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4
《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四十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园田隐居不久。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著名的诗篇之一。前半部分着重叙说“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对矛盾对立的句式为后文的设问埋下了伏笔:结庐(造屋)在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纷扰(车马的喧闹不正是纷扰人世的一个缩影和象征吗?),而我们于人境中结庐的诗人却恰恰避开了车来马去的人间的喧嚣。为什么能如此呢?这便自然引出一个带有悬念性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而“心远地自偏”便道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意蕴的回答:心灵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样。存在决定意识。一般来说,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心境恬淡静谧;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也可对存在产生反作用,心境的恬淡静谧也可使喧闹的环境变得偏僻幽静。一千五百年前的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这可谓由艺术通向辩证法认识论的奇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这个“见”字用得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有的本子作“望”(见《昭明文选》)则大谬。苏轼曾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东坡题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一步丰富了诗人“悠然见南山”时的美妙意境。“日夕”乃“傍晚”,“相与还”即“结伴而归”,诗人看到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这“飞鸟相与还”也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最后二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欲辨已忘言”句意本《庄子》而来。《庄子·齐物论》云:“辨也者,有不允也。夫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意’字从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上‘真’字,更跨进一层,则‘心远’为一篇之骨,‘真意’为一篇之髓。”东方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境既闲寂,景物复佳,然非‘心远’则不能领略其真意味。”这对全诗的精要作了极好的概括。
(选自《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疲惫和轻巧的脚步
- 记住自己
- 爱的脚步
- 黑板+粉笔=粉笔+黑板=爱
- 我是怎样学好地理的
- 活力四射的初三岁月
- 彼岸
- 谁说不相容?
- 幸福的真谛
- 期望·风铃
- 惊蛰
- 让民族精神走进心灵
- 你还会浮躁吗
- 水
- 脚步
- 全球主义与国家主义(下)
- 我国公路工程建设实现网络化管理的必然趋势
- 成都市城市轨道交通线网规模研究
- 莱昂·勃鲁姆的社会改良主义
- 关于民用建筑的电气安装技术的研究
- 公路工程造价编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措施探讨
- 电力施工成本控制及其工程造价管理
- 关于交通资源优化配置的几个问题
- 政治体制改革中的政治控制分析
- 谈公路交通信息技术
- 城市快速轨道交通问题
- 发电厂电网电气设备的状态检修技术研究
- 电力系统频率异常的控制分析
- 性善与性恶——中西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比较
- 城市中心区交通模式研究
- 《凡卡》考点练兵(二)阅读篇
- 《凡卡》教学难点
- 《凡卡》教案讲义(一)
- 《凡卡》随堂练习 巩固篇
- 《凡卡》考点练兵(一)积累篇
- 《凡卡》随堂练习 提高篇
- 《卖火柴的小女孩》随堂练习 巩固篇
- 《凡卡》教案讲义(二)
- 《凡卡》写作指导
- 《卖火柴的小女孩》随堂练习 提高篇
- 《凡卡》教学目标
- 《卖火柴的小女孩》考点练兵(二)阅读篇
- 《凡卡》教学重点
- 《凡卡》训练素材
- 《凡卡》范文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