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7
《狼》的主角是谁?
蒲松龄的《狼》是初中语文的传统教材。作者通过对狼的恶行的描画,揭露了社会上象狼一样狰狞贪暴的坏人的本质,并指出妥协退让是没有出路的,只有消灭这样的恶人,好人才能活命。
可是不知为什么,遍及全国的教材分析,都毫无例外地把被狼逼得无路可退的屠户当作是小说的主角,咄咄逼人的狼反倒成了配角。由于颠倒了狼与屠户的主次地位,于是对文章的情节分析也就变成了这一程式:
不幸遇狼→投骨喂狼→倚薪避狼→奋起劈狼
这种分析方法是违背作品原意的。
题目是文章的窗口。一篇文章的题目,不是直接揭示主题,便是含蓄烘托主题。这篇文章的题目,既不是《屠户》、《斗狼》,也不是《晚归》、《遇狼》,而是明明白白的《狼》,究竟谁是文章的主角,不是已经昭然若揭了吗?同样的道理,《背影》的主角不是朱自清,而是他的父亲;《藤野先生》的主角不是鲁迅,而是他的先生--藤野;《我的叔叔于勒》的主角不是菲利甫夫妇,而是叔叔于勒。
与上面的情节程式相反,狼,才是故事发展的推动者:
跟踪欲吃人→得骨复追人→逼人倚薪立→计败被劈死
狼最终是被劈死了,但这一结果并不能改变狼的主角地位。若“不以成败论英雄”的话,即使狼被劈死的情节,狼也是率先发动攻势(一狼诱敌,一狼包抄)的一方。显而易见,狼始终是局势发展的控制者。正唯如此,作者的笔墨是侧重写狼的。
从结尾的议论上看,作者嘲笑的对象也是狼:“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这一画龙点睛之笔,有力地照应《狼》这一题目,由衷地表达了作者对狼一样的恶人的轻蔑之情。
也许有人会说:文学即人学。所以主角应当是人,而不是狼。
不错,文学即人学。但这里的“人学”决非是外在形式上的张三李四,而是说一切文学作品的题材都是反映人类社会的现实生活的。不可片面地机械地理解“人学”的含义。《狼》里的狼,已经是人格化了的狼,而不是纯自然状态的生物品种。作者对“狼”的形象的塑造,恰恰又给“文学即人学”的理论提供了一个生动的例证和注脚。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数星星的孩子》读后感
- 象棋迷爷爷
- 菊展
- 街板
- 我家的星期天
- 喜迎奥运爱我漳州
- 迎奥运
- 粗心的丁丁
- 我是‘电视迷’
- 第一次游泳
- 流浪的小猫
- 农家乐趣
- 给台湾小朋友的一封信
- 《吃蓟的驴》读后感
- 奥运赛事观后感
- 中国电视剧产业类型化运作
- 寻找心灵的慰藉
- 我国公务员制度问题浅析
- 分析电视相亲“门槛低”!潜逃杀人犯竟成应征男嘉宾
- 民主制度的言论限制(上)
- 电影《蓝色情人节》叙事结构浅析
- 变性人婚姻家庭权利研究(1)论文
- 家族剧“宅门逆子”形象价值探究
- 论古典名著的著作权保护(1)论文
- 中国政治文明与中国政党制度
- 感受动画片《白雪公主》的美
- 论演员在“假定空间”中表演的真实感与信念感重要性
- 从群体性侵权透视知识产权文化意识的培植(1)论文
- 电视剧《兄弟门》的末世情怀
- 政治体制改革与十六大的主题选择
- 《小小的船》教学评析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三
- 《要下雨了》朗读指导及练习设计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八
-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之二
-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之一
- 《画》教学设计之三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及反思
- 《画》教学设计之四
-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要下雨了》综合资料之二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二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之一
- 《画》教学设计之五
- 《小小的船》第二课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