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马说》问题探究
1、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及其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千里马喻人才,伯乐喻能发现赏识任用人才的人。先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要发现人才,爱护人才,否则,人才就会被埋没,有人才也等于没有人才。在韩愈看来,世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所以说课文中流露的是作者怀才不遇之情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和控诉。
2、本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本文虽短,结构却十分精巧。先从正面提出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然后笔锋一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从反面展开议论。接下来,自然就写到千里马被埋没的遭遇、其才美不得外现的原因,对无知的“食马者”发出强烈的谴责,进行了辛辣的嘲讽。文章虽短,中心却十分突出。以“伯乐不常有”开始,中间以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千里马“才美不外见”写食马者的无知及其造成的恶果,然后对食马者的无知进行痛斥,最后归结出“其真不知马也”这一贯穿全文的中心句。
3、“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文中各有何作用?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在《马说》中起论点的作用,下文都是从反面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4、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
伯乐:比喻重视人才识别人才的人。千里马:比喻有才能的人。食马者:比喻不重视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5、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6、找出千里马不幸遭遇的句子?并说明其作用?
“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说明千里马的经济地位、政治地位差,揭示封建统治者不重视人才。
7、《马说》中,作者说了哪些内容?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
8、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是一般对待,就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9、“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有何作用?
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找春天
- 我的教室
- 攀岩
- 小金鱼
- 大公鸡
- 可爱的小白兔
- 可爱的小鸟
- 云
- 日记三则
- 坐火车
- 我的爸爸
- 游济宁公园
- 猴子
- 喂鱼
- 快乐的六.一
- 试析地市职业教育一体化发展
- 试析高职学生“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 关于高职院校隐性课程建设研究
-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自我保护教育初探
- 试析从经济学视角看高等职业教育资源
- 试论高职生特点的励志教育平台构建研究
- 关于高职院校项目课程实施管理机制探析
- 简析加强民办高职青年教师道德建设
- 试析中职英语课外作业设计探究
- 试析五年制高职德育课程结构优化策略
- 试析财经类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 关于高职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 关于高职开设专门用途英语课程有效实践研究
- 关于加强高职院校教工党建工作的思考与对策
- 浅析职业学校文化课教师专业成长的一些思考
- 对牛弹琴
-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 《寓言四则》教学设计
-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设计
- 《寓言四则》字词综合运用
- 《寓言四则》课文写作特色
- 负担
- 《伊索寓言》选读
- 《寓言四则》课文背景知识
- 《塞翁失马》译文
- 寓言的特点
-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
-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教学设计
- 《寓言四则》典型例析
- 《智子疑邻》《塞翁失马》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