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血泪和仇恨谱写的歌──《松花江上》
翻新时间:2023-06-07
用血泪和仇恨谱写的歌──《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是一首在抗日战争期间广为流传的歌。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本帝国主义向中国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中国人民奋起抵抗,从而揭开了抗日战争的序幕。东北沦亡后,东北人民离乡背井,到处流浪,而此时,《松花江上》这首歌曲,就唱出了他们的思乡之情:
“九一八,九一八,从那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回到我那可爱的故乡?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我那无尽的宝藏……”
这首歌曲的作者是作曲家张寒晖。在“九·一八”事变前后,他随东北流亡学生到了西安当教员。在那段漫长岁月里,他忍受着疾病和贫困的折磨,运用一切可能的手段,为抗日救亡运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当时与东北军朝夕相处的张寒晖,深切地感受到他们这种怀念故乡的情绪,于是编写了一个宣传抗日的街头剧,《松花江上》就是这个街头剧里的一首插曲。这首歌唱出了3000万东北同胞的悲惨遭遇和思乡之情,尤其是唱到“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在一堂”时,更是让人心酸不已。同时,这首歌也愤怒地控诉了蒋介石丧权辱国的“不抵抗”政策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这首歌受到了广大群众的喜爱,传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成为了亿万人高唱的战歌,鼓舞了人民抗击日寇收复失地的战斗热情。
时过30余年,《松花江上》仍在国内外流传。1979年9月,美籍知名作家聂华苓和她的丈夫在美国衣阿华州举办“中国周末”聚会,邀请大陆、台湾、香港、新加坡和旅美的中国作家到一起团聚。会议结束时,大家一齐合唱了这首至今难以忘怀的《松花江上》,流露出炎黄子孙强烈的乡土观念和民族感情。
《松花江上》具有感人的魅力与顽强的艺术生命,它是一首用血泪和仇恨谱写的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给老师的一封信
- 冬天的镜泊湖
- 榕树
- 秋天的公园
- 我的发现
- 我自信,我快乐!
- 下雪了
- 一场报告会
- 观夕阳
- 夏游北戴河
- 晨雨
- 游观音山公园
- 夜,来临了
- 我是一只小小鸟
- 谁的本领大?
- 论第三人侵害缔约利益
- 关于现代竞技休育发展与体育社会化关系研究
- 浅谈生物学科高考现状分析与教学对策
- 关于西方体育社会学研究视野探析
- 试论体育社会学的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
- 论作为主体资格的人格
- 论侵权行为法上的过失相抵制度(一)
- 关于体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研究领域
- 论我国让与担保制度的构建
- 民间法:一种法的社会学视角
- 关于现代化进程中的体育环境初探
- 淳安县饭店业空间布局研究(1)论文
- 试论西部体育建立体育中介组织的构想
- 无因性之若干反检讨
- 浅析辽宁老工业基地社会保障基金筹集(1)论文
- 《杨修之死》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杂谈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反思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要依据新课程标准进行语文教学──《杨修之死》的教学反思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
- 《杨修之死》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