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6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教学设计
【教材说明】
《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七年级下学期第二单元的自读训练课文。文章作者不仅是诗人和学者,更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面对五四运动后,封建军阀与帝国主义相勾结,帝国主义加紧文化侵略,中华民族千疮百孔,步履维艰的处境。李大钊大声疾呼,振奋起雄健的民族精神,在艰难曲折的道路上,树立起冲破险阻的必胜信心,从而在艰苦奋斗中,体味振兴中华这“人生最有趣味的事”,是一篇具有强烈鼓动性和充满乐观精神的雄文。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虽然已拥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但不善于从历史生活中去感悟人生哲理;他们虽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但不善于借助于语文学习经验去观照实际生活,观照历史。
这篇课文虽具有强烈的鼓动性,但由于七年级学生对近代现代历史了解的并不多,并不详尽,所以难以有太深的印象,不易被理解。按照七年级学生心理认知规律,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指导学生大量收集近现史的材料,并引导学生自觉地与自主研读课文联系起来,入情入味,反复品读,从而使语文素质的培养成为可能。
【设计理念】
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深入了解近代耻辱的历史,调动学生的爱国热情,鼓舞振兴中华的斗志,培养学生积极参与和合作沟通的精神。教学本课,以“朗读”为重要手段,力求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
1、情感与态度目标:
联系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培养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操和振兴中华的豪情壮志。
2、知识与能力目标:
分析比喻的含义,体味比喻说理的生动形象性和说服力。细致分析、细心揣摩课文中的精彩段落和关键词句,以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汉语丰富、优美的表现力,饶有兴趣地锻炼运用语言的能力。
3、过程与方法目标:
注重朗读训练,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出感情,通过反复朗读自行领会文意,培养语感。要引导和鼓励学生说出对课文的整体感受,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交流,进一步把握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导语设计
历史如一条长河,亘古流淌……
中华民族的历史浩浩荡荡,从远古一刻不停地向近代进发……
载着一路的艰辛,五千年的悠悠文明,伴着鸦片战争的硝烟步入近代……
从此,古老的亚西亚雄狮,东方巨龙,停止了前进的步伐,步入灾难的深渊……
请同学们把收集到的有关近代耻辱历史的资料展示出来。
让学生课外收集与课文有关的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了解近代那段耻辱的历史,“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永远高唱奋进的号角,高扬振兴中华的旗帜。
面对艰难的国运,我们该如何……,现在我们就共同探究《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出示课题)
二、作者简介
学生交流收集的李大钊的材料,讲述李大钊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的研究、传播的故事。
用讲故事的形式介绍作者,突破传统介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检验了课前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
过渡语:李大钊不仅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也是一位学者诗人。他的诗文被鲁迅誉为“革命史上的丰碑”。小品散文,更具特色,有一种惊世骇俗,气冲霄汉的神韵,下面我们就从《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一文领略这种风采。
三、朗读比赛
1、全班分成三组,每组两名代表朗读任意两个段落,采用小组互评的方式,将最终名次记入个人平时分,夺冠的一组奖励上阅览室或上电脑室。
小组比赛的名次与平时分挂钩,在精神奖励的刺激下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自信,为小组争光的活跃气氛中训练口语,培养积极性。同时凸显个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有助于提高朗读水平。
2、全班齐读。
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实践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
四、感悟课文内容
1、“雄健的精神”指什么?国民为什么要有“雄健的精神”?国民靠什么“雄健”?
2、找出文中的比喻句,分析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并体会文中比喻句的妙处所在。
教者出示问题,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研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
五、拓展延伸
英雄的人民站起来了,华夏儿女不甘落后,你准备为振兴中华,再次续写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从而跻身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做些什么?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六、质疑问难
归纳拓展:文中讲述的道理可以上升到如何面对逆境的高度上来。请同学们引用名言,从任何一个方面总结一下自己的感受体会。
七、小结
华夏文明五千年一朝败落,中华耻辱一百年早已洗雪,让我告诉世界,中国的命运自己主宰,让我告诉世界中国进行着接力赛,让我告诉世界,中国在讲着春天的故事中阔步向前……多媒体课件播放五十年来中华民族取得伟大成就的精彩瞬间,最后全体起立,共唱国歌。
注重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注意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调动学生奋斗拼搏的热情,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教学反思】
课堂上,为了尊重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教师讲得很少,主要扮演导读的角色:着力于启发引导,因势利导,以指导学生读书。朗读比赛气氛活跃,效果良好,齐读更能很好感受雄浑气概。本节课既走进课文,挖掘课本承载的知识,又能走出课文,把学生以语文学习引向课外,不去干涉每人的独到感受,而是给以积极肯定和赞扬。可以说,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生普遍受到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情绪高涨,增添了为振兴中华而奋发拼搏的豪情,懂得了如何处理生活中的逆境,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取向,并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送东阳马生序》读后感
- 知识改变命运
- 座位
- 读书的乐趣
- 珍惜所拥有的生活
- 一千个读书的理由
- 知识与金钱
- 钱眼看人
- 众说纷纭话金钱
- 我的金钱观
- 我看张爱玲
- 一角钱
- 读书的乐趣
- 画
- 书的另类比喻说法
- 基于民间小戏音乐探索
- 将美育融入音乐教育的过程
- 南海城市发展设计中公共交通体系的研究
- 公允价值计量:最新研究成果解读与准则运用(1)
- 北京地铁车辆检修装备的制造
- 重叠式换乘站换乘方式及客流组织探讨
- 某轻轨高架桥两种计算结果的对比分析
- 音乐表演舞台艺术体验关键性
- 关于城市快速轨道交通振动评价量的探讨
- 对歌曲情感表现的思考
- 对影片中音乐使用的认知释解
- 杭州地铁七堡车辆段上盖平台结构设计有关问题探讨
- 论现代企业制度与会计改革(1)
- 轨道交通安全计算机的研究与设计
- 香港快速轨道交通运营的成功模式研究
- 《燕子》教材说明
- 《燕子》教学建议
- 《燕子》佳句赏析
- 《牧场之国》美文欣赏 六月荷塘
- 《牧场之国》考点练兵 阅读篇
- 《燕子》多角度状物的描写特点
- 《燕子》“赶”的妙用
- 《牧场之国》范文习作
- 《燕子》词义辨析
- 《牧场之国》美文欣赏 故都的秋
- 《牧场之国》考点练兵 积累篇
- 《燕子》难句讲解
- 《燕子》的学习要点
- 《燕子》文章结构分析
- 《牧场之国》训练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