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荒岛余生》·批注·个性化阅读

《荒岛余生》·批注·个性化阅读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09

《荒岛余生》·批注·个性化阅读

一、《荒岛余生》教学设计与调控

导入:归属不预制。预制的导入是这样的:“备受冷落、备受嘲讽的丑小鸭,却完成了从丑小鸭到白天鹅的巨变,原因在于哪里?在于他心中那一份恒久的梦想,在于他对美的向往和不懈的追求,在于他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精神。而孤身一人流落在荒岛上的鲁滨孙,其命运又会怎样呢?”但在教学时,我觉得这样的导入,似乎过于干预了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于是在讲台上将导语改为:“命运也会捉弄人。如果有一天发生地震,你被掩盖在废墟下;如果有一个黑夜,你孤身一人置身于坟地里;如果一个偶然的机会里,你一人被遗弃在荒岛上……此时,你会怎么想,你会怎么生活?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荒岛余生的鲁滨孙,看他在荒岛上是如何活下来的。”这样的导语,只是创设了一种情境,创设了一个悬念,但没有预制学生阅读文本的指向,更利于学生个性化阅读。

阅读:让感动作主。学生阅读本文,主要分为两步,一是“鸟瞰”,快速浏览全文,概述鲁滨孙初登荒岛时的心态变化,整体感知课文,时间2分钟。二是“解剖”,仔细阅读全文,并在行间空处写上自己的真实感受,时间10分钟。在“解剖”环节,我没有布置思考题,让学生保持一种最原始的心态去感受文本,感受人物,批注时真正地让自己的感动作主。

交流:方式大家选。采用怎样的方式来交流自己的批注,是采用自由式发言,还是随机抽取一行同学来交流?是按照段落顺序,还是由学生自己选择?我让大家选择,少数服从多数,决定随机抽取一行,按段落顺序,发表自己的看法,不过,我补充如果某个同学觉得你还有“亮点”,可以自由发言。采用这样的“随机抽行”的方法,避免了课堂发言由几个同学“垄断”的不良现象,让更多的同学有了“机会”。事实证明,那些平时不举手发言的同学,在“大势所趋”之下,也能比较大胆、自信地发表自己的看法。

总结:说想说的话。既然上面的教学都是“我阅读我作主”,如果“总结”由我这个教者“夸夸其谈”,实在太不和谐;于是我干脆也放开让学生总结。“学完本文之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还是采取“随机抽行”的办法,“不过,最好不要重复,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谈。”结果,这个总结比我考虑的更周全,有的分析人物形象,有的谈生命意义,有的谈第一人称,有的谈心理描写,也有的联系切身经历谈自己的脆弱与坚强。这个总结真正是“百花齐放”。

作业:列“坏处”“好处”。回忆学习或生活中曾经遇到或正在面临的一两件不幸或挫折,仿照课文中“借方”和“贷方”格式,把好处和坏处排列出来。这样的作业,最受学生欢迎,答案各不相同,有和同学沟通方面的,有和父母交流方面的,有关于自己身高的,有关于洗衣打水的,有关于学习成绩的……真是应有尽有。学生好像找到了倾吐“苦水”的机会,不吐不快;又如同握住了保持心理平衡的“横木”,将几近倾侧的心绪重新摆正。

二、教学反思与个性化阅读

1、教者先写批注,做个性化阅读的先行使者:

在备课中,每一篇课文自己坚持自读、自批,自己先尝试“个性化阅读”,真正地让自己的感受做主,让自己的感悟做主,让自己的感动做主,让“教师用书”仅仅成为“参考书”。在自读、自批中,体会到字里行间的情感与韵味,也体会到读懂课文、读通课文的艰辛与乐趣。

2、适时点拨升华,是实现个性与共性和谐共生的调和剂:

客观地说,农村初中学生往往对文本的理解比较肤浅,甚至误解文意,教者如果只是一味让学生“个性化批注”、“个性化交流”,而不能适时进行点拨和升华,往往会使学生理解谬误,南辕北辙。如《荒》文中讲到鲁滨孙小心保存“三本很好的《圣经》”、“几本葡萄牙文书籍”、“两三本祈祷书和几本别的书籍”,就有学生交流说,“这说明鲁滨孙很爱惜书”。我肯定了学生的理解,但同时还提出,“这仅仅是说明鲁滨孙喜欢书吗?”学生通过讨论,统一了另一认识,“鲁滨孙有活下去的勇气,找到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这样通过教师的点拨、学生的讨论,对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观点、价值观形成一定的认同,引起相对的共鸣,从而实现文本阅读的“个性”与“共性”的和谐共生。

3、指导简单的批注方法,是促进个性化阅读健康发展的助力器:

对于不善于作批注的学生来说,经常把文章看了多遍之后仍然不知在课本上“写”什么,或只是在旁边批上“好”等空洞词句。如能教以方法,则事半功倍。如:

刚起步时用“勾画法”,将自己喜欢的句子划上波纹线;

对于线条清晰的课文,采用“概述法”,或一段一概述,或几段一概述;

对于文辞优美的句子,采用“赏析法”,将作者所运用的手法和表达的效果作个性化的赏析;

对于内涵丰富、哲理深刻的文段,采用“感悟法”,批上自己对文本的独特感悟;

对于抒情线索不大清晰的文段,采用“模糊法”,自己摘录关键词句或自己组织语言,模糊地给文段理思路;

对于晦涩的词句,可采用“质疑法”,在词句旁边画个“?”,引起自己关注,如此等等。

有“法”可依,批注有话可说;循序渐进,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多法合用,促进个性化发展。

要实现个性化阅读,首先要让学生从迷信教师、迷信课辅中走向相信“自我”,自信地“我读文章我做主”;在阅读中批注,在批注中阅读,是通向个性化阅读的一座坚实之桥。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妈妈的一封信
一封寄往天堂的信
给叔叔的一封回信
给北京2008奥运会的一封信
给外公一封信
建议书
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
致外国朋友的一封信
给布什总统的一封信
给表弟的一封信
给葛冰的一封信
致2008奥运健儿的一封信
给李欢的一份信
给杨利伟叔叔的一封信
致2008北京奥运会的一封信
试论《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教材评价
试论新资助体系下贫困大学生健全人格培养探析
关于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之我见
试论社会网络视角下的海西高校大学生创业对策性研究
关于高校舞蹈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思考
试论自主学习的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索
对于当代大学生挫折教育探析
关于高职导游专业教师团队建设现状综述
关于大学生社会实践模式创新探析
关于高校大学生就业创业研究
关于加强现代大学管理中的文化建设
简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
试论高职院校《网络设备管理与维护》教学改革探索
关于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艺术专业大学英语教学双向情感投入策略之我见
叶赛宁的农村诗
早逝的浪漫主义诗人济慈
叶赛宁的书信:窥视心灵之室的后窗
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诞辰
叶赛宁是我生命的主角──专访莫斯科叶赛宁研究中心主任、俄罗斯著名电影导演兼演员谢·尼戈年科
对浪漫主义的超越:约翰·济慈的美学历程
《外国诗两首》课文题解
美丽的夏夜
《外国诗两首》结构分析
聆听一位乡村诗人深情的吟唱──读叶赛宁的《我沿着初雪漫步》
雨夜
叶赛宁的爱情悲剧
《外国诗两首》写作特点
《外国诗两首》学法指导
《外国诗两首》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