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石壕吏》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知识与技能〗
学习通过叙述故事、刻画人物反映社会现实、表达思想感情的写作方法;学习通过写景、定物抒发感情的写作方法。
〖过程与方法〗
背诵和研讨。
〖情感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本课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重点】
差吏夤夜捉人的凶残,老妇形象的凄苦,她家遭遇的悲惨,诗篇社会意义的深刻,诗人对苦难人民的同情。
【板书设计】
石壕吏
杜甫
差吏夜里捉人 吏呼怒 妇啼苦
家庭凄惨 被逼自请应役 老妇被捉 惨别老翁
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教学过程】
一、由教学过的赞美古代巾帼英雄的《木兰诗》,引出将教学的反映战乱中人民苦难的《石壕吏》(板书诗题)
二、结合注释①简介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和诗人情况
这首诗创作于唐肃宗乾元年(759)。当时唐军60万在邺城被叛军打败,唐王朝为了补充兵力,便在四处大肆抓人当兵,人民苦不言。杜甫在安史之乱爆发以后,曾被叛军俘虏,夹在难民当中奔走,和人民一起负荷着时代的痛苦,思想感情和人民贴得更紧。这一年,他从华州往洛阳探视,在返回华州途中亲见差吏将老人、少年、结婚才一天的青年,都统统抓去当兵,心情沉痛激愤,就创作出了《三吏》、《三别》。这组诗篇镜子般地反时的战乱社会现实,《石壕吏》是《三吏》中的一篇。
三、要求学生参看注释,理解词义、句意、全诗大意
四、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读音准确,读出节奏
五、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
1、指定学生朗读第1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⑴ 第1段哪一句是关键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在诗篇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暮投石壕村”,由诗人投宿地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表明诗人目击耳闻了故事的始末(板书:目击耳闻)。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有吏夜捉人”是诗篇的关键句。是“捉人”,而不是“征兵”、“招兵”,已经表明差吏强抓老百姓当兵;前面又加上一个“夜”字,更表明差吏时常抓人,以致白天难以抓到,就趁夜深人睡来搞突然袭击,凶狠残酷。这一句揭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也循此而展开(板书:凶残夜捉 揭开故事序幕)。
⑵ 三、四句表明了什么情况?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表明差吏夜间抓人,连老翁也一样抓走,已经屡见不鲜;所以老翁夜间一闻捶门声音,就顾不得年迈体衰、腿脚不灵,赶紧爬墙逃走,而由老妇出门应付。这深刻地揭示出战祸连绵、差吏残酷抓人、人民睡卧不得安宁的情景,揭示了老妇一家悲惨遭遇的社会环境。
2、指定学生朗读2、3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两段。
⑴ 第2段两句诗的用词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体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在这两段中起着什么作用?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一“怒”,一“苦”,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个“一何”,加强了感情色彩:既表现出“吏呼”咆哮如雷,“妇啼”悲伤凄苦,又体现了诗人强烈憎恶差吏、深刻同情老妇的感情。这两句诗统领老妇苦啼申诉的记叙(板书:苦啼申诉)。课本编者把这两句诗独立成段,也是意在强调吏之怒、妇啼之苦和统领后文的作用。
⑵ 第3段只是叙述了老妇的苦啼申诉。差吏是在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吗?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差吏决不是一直静听老妇的苦啼申诉而没有怒呼咆哮。这里是实写老妇的苦啼申诉,虚写差吏的怒呼咆哮,以实现虚,在老妇苦啼申诉几层意思之 间暗含着差吏的怒呼咆哮。
⑶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几层意思?从中体现着什么样的进程?
回答,教师明确:
老妇的苦啼申诉包含三层意思,从中体现着老妇不断苦啼申诉,差吏不断怒呼咆哮的进程。
⑷ 第一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表明老妇的三个儿子都上了战场,两个儿子已经战死,她家已为那场战争作出巨大牺牲,论理论情都不应再到她家捉人了。“且偷生”,表明“存者”也生命毫无保障,更无生趣;“长已矣”,表露了对死去亲人的无限哀思。老妇沉痛地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恻隐之心,高抬贵手。但是差吏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逼出老妇进一步的苦啼申诉。
⑸ 第二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表明老妇家中只有个吃奶的小孙子一个孤儿,和因乳孙而未去的衣服破烂的一个寡媳,家庭情况倍极凄惨(板书:家庭凄惨)。老妇申诉这些,意在唤起差吏的怜悯之情,网开一面。但是凶狠差吏仍然不为所动,继续怒呼,逼着要人,甚至要捉走寡媳,逼得老妇说出下面的话。
⑹ 第三层申诉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表现出老妇为了避免年迈丈夫、乳孙寡媳被捉,被逼得只能挺身而出,自请应役了(板书:被逼自请应役)。
3、指定学生朗读第4段后,引导学生分析这一段。
⑴ 这一段前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从寡媳低微悲苦的哭泣声,暗示出老妇已被捉走(板书:老妇被捉)。“夜久”,反映出差吏不满足于捉走老妇,百般威逼,老妇再三啼请自己应役的漫长过程,“如闻”,表现出诗人一直在关切倾听幕惨剧的发展,彻夜未能入睡。
⑵ 后两句的遣词造句具有什么样的表现力量?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呼应开篇的“暮投”,一个“独”字,表明昨暮投宿,老翁老妇双双接待,今晨登程,只有老翁一个相送,老妇已被去承担那根本不应由她承担的徭役了。相送者、被送者的凄惨心情都无法表述。言简意深,凄情绵绵无尽(板书:惨别老翁 凄情绵绵无尽)。
4、引导学生分析这首诗的写作特点,社会意义。
诗人怎亲以目击耳闻者的身份写出这首诗?产生着什么样的艺术效果?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开篇句“暮投石壕村”,为以目击耳闻者身份叙述故事作好了铺垫;结尾段“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表明一直在关切倾听故事的发展:表明了诗人确是故事的目击耳闻者。除中间主体部分用两个“一何”表达憎恶差吏、同情老妇的强烈感情以外,通篇都只是平实地叙述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再没有什么议论抒情的诗句。通过故事情节、人物语言,展现出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塑造出老妇的凄苦形象,控诉了官府捉人的凶狠残酷,反映了黑暗渗淡的战乱现实,表现了对苦难人民的深刻同情(板书:反映战乱现实 同情苦难人民)。
5、指定学生一人朗读全诗, 要求缓急得当,读出沉痛凝重的感情。
〖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这首诗,进一步品味平实叙述当中的深刻内涵。
〖课后反思〗
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作用和创新精神的原则,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体会诗中的爱国深情。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时装のfans
- 原来我不是丑女
- 我们班的"五大天王"
- “三个和尚”新传之一:变,变,变!
- 唉,红眼病
- 我的“幽默”朋友
- 我的疯子娘
- 古怪班主任
- 飞天药丸
- 妹妹
- 甜滋滋的笑
- 给爸爸的一封信
- 螳螂
- 我的妈妈真好
- 我
- 关于改进和加强环境保护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 中专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浅谈
- 中等职业技术学校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应用研究
- 以职业能力为导向的高职体育教学课程改革探讨
- 优良学风建设浅谈
- 浅论国际贸易中的主导生产要素
- 关于在造林地常用的植树造林方法的研究与思考
- 发电企业档案工作与企业管理探究
- 浅析在中职《机械制图》教学中培养学生能力
- 基于商业智能技术的物流企业竞争力研究
- 浅谈形成性评价方式中的“档案袋评价”
- 论保险法最大诚信原则
- 产业地产营销艺术之探索
- 新形势下河南省民办本科院校管理会计教学改革探索
- 浅论电气自动化工程控制系统的发展趋势及建议
- 诗词五首 《行路难》等
- 范进中举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 孤独之旅
- 短文两篇 《“偃旗息鼓”和“圆满结束”》等
- 诗词五首 《忆江南》等
- 《枫桥夜泊》新解质疑
- 诗词五首《汉江临眺》《浣溪沙》等
- 鱼我所欲也
- 送东阳马生序
- 威尼斯商人(节选)
- 满井游记
- 变色龙
-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 《孔乙己》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