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问题探究
翻新时间:2023-08-05
《桃花源记》问题探究
1、读课文第一段,理解“忽逢”一词的意思
“忽逢”一词指出渔人是迷路时碰巧遇到一片桃花林。预示下文发现桃花源完全是偶然的。
2、读第二段。说说渔人“从口入”,看到了桃源怎样的美景?
既有自然景象,又有生活美景。
自然景象:“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生活情景:“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渔人至桃花村,村人如何对渔人的?反映了桃花源怎样的社会风气?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咸来问讯”,“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反映了村人热情好客、真诚淳朴的社会风尚。
4、桃源人为何“不复出”?
说明桃花源人安居乐业,也反映了他们饱受战乱之苦,对外界的战乱抱“厌而远之”的态度。
5、辨析“妻子”、“绝境”等词的古今义。
妻子:古义:妻子和子女。今义:单指妻。
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6、村人“皆叹惋”,是为什么?
因桃源不易被外人发现,加之桃源人“不复出”,“与外人间隔”,故叹惋的是秦朝以后的朝代变化。
7、渔人既然“处处志之”,但“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是否矛盾?作者这样写用意何在?
文章开头讲到“忘路之远近”,可见路途遥远,标志失落是有可能的。作者的用意在于暗示“桃花源”是找不到的。
8、本文以渔人行踪为线索,最后一节写刘子骥是否多余?
这一节对桃花源令人向住和不可寻觅作了渲染,增强了表达效果。
9、桃花源这一人间乐园能找到吗?
不能,这是作者虚构的。
10、陶渊明为何要虚构?联系当时社会现实思考
反衬黑暗现实,寄托自己的生活理想。
11、有人说陶渊明作《桃花源记》是积极追求美好生活,也有人说他是消极逃避现实,你怎样评价?(自由辩论)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读《皮皮鲁和幻影号》有感
- 秋天的雨
- 快乐的春游
- 童年趣事
- 青青世界之旅
- 考试后的风波
- 我的小表妹
- 中国 情 结
- 蜘蛛和蚊子
- 趣味运动会
- 未来的学校
- 我的弟弟
- 镜子里的我
- 秋景图
- 我的家乡通化美
- 继承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反映时代科学发展新貌
- 大班端午游戏:网中乐
- 关于死刑的存在与废除的几点思考刑法论文(1)
- 弘扬传统美德 增强社会诚信
- 在边远地区开展中华传统美德素质教育的思考
- 抬龙王过洮河:源自江南的洮河端午民俗
- 论刑事诉讼价值追求的转变(8)刑法论文(1)
- 端午粽香 食之有道
- 怎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结合传统美德教育
- 利用历史教学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
- 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 一事不再理原则与我国刑事再审制度(4)刑法论文(1)
- 浅析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模式
- 月圆中秋
- 在语文教学中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 《翠鸟》教案
- 《赵州桥》教案
- 《称象》纸片教具的制作和使用教案
- 《小摄影师》教案
- 《小小的船》教案
- 《雷雨》教案
- 《桃花心木》教案
- 《全神贯注》第二课时教案
- 《蜜蜂引路》教案
- 《荷花》教案
- 《小摄影师》教案
- 《美丽的小兴安岭》教案
- 《全神贯注》第二课时教案
- 《葡萄沟》第二课时教案
- 《火烧云》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