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3-09
《荒岛余生》·批注·个性化阅读
一、《荒岛余生》教学设计与调控
导入:归属不预制。预制的导入是这样的:“备受冷落、备受嘲讽的丑小鸭,却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巨变,原因在于哪里?在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在于他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在于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而孤身一人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孙,其命运又会怎样呢?”但在教学时,我觉得这样的导入,似乎过于干预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于是在讲台上将导语改为:“命运也会捉弄人。如果有一天发生地震,你被掩盖在废墟下;如果有一个黑夜,你孤身一人置身于坟地里;如果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你一人被遗弃在荒岛上……此时,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荒岛余生的鲁滨孙,看他在荒岛上是如何活下来的。”这样的导语,只是创设了一种情境,创设了一个悬念,但没有预制学生阅读文本的指向,更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
阅读:让感动作主。学生阅读本文,主要分为两步,一是“鸟瞰”,快速浏览全文,概述鲁滨孙初登荒岛时的心态变化,整体感知课文,时间2分钟。二是“解剖”,仔细阅读全文,并在行间空处写上自己的真实感受,时间10分钟。在“解剖”环节,我没有布置思考题,让学生保持一种最原始的心态去感受文本,感受人物,批注时真正地让自己的感动作主。
交流:方式大家选。采用怎样的方式来交流自己的批注,是采用自由式发言,还是随机抽取一行同学来交流?是按照段落顺序,还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我让大家选择,少数服从多数,决定随机抽取一行,按段落顺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过,我补充如果某个同学觉得你还有“亮点”,可以自由发言。采用这样的“随机抽行”的方法,避免了课堂发言由几个同学“垄断”的不良现象,让更多的同学有了“机会”。事实证明,那些平时不举手发言的同学,在“大势所趋”之下,也能比较大胆、自信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总结:说想说的话。既然上面的教学都是“我阅读我作主”,如果“总结”由我这个教者“夸夸其谈”,实在太不和谐;于是我干脆也放开让学生总结。“学完本文之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还是采取“随机抽行”的办法,“不过,最好不要重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结果,这个总结比我考虑的更周全,有的分析人物形象,有的谈生命意义,有的谈第一人称,有的谈心理描写,也有的联系切身经历谈自己的脆弱与坚强。这个总结真正是“百花齐放”。
作业:列“坏处”“好处”。回忆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这样的作业,最受学生欢迎,答案各不相同,有和同学沟通方面的,有和父母交流方面的,有关于自己身高的,有关于洗衣打水的,有关于学习成绩的……真是应有尽有。学生好像找到了倾吐“苦水”的机会,不吐不快;又如同握住了保持心理平衡的“横木”,将几近倾侧的心绪重新摆正。
二、教学反思与个性化阅读
1、教者先写批注,做个性化阅读的先行使者:
在备课中,每一篇课文自己坚持自读、自批,自己先尝试“个性化阅读”,真正地让自己的感受做主,让自己的感悟做主,让自己的感动做主,让“教师用书”仅仅成为“参考书”。在自读、自批中,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感与韵味,也体会到读懂课文、读通课文的艰辛与乐趣。
2、适时点拨升华,是实现个性与共性和谐共生的调和剂:
客观地说,农村初中学生往往对文本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误解文意,教者如果只是一味让学生“个性化批注”、“个性化交流”,而不能适时进行点拨和升华,往往会使学生理解谬误,南辕北辙。如《荒》文中讲到鲁滨孙小心保存“三本很好的《圣经》”、“几本葡萄牙文书籍”、“两三本祈祷书和几本别的书籍”,就有学生交流说,“这说明鲁滨孙很爱惜书”。我肯定了学生的理解,但同时还提出,“这仅仅是说明鲁滨孙喜欢书吗?”学生通过讨论,统一了另一认识,“鲁滨孙有活下去的勇气,找到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这样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形成一定的认同,引起相对的共鸣,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共生。
3、指导简单的批注方法,是促进个性化阅读健康发展的助力器:
对于不善于作批注的学生来说,经常把文章看了多遍之后仍然不知在课本上“写”什么,或只是在旁边批上“好”等空洞词句。如能教以方法,则事半功倍。如:
刚起步时用“勾画法”,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上波纹线;
对于线条清晰的课文,采用“概述法”,或一段一概述,或几段一概述;
对于文辞优美的句子,采用“赏析法”,将作者所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效果作个性化的赏析;
对于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文段,采用“感悟法”,批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对于抒情线索不大清晰的文段,采用“模糊法”,自己摘录关键词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模糊地给文段理思路;
对于晦涩的词句,可采用“质疑法”,在词句旁边画个“?”,引起自己关注,如此等等。
有“法”可依,批注有话可说;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多法合用,促进个性化发展。
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让学生从迷信教师、迷信课辅中走向相信“自我”,自信地“我读文章我做主”;在阅读中批注,在批注中阅读,是通向个性化阅读的一座坚实之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军训
- 烙摊黄
- 男生们,不要泄气!
- 一次有意义的扫地
- 小时候,我很调皮
- 爱的桥梁
- “家庭杯”陀螺大赛
- 我爱读书
- 他真了不起
- 第一次给母亲洗脚
- 过年
- 老妈受骗上当记
- 一件难忘的事
- 春节联欢晚会节目
- 书,我终于求到你了
- 关于中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 生活即教育——试论小学语文综合性学习
- 马克思的世界文化观与审美现代性(1)
- 儒道互补的美学功能(1)
- 分析美学的衰落和形而上学的复兴(1)
- 试论谈多媒体教学手段在音乐课堂中的科学运用
- 关于小学英语情境教学初探
- 浅析对小学生习作起步阶段指导的研究
- 浅谈关于运筹学教学的几点思考
- 美国电子商务法评析(1)论文
- 沃尔佩的语义学美学(1)
- 试论对低年级美术教学法的探析
- 中国美学研究的创新与发展(1)
- 中西美学会通与对话的个案研究(1)
- 我国电子商务立法现状与前瞻(1)论文
- 我对《小小的船》一课的教学理解及设计
-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小小的船》教学札记
- 创设情境 开拓联想 延伸课外──《小小的船》教学随笔
- 放飞童心 感受精彩──《小小的船》教学片断与反思
- 《小小的船》教学片断与反思
- 放飞想像的翅膀──《小小的船》文本解读与教学
- 弯弯的月儿像什么──《小小的船》教学片断与点评
- 走进新课程 感受新理念──评瓯北五小李仙伟老师之《小小的船》
- 课堂上,你关注学困生了吗?──《小小的船》教学札记
- 《小小的船》教学实录及点评
- 公开课的警告──《小小的船》教学后记
- 创设情境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小小的船》教学片断实录及反思
- 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空──《小小的船》教学片断及评析
- 《小小的船》教学实录及点评
- 趣中求实 趣中求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