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4
《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诗共二十首,据序文,知这些诗因为都是醉后所写,故总题曰《饮酒》。这组诗的写作年代当在诗人四十岁之后,即在其刚刚离开彭泽令的职位归园田隐居不久。
这首诗歌颂田园生活的恬静闲适,突出地表现诗人与大自然相契合的心境,是陶诗中著名的诗篇之一。前半部分着重叙说“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部分集中写欣赏自然景物的悠然心情。首二句便以一对矛盾对立的句式为后文的设问埋下了伏笔:结庐(造屋)在人境(人世)就免不了人世交往的纷扰(车马的喧闹不正是纷扰人世的一个缩影和象征吗?),而我们于人境中结庐的诗人却恰恰避开了车来马去的人间的喧嚣。为什么能如此呢?这便自然引出一个带有悬念性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而“心远地自偏”便道出一个富有深刻哲理意蕴的回答:心灵既远远地摆脱了世俗的束缚,那么虽处喧境也和居于偏僻之地一样。存在决定意识。一般来说,环境的偏僻幽静方能使心境恬淡静谧;然而在一定的条件下意识也可对存在产生反作用,心境的恬淡静谧也可使喧闹的环境变得偏僻幽静。一千五百年前的诗人通过自身的体验,形象地道出了这样一个辩证的道理,这可谓由艺术通向辩证法认识论的奇迹。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则形象地写出了“心远地自偏”的全部意境。其中的这个“见”字用得极好,它精确地表达出诗人采菊之时,本非有意看山,可是抬头之际,山的形象忽然进入他眼中的情景。有的本子作“望”(见《昭明文选》)则大谬。苏轼曾说:“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东坡题跋》)“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进一步丰富了诗人“悠然见南山”时的美妙意境。“日夕”乃“傍晚”,“相与还”即“结伴而归”,诗人看到夕阳映照下的南山笼罩在一片蒙蒙的青霭之中,益发变得佳妙神奇,而一双双飞鸟眼看暮色渐浓,结伴飞向林间的巢窠。《归去来兮辞》中有“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之句,这“飞鸟相与还”也隐含着诗人舍弃“以心为形役”的官场而归返田园的惬意情怀。最后二句是又一对富有哲理性的名句,从字面来看是说此情此境中的田园生活含有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该怎样用言语来表达了。其实诗人的意思是说:既然领会了此中的真意,又何必去辨别,何必要用言语去表达呢?“欲辨已忘言”句意本《庄子》而来。《庄子·齐物论》云:“辨也者,有不允也。夫大道不称,大辨不言。”《外物篇》云:“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吴淇在《六朝选诗定论》中说:“‘意’字从上文‘心’字生出,又加上‘真’字,更跨进一层,则‘心远’为一篇之骨,‘真意’为一篇之髓。”东方树在《昭昧詹言》中也说:“境既闲寂,景物复佳,然非‘心远’则不能领略其真意味。”这对全诗的精要作了极好的概括。
(选自《古诗鉴赏辞典》,中国妇女出版社1988年版)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好书伴我一生
- 舍己为人——读《夏洛的网》有感
- 憎恨与惋惜--读《狼牙山五壮士》有感
- 读《数学王子——高斯》有感
- 虚心的力量
- 读《在困难的日子里》有感
- 你读懂母亲了吗——读《秋天的怀念》有感
- 读《滴水穿石的启示》有感
- 读《红军长征》有感
- 读《滴水穿石启示》有感
- 读《我的一家》有感
- 母爱
- 我说日本动画
- 保护动物
- 读《千里走单骑》有感
- 对“文学终结”问题的再认识———兼论技术对艺术的影响
- 绿色批评的“魅力”
- 日本中小学教学与评价一体化原则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论校园网在中小学的应用与建设
- 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现代环艺设计
- 试析偶遇还是必然?——当代设计思潮与中国传统美学当议
- 浅谈网络技术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整合计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校长管理行为
- 大胆改革,勇于实践实现基础教育现代化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象山教育思想研究
- 中国油画的个性化意识之我见
- 浅析中国当代女性艺术的批判意识
-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中素质教育的体现
- 艺术丑在中国的发展演变
- 前卫现代艺术和广告设计文化的传达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一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画》 教学设计三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三
- 《画》 教学设计一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二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一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二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 《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三
- 《乌鸦喝水》教学设计之十
- 《雪地里的小画家》教学设计之十四
- 《画》 教学设计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