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问题探究
1、“艰难的国运”和“雄健的国民”分别指代什么内容?
国家正处于坎坷、挫折、灾难深重的时期 有不畏艰险、勇往直前,英勇而自信的精神的人民。
2、文中“雄健的精神”指什么精神?
“雄健的精神”,也就是民族的精神。“扬子江及黄河遇见沙漠、遇见山峡都是浩浩荡荡地往前流过去,以成其浊流滚滚、一泻万里的魄势。”“雄健的精神”也就是这种冲破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
3、这篇文章第二、三两段都说到两种境界,语意的重点在哪一方面?第三段同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有什么不同?
第二段说到的两种境界:一是宽阔的境界,一泻千里;一是逼狭的境界,回环曲折,极其险峻。第三段说到的两种:一是坦荡的平原,一是崎岖的险路。前者重点是逼狭险峻的境界,后者重点是崎岖的境界。第三段与第二段相比,语意的重点推进了一步。第二段说两种境界,第三段则说两种境界有两种乐趣,走到崎岖的境界,置身奇绝壮绝的境界,有冒险的奇趣。
4、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
课文中提到,“一种冒险的美趣”,“奇趣横生”,“一种壮美的趣味”,“亦是人生最有趣味的事”。这种种趣味,其实都是经历艰难险阻以后的趣味,是一种快乐、一种幸福。高尔基在《海燕》中叫做“战斗的欢乐”,毛泽东则说“与天奋斗,其乐无穷;与地奋斗,其乐无穷;与人奋斗,其乐无穷”,这“欢乐”、这“乐”,就是本文中的“趣味”。
5、作者为什么要把“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联系起来?
这是因为:中华民族现在正逢崎岖险阻,它让奋斗者有机会领略奇绝壮绝的景致,“感到一种壮美的趣味”,而这种“壮美的趣味”,“没有雄健的精神是不能够感受到的。
6、“艰难的国运”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两个方面,一是时代性,“现在”“目前”──1923年,是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社会环境。军阀混战,帝国主义列强入侵,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疯狂镇压进步革命力量,国家和民族到了非常时期,前途茫茫。二是艰难国运的严重性──“崎岖险阻”、“艰难境界”。
2、“雄健的国民” 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⑴ 第一节第四节都提到“雄健的精神”,但具体展开则在第五节第三句和第四句中,据此是否可以看出“雄健的国民”应具备的品质呢?
⑵ 关键词语:
“高唱”──主动(被动)、积极(无奈):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奋进本身就是壮烈的。正如李大钊所言,“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而是面对艰难险阻满怀斗争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到达胜利的彼岸。
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关键词语是“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么还会觉得“有趣味”?而且是“最”有趣味?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最好写照。
7、“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之间有什么联系?
只有雄健的国民才能扭转艰难的国运;惟有在艰难的国运中建造国家才更能锻炼、造就国民的雄健精神。
8、本文用一系列比喻来说理,既生动形象又有说服力。试指出文中用了哪些比喻,表现作者什么情怀。
用长江大河比民族生命进程;用扬子江黄河比中华民族历史进程;用“浩浩荡荡”比中华民族历史势不可挡,一往无前;用“平原无际,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历史的顺利发展;用“曲折回环”“崎岖险阻”比中华民族历史所逢的艰难国运;用长江黄河穿沙漠、过山峡比中华民族前进中的艰难斗争;用“浊流滚滚,一泻万里”比中华民族的光明前途。这些比喻表现了作者内心的豪情壮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温暖
- 我的老师
- 海棠花
- 可爱海棠花
- 美丽的海棠花
- “傻大姐”姜青
- “胆小”的妈妈,深深的母爱
- 海棠花
- 童年趣事
- 新同桌
- 我的好朋友
- 勇敢的爸爸
- 李老师的普通话
- 调皮鬼
- 我们的刘老师走了
- 关于巴赞电影风格论的理论笔记
- 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教育的四大转型趋势
- 新媒体广告形态研究
- 试论同种模式别样精彩
- 新闻媒体舆论监督现存问题与对策分析
- 试析应对环境突发事件时的信息公开
- 试论《舌尖上的中国》
- 假新闻的成因、危害及对策
- 试论互联网时代公众舆论的变化
- 党报策划对区域发展的引领作用浅论
- 基于“服务为王”理念的微博湿营销模式构建
- 第三者的媒介形象建构分析
- 试论现代传播语境下的网络话语特征
- 从《舌尖上的中国》看国家认同的意识形态构建
- 传媒在公共空间中的社会意志表达
- 《半截蜡烛》教学案例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 绷紧心弦,激荡情思,赏味成功──《半截蜡烛》教学随想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 《晏子使楚》教学层次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