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3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领会词上下片写景抒情的关系,懂得诗用形象思维的特点,品析诗歌语言的表现力。
2、过程和方法:
通过想像和联想进入诗歌的意境,在朗读中感受诗歌情感美、音乐美和语言表现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北国雪景的想像作个性化的描述,在切身感受中体验诗人的雄伟气魄。
【教学设计】
一、把握词意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借助注释把握这首词字面上的意思,各用一句话概括上下阙的内容。
明确:上阙描写北国雪景;下阙纵论历代英雄。
2、学生自由朗读,同时找出上下阙的关键词:“望”、“惜”。
二、评点词景
1、点名朗读上阙,思考用词中的诗句回答“望”的范围、景观、变化、胸襟以及“望”而不见的内容。
2、引领学生评点相应的诗句,同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⑴ 教师示例:
“千里、万里”在“北国”的领起下,吸引着我们的视线,展现出来的辽阔远大不仅在拓展词的境界,为词的进行设置背景,而且与下文的“长城、大河”意象呼应,体现了作者在这样的广阔天地中一定会大有作为的思想感情。
⑵ 提问示例:
“长城”、“大河”,悠久的历史,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这两个意象所具有的历史纵深感与由“北国、千里、万里”具有的空间辽阔感突出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⑶ 环节小结:
这里的景物,冰也美,雪也美,高山大河到处美;阴也美,晴也美,红妆素裹分外美。所以这段景物描写哪些是想象的哪些是作者实实在在看到的不重要,重要的是作者的情感(大气魄)怎样通过这些景物的描写显现出来。
3、有感情地背读上阙。
三、领悟词情
1、推荐朗读下阙,谈一谈作者“惜”之对象、“惜”之原因、“惜”之目的。
2、设问:有人说,下阙中作者无意批评古人,其实表明了对人文景观的赞美?你同意这个观点吗?
3、找出诗人直抒胸臆的一句诗,在诵读中体会它的作用。
四、梳理词路
梳理、总结词的层次和思路:词作由写景开始,上阕先概括、再小结(总──分──总)下阕先过渡,由景入情,写历史人物,最后深化开掘。整首词始终洋溢着蓬勃向上、气贯长虹的豪情与力量。
五、比较词境
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写过一首题为《江雪》的诗:“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五言绝句描写了冰封雪冻的千山万径,寒江垂钓的孤独渔夫,言简意深,请同学们分析,这首诗与《沁园春·雪》在感情基调上有什么不同?
解题思路:柳宗元因参加革新运动失败而遭贬,他的政治思想和远大抱负不能实现,内心的苦恼与愤懑反映在诗中,就是那个卓尔不群、孤芳自赏、“独钓寒江雪”的蓑笠翁。而毛泽东的词作大气磅礴,格调高亢,充满了热爱祖国河山、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这种差别,主要是由于作者所处的时代、境遇等造成的。正如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
六、拓展词意
有人说,这首词流露了毛泽东的帝王之气,你认为如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母爱
- 九月赞歌
- 风云天下--龙族(4)
- 我的表妹
- 一件令我难忘的事
- “小馋猫”——妹妹
- 我最爱的一首诗词
- 秋天的田野
- 我的曾祖母
- “抗震救灾英雄少年”观后感
- 寂寞与欢乐
- 风云天下—龙族(6)
- 故乡的桥
-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 假如我是语文老师
- 从“普罗米修斯精神”看理想人格塑造
- 黄庭坚书法的审美文化研究
- 黄河下游处断流日益严重
- 民间音乐传播现况及保护的思考
- 美是“数的和谐”
- 社会心理的演变与对审美文学的作用
- 群众文化中的审美文学评析
- 让美贯穿音乐课堂
- 提高中学地理学习兴趣的若干尝试
- 走出生物新课改的认识误区
- 谈以多元智能为指导的高中音乐教学
- 煤矿矿区的综合地质勘探与煤炭资源的开发
- 打破时空界限与抒胸怀创意境
- 历史教学语言的基本要求
- 加强学校音乐教育的民族化
- 《欢庆》教学设计
- 《太空生活趣事多》教学设计
- 《清澈的湖水》教学设计
-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
- 《活化石》教学设计
- 《我要的是葫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 《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
- 《画风》
-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 《称赞》教学设计
- 《回声》教学设计
-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学设计
- 《我选我》教学设计