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与朱元思书》教学设计
【教学要点】
1、掌握以下词语:
行旅 桐庐 悠然 领略 鸢飞戾天 经纶 亟思 遁世 缥碧 轩邈 泠泠 窥谷忘反 见日
2、体会本文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特点;
3、体会本文骈散结合等特点;
4、学习本文对景物作生动逼真描绘的特点。
【教学设想】
1、本文为课外自读课,但由于其很有特色,又加之生字词较多,故安排一课时课内自读;
2、重点放在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领会内容,掌握特点。
【教学步骤及具体教学内容】
1、请生读课文,正音正字;}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掌握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按下列步骤具体学习课文;
3、学习第一段:
这段总写富春江山水之美──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⑴ 读课文及注释,明确各句意思,请一生翻译本段;
⑵ 分析各句:
第一句:写天光山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写出了天气的晴好;
第二句:写乘船江游的心境──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惬意而畅怀;
第三句:交待江游距离,总写山水特点。
3、学习第二段:
⑴ 翻译本段;
⑵ 本段承“异水”二字,抓住“清”和“急”的特点:
从哪几方面突出这个特点的?
从水色──缥碧,水的深度──千丈,水中物──游鱼细石 等方面作静态描写,突出水之清;
用“急湍”“猛浪”进行形象描绘,从动态写出水之急;
总之,这一段采用动静结合的方法,写江水之美。
4、学习第三段:
⑴ 朗读本段,概括段意:本段写奇山以及浏览感受;
⑵ 先找出写山的句子,然后分析:作者是从哪些方面写山之奇?
从山自身写:
山之高:皆生寒树──山高风大,树受侵袭,冒出寒气──以树之寒衬托山之高;
山之势:负势竟上,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从山势写其奇;
以上从山本身写起,把静止的山赋予奋发向上的无穷生命力;
从山上的其它景物来写山──
从动物──好鸟、蝉、猿等在山中悠然自得的生活写山无穷的生命力;
从人──热衷功名和经纶世务者临山的心境衬山之雄奇、幽美;
从植物──横柯上蔽、疏条交映,写山哺育了万物。
4、通读全文,体会本文意境,概括写作特色:
⑴ 突出特点,多层次多角度描绘景物的方法──全文紧扣“奇山异水”这一特点,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描绘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大自然的图画;
⑵ 在景物描写中融入自己的感情;
⑶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音韵和谐,骈散结合,错落有致。
5、作业:
⑴ 完成练习一,体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特点。
⑵ 完成练习二,区别“许”、“急”、“奇”、“好”在句中的不同含义。
⑶ 完成同步练习各题。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未来的多功能汽车
- 书包里的争吵
- 《喜羊羊与灰太狼》观后感
- 《田忌赛马》续写
- 爱反悔的大人
- 想起这件事我就后悔
- 好听的名字
- 买 菜
- 网上的天地
- 书香伴我成长
- 我家的电饭煲
- 炎热的夏天
- 自画像
- 我是一只“小书虫”
- 我长大了
- 浅论孔子伦理思想与明清徽州的宗族文化
- 论美国宪政下的正当法律程序(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浅谈维吾尔族帽子的特色》
- 浅谈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对山水画的影响
- 在中国建立私人破产法的几点设想 (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坚持以人为本保护古村古镇
- 浅析民国时期的山东婚姻习俗
- 再论宪政的复权(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中国古代设计文化与美学思想探析
- 论《诗经》的忧患意识
- 再论宪政的复权(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再论宪政的平衡性(2)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古陶瓷的文化内蕴解析
- 剪纸艺术的过程与表现方法
- 黑龙江省高校图书馆特色数据库建设的现状\问题及建议
-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
-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一
-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A、B教案
-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二
- 《尊严》教学设计
- 《自然之道》教学建议
-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二
- 《尊严》预习解析
- 《尊严》教学设计一
- 《将心比心》教学设计一
- 《将心比心》教学建议
-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A、B案
- 《尊严》教学札记
- 《尊严》教学反思
- 《尊严》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