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27
风格迥异 魅力独具──《新闻两则》特色摭谈
《新闻两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毛泽东为著名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战所写的两篇新闻。两则报道目光如炬、高屋建瓴,乃新闻作品之瑰宝,消息写作之明鉴。今天读来,那场惊心动魄、气吞山河的战争犹历历在目,令人荡气回肠。两则新闻各具特色,其感情色彩的鲜明,语言的精当,叙述详略的得体,见解评论的深刻,前瞻意识的正确,新闻要素交代的清楚明白自不待说。下面,我们着重谈两篇新闻在背景交代方面的特色。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精彩的议论巧妙交代新闻背景,主旨鲜明。
新闻的特点是“让事实说话”,新闻中能否发表议论,历来众说纷纭,毛泽东独具慧眼,在详细报道了我西路军渡江情况后,巧妙地插入了一段精彩精当的议论。既深刻地分析了敌人“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摧枯拉朽,“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的原因,巧妙地交代了新闻的背景。不但十分得体,而且画龙点晴,指出了整个国民党反动必然失败的背景,揭示了其必然覆灭的可悲下场。这样的议论,使报道主旨鲜明,深刻感人。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详写背景,淡化主体,独具魅力。
从1945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谈判破裂,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至11月初,半年多来,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在全国各个战场节节胜利。11月5日,辽沈战役和南阳战役频传捷报。11月6日,我人民解放军又发动了著名的淮海战役。南阳解放战,可以说是淮海战役的前奏。
自古以来,南阳人杰地灵,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是兵家必争之地。我军解放南阳,不但在军事上意义重大,而且标志着国民党军队已走上了节节败退的穷途末路,我军走上了节节胜利的光辉之旅。因此,毛泽东同志在撰写解放南阳这一重大喜讯时,独辟蹊径,淡化主体,不去详细展示整个战争的全过程,而是详写战争的背景,向人们深刻揭示了这场战争的战略意义。
全文共五层意思,作者就用了三层意思从历史到现实,从敌军到我军,全方位的,多侧面地详细报道了这场战争的背景。第一层,导语,仅一句话,言简意丰,概述我中原解放军解放南阳,交代国民党南阳守敌弃城南逃的背景和时间,点明了这场战争取得胜利的战略意义,其欣喜之情跃然纸上,笼罩全文,极大地感染着读者,鼓励着人民。第二层更妙,作者运用两则史料说明南阳乃兵家必争之地,自古以来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既是整篇报道的背景材料,又向读者透露了我军解放南阳,人民解放战争已成必胜之势,国民党的败局已不可逆转的强烈信息。不仅如此,作者还用第三层意思进一步回顾过去一年来蒋介石从重视南阳到不得不放弃南阳的事实,指出国党全面崩溃的大背景,深刻地揭示了其必然失败的下场。这样和第四层对河南全省基本被解放的事实的报道,对一年多来我南线解放军取得的伟大胜利以及结尾对南阳逃敌王凌云前途黑暗的预言珠连璧合,相得益彰。作者独具匠心地运用大量笔墨报道南阳在战略上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背景,我军一年多来所取得的胜利以及襄阳敌军已成瓮中之鳖,难逃覆灭的下场的局面,比去正面详细报道我军解放南阳的过程,更能激发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更能向全世界人民展示我军必然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前景。
《人民解放敌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详略得当,议论精辟,议论中巧妙交代新闻背景,使主旨鲜明,深刻感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淡化主体,详叙背景,别具魅力。表现了毛泽东同志高超的写作技巧和驾驶重大新闻题材的非凡才能,为我们撰写新闻报道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助人为乐
- 我的同桌
- 我的烦恼
- 漂流
- 捞球
- 北京奥运会的两个“妖怪”
- 我的赛车
- 不要哭泣,我亲爱的布娃娃
- 我有一盒彩笔
- 白水洋之旅
- 捉迷藏
- 报名
- 奥运在我家
- 我最喜欢的运动员
- 把事弄糟的小猴子
- 宗教热:灵魂的痛楚
- 论莫扎特——根据莫扎特的书信
- 视觉文化研究
- 城市·水墨·现代性
- 中国省制问题研究
- 民主政党的社会学思考
- 理性官僚制的困境与创新
- 论20世纪初期“美术革命”思潮
- 我对美学方法、学科定位及审美价值的几点浅识
- 审美现代性与日常生活批判
- 技术与机械制造的抒情形式
- 民主价值观的普适性
- 美术理论的学科概念和学科建设
- 俄罗斯美术再认识
- 21世纪音乐教育学科研究展望
- 《小小竹排画中游》学习目标和教材简说
- 《四季》教学设计18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7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
- 《四季》教学设计8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6
- 《四季》教学设计10
- 《四季》教学设计9
- 《小小竹排画中游》教学建议
- 《四季》教学设计11
- 《四季》教学设计17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 《四季》教学设计19
- 《四季》教学设计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