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25
《蜡烛》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探究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
2、学习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3、体会作品中所表现的各国人民在战争所凝结的友谊。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习用心理活动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学生查找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资料,了解在这次战争中侵略者犯下的罪行,弄清课文所牵涉的历史背景。
2、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听写词语
拂晓 瓦砾 地窖 鞠躬 烧灼 偷袭 间歇 耸立 匍匐 颤巍巍
僵硬 舀水 腋窝 揣在 屏障 肃穆 精疲力竭
二、导入
1、学生介绍搜集的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知识。
2、作者:西蒙诺夫(1915~1979),苏联作家。
三、阅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记叙要素。
时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4年9月19日
地点:贝尔格莱德的撒伐河岸
人物:老妇人玛利·育乞西、苏联红军士兵柯拉耶夫
事件:一位苏联红军战士在南斯拉夫国土上牺牲了,南斯拉夫母亲不顾枪林弹雨,以惊人的毅力安葬了烈士,拿出自己唯一珍爱的结婚时的花烛点在烈士的坟头。
2、默读课文,找出令你感动的一个片段进行交流,并且说出为什么。
注意:人物的动作和心理。
这个南斯拉夫母亲在战争中饱受苦难,她把苏联红军战士当作自己的亲人,她的爱和恨是鲜明、深沉的。作品刻画老妇人没有语言,只有动作,作者通过细腻的动作描写展现了老妇人美好的心灵,表达了这位南斯拉夫母亲对红军战士的爱,让读者感知到这位母亲伟大的内心世界。
3、揣摩人物心理练笔:
阅读这段文字,设想下段落中的老妇人会有怎么样的心理活动,写下来,一二百字。
“即使在这个当儿,老妇人也没有说话,她只不过抬起眼睛来,朝这些脱了帽的肃立着的人们看了一眼,十分庄严地对他们深深一鞠躬;然后,用她的黑色大围巾拉直了,颤巍巍地走了。没有再回过头来。看一下那蜡烛和那些士兵。”
注意引导从老妇人对战士的崇敬和热爱,以及对失去战士的悲痛心情把握。
四、问题研讨
1、文中的“蜡烛”有何作用?
2、文中多次提到“德国人的炮火轰响”有何作用?
3、文章结尾两句话的含义。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二。
2、联系课文内容,描写一段老妇人的外貌。
3、预习下一课。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钓龙虾
- 未来的海底漫游
- 细河变了
- 我愿意
- 奶奶找工作
- 难忘的一堂科学课
- 洗碗
- 家乡的春天
- 拔牙
- 夏天
- 运动会
- 这个双休日我好倒霉
- 小狗
- 下雨
- 邻居
- 青岛旅游产业结构分析与优化对策研究
- 集群学习模型、外界引导与案例研究
- 高技术产业软环境中的政府作用机制分析
- 民间资本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领域探析
- 实施绿色包装策略 促进绿色物流发展
- 基于乡村和谐旅游的旅游公共产品供给探讨
- 深圳珠宝产业创新的思考
- 着力推进地方产业集群升级转型
- 创新整合纺织产业链,提升纺织产业竞争力
- 行业协会自制规章刍议
- 现代服务业转型趋势分析
- 刍议城市垃圾产业化发展的对策与措施
- 我国铁路业的发展现状与政府规制改革
- 中国天然橡胶产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 产业演进阶段识别方法研究述评
- 《麦哨》教学设计
- 《麦哨》教学设计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麦哨》教学设计
- 《麦哨》教学设计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 抓住课文特点 上出文本精彩──《麦哨》教学案例及反思
- 破难点教学设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
- 《麦哨》教学设计
- 读悟课文内容,渗透科学思想──《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
- 《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