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敬畏自然》有关资料

《敬畏自然》有关资料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敬畏自然》有关资料

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

“天人合一”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

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

二、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

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

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

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哲学上长期争论问题之一。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唐中期,“天人之辨”又出现高潮,柳宗元用元气来解释宇宙起源和宇宙的无限性,刘禹锡对天与人的职能作了区分,并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

宋代理学家大都从物我合一论证天人合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美丽的茅兰沟
我最熟悉的一个人
春天的花园
我最好的朋友
不速之客
介绍我自己
秋天的校园
我的妈妈
这就是我
音乐课
我家的猫
四季花瑶
地球做美容
一堂特殊的思品课
我的爸爸
由“执行难”论我国现阶段的法律缺陷司法制度论文(1)
宪法监督司法化中的司法理性与司法谦抑司法制度论文(1)
浅析司法鉴定工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司法制度论文(1)
试述立功在司法实践中的界定司法制度论文(1)
乡土社会中的法律人司法制度论文(1)
计算机网络上数字传输的版权问题研究司法制度论文(1)
英美法系与大陆法系国家检察机关之比较司法制度论文(1)
论我国检察机关在民事诉讼中的地位司法制度论文(1)
论行政司法行为司法制度论文(1)
来日外国人犯罪的状况司法制度论文(1)
英国民事司法改革架构中的ADR司法制度论文(1)
对我国法制报道发展的新透视司法制度论文(1)
沉默权:一个无法让人沉默的话题
中世纪法学教育的思考
电子邮件证据若干问题研究司法制度论文(1)
《小壁虎借尾巴》教学设计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画家乡》教学设计
《哪座房子最漂亮》教学设计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要下雨了》教学设计
《失物招领》
《棉花姑娘》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小熊住山洞》教学设计
《司马光》教学设计
《四个太阳》教学设计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
《夏夜多美》
《王二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