大气磅礴地宣告:“由今以后,到处所见的,都是

Bolshevism

战胜的旗。到处所闻的,都是

Bolshevism

战胜的歌。人道的警钟响了!自由的曙光现了!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此后,芬、德、捷、匈、奥等欧洲的许多国家都爆发了群众性的革命运动,英、美、日、意、西等国的罢工浪潮也风起云涌,李大钊政论的预言再一次应验了。

1、深邃的洞察力:

在一个历史事件刚刚发生时,人们要准确地把握住其本质是不容易的,何况在新旧交替的时代,思想界还弥漫着层层的迷雾。李大钊却以深邃的洞察力,率先揭示出20世纪初中国以及世界许多大事的本质。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在北洋军阀的命令下,北京各高校放假3天,庆祝“胜利”。北京大学在天安门举办的演讲大会,许多人在演讲中都反复强调“公理战胜强权”。李大钊却独具只眼,作了题为《庶民的胜利》的演讲,并在几日后又撰写了《

Bolshevism

的胜利》,尖锐地指出,如果连是“谁的胜利”和“为谁庆祝”的问题都没有搞清楚,就去“发狂祝贺”,是“全没意义”的。他认为,“对于德国军国主义的胜利,不是联合国的胜利,更不是我国徒事内争、托名参战的军人和那投机取巧卖乖弄俏的政客的胜利,是自由的胜利,是民主主义的胜利,是社会主义的胜利,是

Bolshevism

的胜利,是赤旗的胜利,是世界劳工阶级的胜利,是20世纪新潮流的胜利”。因此,“应该为民主主义把帝制打倒,社会主义把军国主义打倒而庆祝”。

李大钊政论的深邃洞察力,还表现在他对帝国主义本质的清醒认识上。虽然他与当时许多民主主义者一样,早期受过进化论的影响,错误地歌颂过德意志帝国,但与同时代的其他人相比,李大钊较早地对帝国主义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和认识。早在1914年,他就觉察到帝国主义的凶焰。当年,他为《甲寅》所写的《国情》一文,言辞驳斥了当时美帝国主义的代言人古德诺的帝制舆论,该刊加编者按对此文予以高度评价:“文中所含真理,历久不渝……”1915年,李大钊在《国民之薪胆》、《警告全国父老书》等政论中,抨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二十一条”之实质,明确提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十月革命后,他著《庶民的胜利》一文,表达了“帝国主义是现代战争的根源”的思想;1919年元旦,他著《大亚细亚与新亚细亚主义》一文,第一次运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对帝国主义的实质进行了深刻的解剖;五四运动后,李大钊立即写作《秘密外交与强盗世界》,明确提出中国人民的三大誓愿:“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觉”,正确地总结出中国人民长期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基本经验,回答了中国革命在认识和实践中长期没有解决的问题,显示了他掌握马克思主义之后的理论洞察力。

2、浓厚的辩证色彩:

李大钊政论在说理方面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将辩证法贯穿于论证说理的过程,即善于运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接受了马克思的阶级观点后,他更注意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观察问题。这使得他的政论具有了浓厚的辩证色彩,刘半农在为他起草的碑文中,称赞其文“理致谨严,思度宏远”;何香凝则称赞他“透彻而伟大的言论,一见便使人折服”。

4、辩证的说理艺术:

李大钊早期的世界观中,就包含有朴素辩证法的因素,五四运动后他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并将其基本原理运用到政论写作中,自觉形成了辩证的说理方法。

比如:他几次撰文谈到“时”这个现实性很强的问题,对于“今与古”、“过去与将来”、“现在与将来”等概念,他都是运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反对那种只知道沉湎过去、徒思未来,却不知道珍惜现在的不切实际的思想。他在政论中把“今”看作是连接过去和将来的“一线”,指出走向未来必须依靠今天的努力。

李大钊的政论摆脱了“就事论事”的窠臼,善于将单个事物与周围的环境联系起来说理。如他在与张东逊、何孟雄等人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论战中,针对论敌“中国今日是否能行社会主义”的质疑,提出“要问中国今日是否已具实行社会主义的经济条件,须先问世界今日是否已具实行社会主义倾向的经济条件,因为中国的经济情形,实不能超出于世界经济形势之外。”

1919年,李大钊在与胡适进行“问题与主义”的论战中,用以挫败对手的方法,也是辩证地考察了“问题”与“主义”的关系。胡适将二者割裂开来,只看到了他们的对立,而没有看到它们统一的一面。因此,他要求人们“把一切‘主义’抛在脑后”,“多提出一些问题,少谈一些纸上的主义”。李大钊则针锋相对题提出二者“交相为用”“并行不悖”的,因此,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

李大钊政论的辩证说理艺术,还表现在他能坚持两点论,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如在“批孔”方面,虽然他的政论不如陈独秀的多,力度不如易白沙、吴虞的大,但他的政论却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客观地将孔子其人和其思想区分开来。在《孔子与

宪法》《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两文中,他一方面称孔子为“数千年之残骸枯骨”和“历代帝王专制之护符”,认为“其学说其精神,已不适于今日之时代精神”;另一方面,他又不抹杀孔子及其思想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积极意义:“孔子于其生存时代之社会,确足为社会中枢,确足为其时代之圣哲,其说亦确足以代表其社会其时代之道德。使孔子而生于今日,或更创一新学说以适应今之社会,亦未可知。”

这种不割裂历史的观点,正是马克思主义者评价历史人物所应有的观点。从这个观点出发,他一方面希望从宪法中删去将孔子之道载入宪法的项目,另一方面又主张对尊孔之人持“信仰自由”之态度,“尽可听其自由以事传播”。

5、阶级分析方法:

十月革命后,李大钊开始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研究中国的问题,阶级分析法是他在政论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说理论证方法。在这方面,他可以说开中国无产阶级政论风气之先。

阶级分析方法的好处在于,它可以用阶级关系这把锋利的解剖刀,透过现象剖析问题的实质。例如,对于“女权运动”这个激动人心的口号,李大钊在《战后之妇人问题》一文中,运用阶级分析的观点对其进行了深刻的剖析。他把英国妇女参政后所要求政府解决的问题一一列举出来,一针见血地指出:“这几项都是与中产阶级的妇人最直接紧要关系的问题,与那些糜有财产、没受教育的劳动阶级的妇人全不相干。”他在作了具体的分析之后指出:女权运动“是带有阶级的性质”的,它和劳动运动“纯是两事”。从阶级的观点出发,他进一步提出了解决妇女问题的方法:“一方面要合妇人全体的力量,去打破那男子专断的社会制度;一方面还要合世界无产阶级妇人的力量,去打破那有产阶级(包括男女)专断的社会制度”。

李大钊运用阶级分析的方法进行论证的代表性政论,还有《社会主义下之实业》和《鲁豫陕等省的红枪会》等文。前者用阶级分析法,对“振兴实业”的问题置于两种不同的社会制度下进行比较;后者则对于“红枪会”这一带有迷信色彩的农民武装作出了阶级的定位,从而使这一性质复杂的组织得到了客观的评价。

6、善于比较分析:

李大钊的政论善于透过各个事物内部矛盾及其各个方面的对照、比较,从而确定客观事物之间的同异关系,揭示事物的本质。

一是相似比较:如在《政论家和政治家》一文中,李大钊通过对二者的比较、分析,具体阐述了二者都应有的共同修养;又如乡愿与大盗,粗看之下,二者并无共同之处,李大钊却通过比较分析,一针见血地揭示了二者“同”的一面:“中国一部历史,是乡愿与大盗结合的记录”;再如学会与政党,本来“性质向异、两不相谋”,但它们却在辛亥革命后、十月革命前这个特殊的历史阶段,具有了一些相通之处。李大钊通过比较分析,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学会者政党之假面具也”。

二是正反对比:如《新的!旧的!》、《黑暗与光明》、《青年与老人》、《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法俄革命之比较观》、《孔子与宪法》等。这些政论往往抓住一正一反两个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对立面,指陈相异、激浊扬清,或破或立,从而使说要论证的观点昭然若揭。

7、澎湃的青春激情:

李大钊的政论不仅立意高远,以理服人,而且能够以情动人。他的许多政论都是情理交融的佳作。李大钊政论中的情,不管是对黑暗现实的痛恨之情、对光明未来的憧憬之情、对进步力量的热爱之情,莫不发自内心,感人至深。

8、激昂澎湃的青春豪情:

读李大钊的政论,每每觉得一股青春之气扑面而来。这不仅因为歌颂青春、呼唤光明是他政论的一个重要内容,而且因为他的笔锋常带感情,洋溢着乐观、雄健的青春之气,一如大江奔涌,汩汩滔滔,不可阻止。

李大钊的青春豪情,源于他青春的人生观。十月革命前,虽身处黑暗昏馈的时代,他却坚信中华民族有能力再造神州。他怀着炽烈的爱国激情,始终憧憬着祖国的未来,并把民族复兴、祖国富强的希望都寄托在青年身上。他认为,“青年不死”,即“中华不亡”。他高声颂扬:“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国家不可一日无青年,青年不可一日无觉醒。”“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敏锐之自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他号召青年“冲决过去之罗网,破坏陈腐学说之囹圄”,“本其理性,加以努力,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即使在革命的逆境中,李大钊的政论仍然充满着乐观的革命豪情。在二七大罢工失败后的沉闷空气中,他以洪钟大吕般革命家的豪迈气概,写出《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成为革命群众的精神支柱:“我们应该拿出雄健的精神,高唱着进行的曲调,在这悲壮歌声中,走过这崎岖险阻的道路!”这铿锵的语言、豪迈的气概,如同催征的战鼓、嘹亮的号角,鼓励人民抖擞精神,向着光明的远方,奋然而前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今天,我玩电脑了
我的父亲
假如我会七十二变
我的一天
胜似亲人200字
我的心和“神七”一起飞
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
摔跤记
我的自画像
小青蛙上学
童话故事
南方的冬天
元旦的快乐一天
圣诞节礼物
红领巾的风采
关于高校就业制度变迁的经济学分析
关于高校大学英语女教师职业幸福感研究
浅谈大学英语自主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工科大学生能力的培养
关于网络对高校德育工作的影响及对策
高师体育专业学生体育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
高校体育保险现状及对策研究
关于加强高校思想道德培养的理性思考
高校体育伤害及其法律思考
从新制度经济学角度分析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变迁
关于高校管理权与学生受教育权冲突及学生权利保障之探究
高校体育伤害事故的法律责任问题研究
试析高职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与职业道德培养
高校发生体育伤害事枝的成因今析众对策研究’
浅论大学生公民道德规范的养成与实践
浅谈大学生权利研究的现状与瞻望
《我用残损的手掌》赏析
《我爱这土地》教学反思
读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乡愁》教学实录
《我用残损的手掌》透视戴望舒
戴望舒的诗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指导
《戴望舒传》:戴望舒的传奇人生
《我用残损的手掌》学习思路
戴望舒简介
《我用残损的手掌》疑难解析
《我用残损的手掌》有关资料
《乡愁》课堂实录
《我用残损的手掌》难句解析
《乡愁》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