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敬畏自然》有关资料

《敬畏自然》有关资料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7

《敬畏自然》有关资料

一、中国古代的“天人合一”说

“天人合一”是强调“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的相通、相类和统一的观点。最早由战国时子思、孟子提出,他们认为人与天相通,人的善性天赋,尽心知性便能知天,达到“上下与天地同流”。庄子认为“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人与天本来合一,只是人的主观区分才破坏了统一。主张消除一切差别,天人混一。

西汉董仲舒强调天与人以类相符,“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宋以后思想家则多发挥孟子与《中庸》的观点,从“理”“性”“命”等方面来论证天人关系的合一。明清之际王夫之说“惟其理本一原,故人心即天”(《张子正蒙注·太和篇》),但强调要“相天”“造命”,“以人道率天道”。天人合一各说,力图追索天与人的相通之处,以求天人协调、和谐与一致,实为中国古代哲学的特色之一。

二、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

天人之辩,即关于“天道”和“人道”、“自然”和“人为”关系的论争。春秋末至战国时期,“天人之辩”成为哲学争论的中心问题。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但也强调“畏天命”的必要。

墨子重视人的“强力而为”,但又提出“天志”作为衡量一切的标准。老子指出“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提出人应当顺从自然。子思、孟子主张天人合一之说,认为人只要扩充“诚”的德性,就“可以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礼记·中庸》)。庄子则主张“无以人灭天”,“牛马四足,是谓天;落(络)马首,穿牛鼻,是谓人”,以为一切人为都是对自然的损害。

荀子认为“天”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提出要“明于天人之分”,主张“制天命而用之”。后天人关系一直成为哲学上长期争论问题之一。西汉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体系。唐中期,“天人之辨”又出现高潮,柳宗元用元气来解释宇宙起源和宇宙的无限性,刘禹锡对天与人的职能作了区分,并提出“天与人交相胜”的观点。

宋代理学家大都从物我合一论证天人合一。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看图打苍蝇
彩虹.石桥谁好
春天
好一个
跳皮筋
我爱大自然
小狗布丁
小兔运南瓜
逛早市
爱的小屋
雨中的小公园
夏日
我是麦子
假如我是……
关于成人教育价值取向的人本追问
试论高职单片机课程实验教学改革初探
关于高职顶岗实习实施方案的研究
试论从国外职业教育立法看我国职业教育法制化建设
关于陶行知职业教育思想钩沉
关于高职院校民主管理体制构建刍议
试论福斯特职业教育思想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
偏失与重构:析高职教育教学观念的现状及对策
试析能力导向的高职高专三维动画制作课程的实践与思考
试析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学制立法的演进
关于家庭教育与高职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
关于墨子职业教育思想管窥
试析国外职业教育看中国
试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高职《汽车使用与维护》课程改革
关于职业院校计算机类专业校企合作模式探讨
环环紧扣,曲径通幽──浅谈《劝学》一文议论的艺术特色
《劝学》“劝”的是什么?
《劝学》词语古今异义
荒唐的《劝学》,无辜的荀子
读《劝学》篇有感
《劝学》时代背景
重温《劝学》
《劝学》课文解题
《劝学》内容提要
《劝学》词类活用
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
荀子的性恶学说
从《劝学》看《荀子》的写作特色
《劝学》的不足之处
再读荀子的《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